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改革搞了多年,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体现落实仍是个难题,素质教育三原则“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最难解决的也是如何才能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这个难点。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不少语文教学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必须打开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的课堂教学之门,还给学生一方主动发展的天地。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一方主动发展的天地呢?有许多同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这里笔者尚想赘言几句,以抛砖引玉。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小结,基本按照教师既定方案实施,离开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很难推动;从信息来源来看,主要是教师传授,学生听,形成一条“教参——教师——学生”狭窄的信息渠道;学生既缺乏信息的采集机会,又不能离开教师主动交流;中下等生在讲授法占主导地位的课堂里,常处于“陪坐”状态,就是优等生也只是跟着教師兜圈子,当配角。从评价的标准看,也是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量尺度,学生有不同观点,也只能统一于“标准答案”之内。因此,学生在这种课堂里,很难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主体,也就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
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结构模式,教师既是施教者,也应该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可以施教。师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不仅教师有备课、采集交流信息的责任,学生也同样有采集交流信息,反馈独立思考后所形成观点的权利。要拓宽师生间、生生间教学信息流通的渠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的机会。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最深,更需要改革,要争得学生的主动权也最难;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比较适合于学生自学,真正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又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二、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
语文学科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教材只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载体。学习教材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这个例子和载体,去揭示它所承载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东西。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试题)”这条路子,大量的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学生根本不可能下水实践,接触生活,语文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一方面是教师倾其所有教学生,学生全力以赴学语文,学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发现没有;另一方面,生活处处无时不在呼唤语文。语文课中,教师对“教参”字字句句落实,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点不敢舍弃,却甘愿少了与生活联系这一环。这种脱离生活,枯燥乏味的东西,怎么可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兴趣呢?
显然不少语文教师已认识到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不少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有的开设语文活动课,开展社会调查、采访、演讲、辩论等活动;同时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得理解所学知识,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有的开设选修课,如“影视评论”、“当代文学讲座”、“信息专题课”等;有的在语文课堂里引进生活实例……。积极实践叶圣陶先生“课堂里学,生活里用”的语文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语言课应该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学生有亲身体验的生活)联结点找出来,激发学生共鸣,让学生感悟到每一篇经典课文的思想真谛与语言内在意蕴,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加深语文素质的修养,提高语文水平。
三、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又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里所说的多读作品,不仅仅是几篇课文,语文书再厚,课文再多,也是有限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讲得再多,也是无法替代其他课外阅读的。只有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本领拿到读书实践中去运用,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让学生从读书中积累语文素养。只上了几堂书法课就培养出了一批书法家,只教了几句拳术口诀就训练出一批武术家会让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同样只上几堂语文课也不可能使学生语文水平有很大提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才可能逐渐增强阅读能力,才会写起作文来文思泉涌。而且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喜爱程度亦是与日俱增。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在浓烈兴趣的带动下,学习自主性是当然的事情。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的天性被泯灭,创造力被扼杀,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张扬的作业。
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看《幸运52》、《开心词典》、等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抒发感想;收集广告语,给广告分类,给错误的广告改错,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等;节假日外出游玩,观察生活,写游记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传统的那种“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小结,基本按照教师既定方案实施,离开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很难推动;从信息来源来看,主要是教师传授,学生听,形成一条“教参——教师——学生”狭窄的信息渠道;学生既缺乏信息的采集机会,又不能离开教师主动交流;中下等生在讲授法占主导地位的课堂里,常处于“陪坐”状态,就是优等生也只是跟着教師兜圈子,当配角。从评价的标准看,也是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量尺度,学生有不同观点,也只能统一于“标准答案”之内。因此,学生在这种课堂里,很难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主体,也就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
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结构模式,教师既是施教者,也应该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可以施教。师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不仅教师有备课、采集交流信息的责任,学生也同样有采集交流信息,反馈独立思考后所形成观点的权利。要拓宽师生间、生生间教学信息流通的渠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的机会。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最深,更需要改革,要争得学生的主动权也最难;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比较适合于学生自学,真正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又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二、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
语文学科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教材只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载体。学习教材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这个例子和载体,去揭示它所承载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东西。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试题)”这条路子,大量的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学生根本不可能下水实践,接触生活,语文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一方面是教师倾其所有教学生,学生全力以赴学语文,学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发现没有;另一方面,生活处处无时不在呼唤语文。语文课中,教师对“教参”字字句句落实,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点不敢舍弃,却甘愿少了与生活联系这一环。这种脱离生活,枯燥乏味的东西,怎么可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兴趣呢?
显然不少语文教师已认识到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不少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有的开设语文活动课,开展社会调查、采访、演讲、辩论等活动;同时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得理解所学知识,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有的开设选修课,如“影视评论”、“当代文学讲座”、“信息专题课”等;有的在语文课堂里引进生活实例……。积极实践叶圣陶先生“课堂里学,生活里用”的语文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语言课应该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学生有亲身体验的生活)联结点找出来,激发学生共鸣,让学生感悟到每一篇经典课文的思想真谛与语言内在意蕴,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加深语文素质的修养,提高语文水平。
三、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又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里所说的多读作品,不仅仅是几篇课文,语文书再厚,课文再多,也是有限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讲得再多,也是无法替代其他课外阅读的。只有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本领拿到读书实践中去运用,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让学生从读书中积累语文素养。只上了几堂书法课就培养出了一批书法家,只教了几句拳术口诀就训练出一批武术家会让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同样只上几堂语文课也不可能使学生语文水平有很大提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才可能逐渐增强阅读能力,才会写起作文来文思泉涌。而且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喜爱程度亦是与日俱增。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在浓烈兴趣的带动下,学习自主性是当然的事情。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的天性被泯灭,创造力被扼杀,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张扬的作业。
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看《幸运52》、《开心词典》、等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抒发感想;收集广告语,给广告分类,给错误的广告改错,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等;节假日外出游玩,观察生活,写游记等。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传统的那种“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