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世界级航空产业圈

来源 :大飞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了“两周岁”的生日。两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临港新片区开局起步扎实有力,尤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布局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希望借助国产商用飞机项目落户上海的优势,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比肩图卢兹、西雅图的世界级航空产业圈。
  8月末,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正式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民用航空产业专项规划(2021-2025)》以推动大型民用客机、民用航空发动机等重大专项落地实施,加快民用航空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聚集,致力于将临港新片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聚集区。
  上海的选择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在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成为了上海的选择。
  为此,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份规划也成为了未来五年推动上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规划》明确,将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产业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协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其中,在空间布局上特别提到,根据上海产业地图,未来五年将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临港新片区更是被上海市定位成全市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增长极,未来5年其对上海全市制造业增长贡献率将达到1/3以上。
  根据上海市的规划布局,未来将把特殊经济功能作为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体现快速发展,努力提升产业能级,尤其要突出科技自立自强。临港新片区要瞄准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坚持高端高效高附加值,大力推进产业链整体布局,打造重点行业发展高地,形成特有的产业标识。在《规划》中,上海也已明确未来将进一步围绕大飞机项目等坚持集群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和策源地。以中国商飞、中国航发商发相继落地为标志,围绕着国产大飞机、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与总装,上海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主制造商+供应商”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来,上海还形成了若干民用航空产业特色园区。如张江科技园、紫竹科技园等,且各具发展特色。未来,临港大飞机产业园区将侧重总装和配套,如此一来上海已有的航空产业园与临港航空产业园区将实现良性互动,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上海产业集群作用。
  目前来看,临港新片区成立2年来,大飞机相关产业的配套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两年来,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签约项目累计已超50个,涉及协议投资金额超230亿元,已覆盖飞机和发动机总装、机身部段、航空新材料、机载系统、航空物流等多个重点细分领域。
  与此同时,“大飞机园”也成为了上海市首批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并在机体结构件领域,集聚了中建材、上飞装备等;在复材领域,集聚了英国宇航、中复神鹰、南通复源、宇之赫、商飞复材中心等;在标准件领域,集聚了东方蓝天钛金科技等;在机载领域,集聚了辽宁美托;在工装及生产设备领域,集聚了飞宇装备、常州新创、上航机械等;在管路线缆及内饰内设领域,集聚了奥若特、重庆再升、高博等;在飞机及航材租赁领域,集聚了中航租赁、中飞租赁、恒圣凯等;在发动机配套领域,集聚了成立航空、上海烟草机械等;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领域,中国航发商发联合中航复材和南玻院共同组建了“商用航空发动机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并引进了中国商飞大飞机创新谷、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G创新中心等科创机构;在航空质量体系、特种工艺、适航、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产业配套服务领域,集聚了国家民用航空发动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埃森博、普励认证、英国皇家航空协会、紫藤等一批产业服务功能平台。可以说,临港大飞机产业链的建设已初见雏形。
  临港的“雄心”
  如果没有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项目,临港这个远离上海市中心的浦东小镇或许至今仍默默无闻。但如今,伴随着上海经济结构转型,临港新片区在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上已画出了自己的蓝图。
  在新发布的《临港新片区民用航空产业规划》中明确表示,未来将形成“2+X”的总体布局,引导产业聚集、功能布局,构建体系完善、结构合理、规模化发展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
  其中,“2”是指两个核心承载区,分别是大飞机园和商用航空动力产业区。大飞机园位于浦东国际机场南侧,规划范围24.7平方公里。大飞机园中2.12平方公里为大飞机制造“门对门”核心配套区,重点导入“两头在外或一头在外”的“保税加工、保税研发”类总装配套急需项目,优先布局发展材料及结构件、工装及生产设备、动力安装、飞机物流、管路线缆及内饰内设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2.54平方公里为“区港一体化”区域,分别布局MRO、飞机租赁等产业;16.8平方公里为临空产业区,布局航空服务、居住配套、科创研发等产业。商用航空动力产业区商用航空发动机总装试车基地,集聚航空发动机总装、试车、试验、科创、服务和关键零部件配套等产业链高端业态,提高设计与集成验证能力,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行业标准体系,打造国家级航空发动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重点推进长江1000A型号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坚突破。围绕航空发动机总装试车所需的零部件、加工装备研制等领域,形成航空動力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区。
  “X”代表的实则是多个协同发展区。根据计划,临港新片区将建设国际创新协同区、洋山特殊综保区、前沿产区等区域,围绕民用航空产业和通航动力服务配套,拓展总部、研发、服务等功能布局,加快吸引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企业和专业性服务机构入驻,培育创新型孵化器、加速器,以实现与核心承载区协同布局、产业配套功能优化配置,推动民用航空产业全域布局、全链发展,构建体系完善、结构合理、规模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全球化合作、市场化运作的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促进服务平台。   如何形成合力需思索
  商用飞机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极长的行业,同时行业的准入门槛极高,因此要布局航空产业链,上海既要充分借鉴国外成熟航空产业园的经验,同时也要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特色。
  首先,目前国内航空产业配套企业的能力还不足,甚至一些领域还缺乏相应的配套企业,因此未来临港航空产业园要在产业链布局上多下功夫。例如,在材料领域,目前我国无论是材料本身还是制造工艺方面都有明显的短板,因此如何借助商用飞机和发动机项目落户上海的优势,聚集相关企业集智攻关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规划,临港大飞机产业园计划在园区内构建复合材料全产业链,以复合材料结构件为牵引,打造覆盖原材料生产、工装、设备、检测维修、复材回收全要素的复材产业基地。同時还将在此基础上聚焦商用航空发动机项目研制需求,培育陶瓷基树脂基复合材料研制、增材制造等产业点,加速提升商用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研制能力及其产业化应用水平。
  其次,如何以“政、产、学、研、用”相互促进为契机,推进跨界融合,提升民用航空产业原创技术创新策源能力也是上海航空产业发展需要深度思考的课题。
  以商用飞机为例,在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如何通过项目的落地来加强大飞机自主创新体系能力建设就是一个待解的课题。临港产业园如何汇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技术力量,以共性基础研究为支撑,以先进试验设施为验证条件,以重点型号为验证平台,提高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这些问题如果能够逐一得到解决,将不仅有助于我国商用飞机项目的发展,更有助于上海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第三,一些上海特有的优势在推动航空产业的发展中也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依托浦东国际航空枢纽和大飞机配套需要,充分发挥航空物流业引擎作用,布局发展集飞机维修、加改装、发动机再制造、航材亚太分拨、航空融资租赁等高附加值业态的航空一站式服务平台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在这点上,新加坡航空产业园的成功经验值得上海借鉴。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推动“区港一体化”(综保区、空港)协同发展,发展高水平航空口岸经济,上海未来将有望成为面向亚太、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航空服务业高地。
  此外,航空业资产管理是国内其他航空产业园发展中没有太被关注的领域,但这一方面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其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这也是航空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临港航空产业园在其布局中已经考虑到了这点。
  在《临港新片区民用航空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创新航空租赁多样化业务模式。为国内外民用航空企业搭建更高水平的融资平台,提供个性化的专业租赁、融资服务,探索跨境租赁、离岸租赁、绿色租赁等创新业务模式;构建国产大飞机外向型租赁与交易平台,提高租赁资产全球化流转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推动产品、技术、资本、管理要素“走出去”,助力国产大飞机拓展国际市场。如果临港航空产业园在这方面能够趟出一条新路的话,将对我国航空产业链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史铁生年度杰出作家奖,对他的评价是,“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期刊
第一次到东莞水乡麻涌,是6年前。当时正值盛夏,烈日当头,酷热难耐,我隐隐有些悔意,但又无法返回。然而及至乘船在华阳湖里徜徉时,就开始惊叹美的盛景让人不虚此行。首先看到的是湖岸边错落种植的水杉和高低搭配的蒲苇、美人蕉、天使花等开花的水生植物,形成错落有致的一片长长的花的堤岸。船行其中,接着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花,千万朵荷花迎着骄阳绽放。一湖碧水,荷叶田田,围绕着汉白玉的观音塑像矗立在荷花丛中,置身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越来越明显的气候变暖迹象的出现,让减碳慢慢成为深入人心的全球共识。碳达峰、碳中和也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整体目标,一些细分市场的数据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人们的思考、谈论中。  比如,2019年,全球共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约510亿吨,其中,航空运输业共排放9.18亿吨,占比约2%。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行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航空运
期刊
1江西航空接收第5架ARJ21飞机  8月25日,江西航空第5架ARJ21飞机“南昌瑶湖”号从南昌瑶湖机场顺利起飞抵达南昌昌北机场,这是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首批下线交付的飞机。在运营5周年之际,江西航空顺利完成5架ARJ21飞机引进工作,至此,机队规模扩增至15架。  2中国民航安全水平世界第一  8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公布,截至2021年7月底,我国运输航空已连续安全飞行13
期刊
那些被风吹走的光阴  打小就注意到,那棵核桃树长在堂弟家屋后的角落里。  那是一个直角形的角落,核桃树位于直角上。面对核桃树,右边高坎上,是几十丛竹子汇聚成的大片竹林;左边,是高七八米陡直的崖壁,冬日有些荒芜,夏季则是一壁葛藤爬成的绿墙。少量没被葛藤占据的地方,各种身子高挑的草本植物野蛮生长。少时,生产队四十来户人家,家家都有柑橘树林。核桃树,我却只注意到这一棵。它高过瓦房的屋脊,修长的树干,有三
期刊
2021年8月25日,正值第九个“全国低碳日”,笔者来到中国商飞上飞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探寻大飞机绿色制造发展之路。  “你们来的时机刚刚好,这周是全国节能宣传周,今天是全国低碳日,正适合谈谈绿色制造的话题。”易俊兰,上飞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绿色制造技术研究部部长,全程参与到上飞公司绿色制造发展中,对于如何推动航空制造“双碳”相关工作和绿色制造,她一直在不断探索。  推动“双碳”发展
期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运输业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使用传统航空燃料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逐年增加。据估计,2019年航空运输业产生的CO2排放总量约9亿吨,超过全球排放总量的2%。为了保障航空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低碳革命和着力发展以低碳为核心的新能源技术已成为国际民航业的普遍共识。  可持续航空燃料  民航飞机的特点和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氢能、电能、核能等新能源在短期内无法普及和应用,航空运输
期刊
早晨,湖阳市委书记吴中民心情很好。他向服务台借了10枚一块的硬币,去乘公交车,只身前往湖东市中心商业区。  近期,他参加省组织的厅级干部读书班。学员来自部分地级市市委书记、市长,还有省级机关的厅长,济济一堂三十余人。学习已近尾声,按惯例要撰写结业论文,班主任安排停课半天,给时间学员准备。  省里将这个学习班安排在湖东市委党校,全程实施封闭式集中管理,不准带秘书司机,不准请假旷课,不准请客喝酒。来到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20年,全球支线飞机交付数和在役机队数量双双大幅下降。同时,由于近年来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支线飞机制造商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企业黯然退场,一些企业正努力跻身全球商用飞机市场的舞台。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在疫情的冲击下,如今支线飞机制造商和干线飞机制造商一样,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下去是每个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困
期刊
今天的世界,面对美国奇寒、欧洲高温和河南暴雨这些极端天气,已经感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不是今年才有的,近几十年来,经过不断的争议和协商,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政治层面达成了必须针对气候变化开展行动的共识,并制定了相关公约,如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和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  中国作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