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关不上,就拼命地打开它吧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真正开始写小说是在1986年,之前几年我一直在写日记,写了几大本,论字数应该在几十万。总的说,我是个耽于内心的人,不爱热闹,不善言辞,写日记是我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是习惯。
  我喜欢把自己交给自己,交给日记本。
  在我对门的宿舍里,有一个福建人,姓杨,他也每天要在日记本上涂鸦一阵子。我有意接近他,慢慢地交成了朋友。有一天他告诉我一个秘密,说他日记本里记的不是日记,而是小说。
  他在写小说!这确实是个天大的秘密。
  虽然校方没有明文规定,学员不能写小说,但我们还是不敢肯定,这会不会“惹是生非”。
  作为军校学员,我们的举动似乎都是被明文规定了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事,我们吃不准对错,一般都以小心为妙,不做为好。
  所以,小说最好是写在日记本上,暗度陈仓,以免犯了哪位教员内心私设的规矩。
  他还告诉我,小说和日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日记记的是真事,真人真事,有据可查,小说写的是假事,比如把教数学的张老师和教专业课的黄老师写成一对秘密的恋人,这可能就是小说。
  我的小说之门似乎就是这样洞开了。这一年,我写了第一篇小说,当然是写在日记本上的。我写的是一位高度近视的老人走错厕所的故事,杨朋友看了,认为不错,建议我改一改投给南京的《青春》杂志。
  我改了,投了,像投进了苍茫大海里,杳无回音。尽管如此,却并不气馁,依然“潜心创作”,大有点痴心不改、乐在其中的意味,以致荒疏了学业。到了毕业前,我的专业课成绩在班上几乎落到了最后几名,但我不以为耻,因为“我会写小说”。那段时间,写小说成了自我欣赏甚至鄙视专业的一面镜子,极大地满足了我青春的虚荣心、反叛心。
  但其实那时写的所谓小说,都是一堆狗屁不通的垃圾。真正有点感觉是到1986年,我看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像一个反叛青年的日记,第二个感觉——我觉得我应该像以前写日记一样地写小说。
  绕了一大圈,原来小说可以像日记一样地写!这个发现给了我热情和力量。
  于是我回到了过去,回到一个人喃喃自语的状态,就这样折腾出了一个近两万字的东西,我给它命名为《私人笔记本》。先投给《福建文学》,退了,但编辑觉得是个好东西,退稿时专门附了信,鼓励了我,还客气地邀请我去他家玩。
  我也去了,还带去了又一篇小说,但编辑看了觉得还不如《私人笔记本》。
  就在这时,军区文化部在上海办了个文学创作班,给我们单位一个名额,由宣传科来落实人头,前提是去的人必须要带一篇小说。当时我跟宣传科一名干事有些接触,他知道我在写小说,就安排我去了。
  我带去的就是《私人笔记本》,当时负责办班的几位作家,像江奇涛、何晓鲁,看了非常振奋,把我隆重地推荐给了当时很走红的作家,也是《昆仑》杂志社的编辑海波。海波看了,也觉得不错。小说最后更名为《变调》发在《昆仑》1988年第1期——这就是我的处女作。后来我的一个中篇,即《人生百慕大》,也是发在《昆仑》上的,1988年第5期,还得了《昆仑》杂志当年的优秀作品奖。
  就是凭着这个奖,第二年我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
  军艺当时很火,走出了莫言這样的大作家,以至于当时有人在会上戏言道:军艺是作家茁壮成长的沃土,到了这里,你即使是一支筷子,也会长成一棵竹子。激动得我好像看见自己已经立竿见影、苍翠欲滴了。但是两年后,当我离开军艺时,我觉得我还是一支筷子。换句话说,我在军艺没有打开门,但也没有关上门。
  我的小说之门自打开之后,似乎就关不上了。既然关不上,就死命地打开它吧,打不开也要打。
  这是多年来我听到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觉得就是这句话告诉了我小说的秘密。
  (离萧天摘自微信公众号“麦家陪你读书”)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艺术与数学 方法与爱好 兴趣与鼓励  看到有人说“数学不好的人,从头到脚都透着一股怂气”,心有戚戚焉!是啊!我数学不太好。初中一年级,拿着成绩单回家,考了第一,来访的亲戚看了看各科分数,却说第二和第三名的男生,这两人数学成绩很好,会很快赶上你的。我心里头怏怏不快,但不得不承认,数学好才是聪明的标志。整个初中阶段,我的数学都说得过去,但始终谈不上喜欢。  后来,我还被选拔去参加奥数比赛,
期刊
【适用话题】生活的情味 过去与现在 传统与现代 节俭 怀旧  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看上去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这老太对那老太说,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位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
期刊
【适用话题】谦虚 厚道 宽宏待人 善良 同情  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为人谦虚厚道。那时经常有人拿着自己画的画上门,请吴昌硕题款。遇到这样的人,吴昌硕基本是“来者不拒”。有一回,一个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问道:“那些画明明不是你画的,你怎么还题上自己的名字?”吴昌硕沉思了片刻,答道:“这些人也不容易,他们画出来的画加上我的一个题款,往往一张就能解他们一家子好几个月的生活了。”  北京特级烹饪大师大
期刊
【适用话题】感恩 成长 温暖 守护童心 教育  我小学就读于江西省南城县盱江小学,去学校报名的那一天我印象深刻。我的面试官是一位留着齐肩短发的漂亮女老师,她笑眯眯地问我:“你长大想做什么啊?”我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科学家。”她被逗乐了并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喜欢。后来她成了我的班主任。非常和蔼可亲。有时同学们太淘气,她便装作一副生气的样子,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她是装的。  有一次,我上課时看连环画被她发
期刊
【适用话题】历史 文明 坚守 文化传承  我有个大学同学去年刚刚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闲聊时,他跟我说过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非洲的根本问题是,他们没有根。他们的历史断层了,能记得的,只有600年的殖民历史,所以即使殖民统治者放开他们,给他们自由,他们也不知道何去何从,只能继续跟随欧美。  不知道从哪儿来,怎么知道往哪儿去?  对于甲骨文,我更欣赏的是余秋雨所说的:那是一种声音,文明童年的声音。  1
期刊
在日本,我到访过一座寺廟,寺庙掩蔽在茂密的树林中,安静肃穆,不过我看到寺庙旁边一块巨大的荒地,甚是不解,便问陪同的住持,他缓缓道来:  “你所看到的荒地上原先是一座寺庙,后来,我们把它拆掉了,在旁边重新建起一座新寺庙,你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新建的。每20年我们都会拆掉寺庙,在其旁边重建一座。”  “这不是没事找事干!”我禁不住说。  “非也!”住持说,“这样的话,我们寺庙中的僧人,他们有的是木匠,有
期刊
之前我们聊到孝道。我說,这可能是一条文明传承的最简便的方法。有人可能会觉得过甚其词。其实很久之前,我就听到一个说法,说一个孝子他是不会在家门口闯祸的。  为什么?你想,中国古代社会,通常都是熟人社会,一个家族要在一个村庄或者一条街上祖祖辈辈地生活。那一个人如果是孝子,他就不会在村里给父母丢人,他的行为是受到父母的面子的约束的。什么打架、偷盗之类的行为就很难发生。  所以你看,孝道不仅是一个家庭内部
期刊
【适用话题】逗乐 机智 文字游戏 饮食文化  吃饭喝酒,并不是简单的吃饭喝酒。要是能吃喝得妙语连珠,那这顿酒饭就升级了,会让人久久回味。当然,一顿酒饭有趣无趣,并不在菜品,而在人。有趣的人才能吃出有趣的酒饭来。  有个叫石动筩的,就属于这种人。此人是南北朝时北齐高祖手下大臣。有天吃饭,皇帝就说了:“我出个谜语,谜面是‘刺啦啪嗒’。”大家猜半天也猜不出来。石动筩想了想说:“这是摊煎饼吧?面放在热铛上
期刊
那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风呼号、严寒刺骨,前夜的雪下了足足有15厘米。妈妈把5岁的我抱到壁炉前,给我戴上毛茸茸的手套、帽子后,我就走出家门去上学了。  厚厚的雪堆积在那座摇摇晃晃的老桥上。这桥从我们家到河对岸,一直通向主干道。我和哥哥從小打上面走过,所以我一点儿不害怕。而且,当看到我的两个哥哥在桥上打雪仗时,我欣然加入!我的一个大雪球正好命中大哥的后背,我大笑起来,好不得意!他马上准备回击,我赶
期刊
策略专家罗杰·艾利斯曾说,我们第一次见到陌生人,其实前7秒就决定了对对方的评价。故事和小说也是如此,小说开头的首要目标,就是吸引读者。  美国新生代惊悚小说大师迪恩·孔茨的故事开场白,往往都是浓缩成一句话的小段落,其中提到一个有名字的角色,还有马上要扰乱正常生活的事件:  凯萨琳·赛勒确信,车子随时可能在平滑结冰的路上打滑,完全失控。——《与恶魔共舞》  潘尼·道森从睡梦中惊醒,她听到黑暗的卧房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