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和星星》教案设计与评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案设计
  1.谈话导入,预习课文
  师:孩子们,夏天就要到了,你知道有哪些鲜花会盛开吗?
  生:荷花、葵花、茉莉花……。
  师:你喜欢鲜花吗?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个词(出示词语“鲜花”,学生读。)
  师:在晴朗的夜晚,抬起头,我们还能看到(星星)。我请喜欢星星的孩子读读这个词(出示“星星”,指名学生读。)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优美的诗歌,题目就叫——鲜花和星星。
  老师带学生齐读课文。
  过渡:我们读了课文,请同学们把生字和词语划一划吧?请大家现在拿起书,再把课文和课后生字读一读。
  2.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群新朋友。他们是——(指名学生读生字,谁来说说,“真”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全班一起读两遍。他们的好朋友也来了,开火车读词语。
  师:接下来,我们把词宝宝送回课文里,看谁来把课文读正确。
  ……
  师:小朋友们能边读边思考,真棒!
  3.细读体会,练读练背
  师:谁来读一读写鲜花多的第一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一节描写鲜花怎么样?
  指名学生读第一小节。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鲜花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觉得鲜花很多,因为书上说是“满地的鲜花”。
  生:因為书上说“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生:还有“这里一颗,那里一颗”,表示到处都有。
  师:小朋友刚才说得都很对,从这些地方都能看出鲜花很多。(点红:满地、这里、那里、比……还多)
  师:有谁知道“满地”是什么意思吗?
  生:“满地”就是地上全部都是的。
  师:我听到了一个关键词“全部都是”
  生:“满地”就是地上到处都是,没有一点点空地方。
  师:他还特意强调了没有一点空地方。真是够多的。孩子们,那你们有没有见过满地的鲜花呀?(没有,有)
  师:没关系,老师今天带来了一片绿地,我们也来种上“满地的”花好不好?
  ……
  师:是的,星星多可爱多美丽呀,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小节。(学生感情朗读,再全班一起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夏夜,花儿甜甜地睡了,星星象无数的珍珠洒落在天上,(图片变幻,音乐响起),多么美妙的夜晚啊,让我们轻轻地背诵——(齐背)
  师:这首小诗写得多美呀,我们小朋友读得更美,捧起书,再一次让所有的老师欣赏我们精彩的朗读。(齐读)
  师质疑: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要请教大家,第一节最后说鲜花比星星还要多,第二小节最后又说星星比鲜花还要多,那到底谁多呢?
  学生各抒己见,多数人认为数不清,没法比。
  师总结:是啊,其实谁也数不清,他们到底有多少,但我们知道鲜花和星星都是又多又美!难怪小朋友看到一个,就会想起另一个。
  4.指导写字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真棒,不仅读得美,而且想得美,说得也美,下面,我们还要来比比谁的字写得最美。
  出示“满”:
  自由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范写指导。
  学生描红仿写。
  二、教案评析
  《鲜花和星星》是一篇图文并茂,优美诗意的课文。该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诗歌。同时,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教会低年级孩子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感情。本教案以识字、写字、朗读为切入点,引入图像,音乐等手段,让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同时,结合文中文字图画和生活的实际对稳重的词句进行初步理解。
  从现实导入,互动交流,是教会孩子感悟美的基础。本教案以谈话进行导入,让学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激发兴趣的状态下进入阅读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参与的意识。
  针对课文教学重点是识字,本教案又从认识生字出发。采用游戏识字的方法,让学生积极认识文中的生字,并由点到面,引导孩子将刚刚认识的生字带到课文中,让学生更能理解所朗读的课文的情境。
  朗读和背诵诗歌是另一部分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时间进行讲解,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夏天的美景,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此外,课外拓展是让孩子增加兴趣,增强映像的重要手段。在拓展环节中,还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荷花池、梅花图、苹果图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冲击,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生字教学也不能放松。最后,还安排了写字环节。通过自由观察,教师仿写,学生描红三环节联合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正确掌握新的生字。
  总之,语文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会学生理解课文,更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鲜花和星星》教案设计为例,采用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结合生活体验培养一年级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感情,也是老师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其他文献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1.心理压力过大  当前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中,大多数孩子都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和无奈。当然,这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解释安慰是分不开的。为此,这些儿童和其他正常家庭中的孩子相比,他们能更多的思考减轻父母压力的方式,那就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使得学生过早的、过多的承担了父母的压力。父母关注孩子越少,他们的心理压力就越大。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儿童
期刊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笔者认为还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因此,笔者在物理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古到今、由中到外尽量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尝试在相关的知识传授中有机地融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到“做一个中国人”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起他们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学习的热情。以下是笔者在物理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古代物理的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男孩和保罗的心里活动。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2.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的道理。(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
期刊
摘要: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把握德育教育新方位,不断创新德育教育实践,积极探索德育教育新路径。全面优化德育教育实效,重在立足于把准德育教育的五个特性,着力于突破德育教育的四个键点,紧紧握住德育教育的两条中心线,筑牢德育共育机制,勇于实践,全方位强力持续推进,提高育人实效,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和根本任
期刊
留守儿童虽然不是“问题儿童”,可是其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的次数比较少,情感处于隔离状态,有些对父母的情感也比较淡漠,难以建立亲密的联系。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现在留守儿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发现一些条件好的乡镇建立了留守儿童建设活动室、亲情号码等,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机会与
期刊
一、Teaching aims  (一)语言目标  1、学习总结be动词和行为动词的过去时的用法;  2、归纳be动词和行为动词一般过去时的句型,包括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  3、学习和总结规则动词的过去式的构词方法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  4、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句子、对话和短文中正确运用动词的过去式。  (二)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能用过去式阐述过去所做的事情和
期刊
一、考查学情,主问题设计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让学生伸伸手就能够着,备课前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大体的把握。问题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提纲挈领,主问题设计要抓住文章的整体结构  如教学《小露珠》这一课文,我们可设计问题:1、课文写了小露珠得到谁的喜爱?2、为什么
期刊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观察是教育的第一步,而倾听则是观察的第一步。倾听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与儿童心灵沟通的桥梁,因此教育又被称为倾听者的教育。教师与幼儿的对话质量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有效的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与儿童之间的对话。要想与幼儿对话,教师就要先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一、倾听要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  蒙台梭利曾说,幼儿与我们成人的心理生活完全不同,必须真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这句话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一、激发家长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  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认为目前的家校合作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从整体情况看,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还不够,还存在沟通、配合等方面的一些
期刊
“自本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本教学”的“自”,指的是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为本,重心更加下移,使课堂实现促进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混合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成为教中有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