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随意性或强制性、小组成员的低合作性、教师的高控制性及低指导性、评价的低兼顾性等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继续提高对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从而实现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
首先,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老师将全班分成每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每组都有推选的或指定的组长。老师要求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针对问题一起思考想法解决,细心倾听和热心帮助别人发言,使小组学习在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中进行。但是孩子们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指导困难。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时间少则5分钟,最多12分钟。学生差异大,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有的组只有一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说着说着就跑题。有的组围绕主题说不了一会儿就跑到题外,借机扯闲话,到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吱吱唔唔、结结巴巴,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表现”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习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等。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另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3.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主要表现: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無获。
4.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组织的数学合作学习必须是合规律的,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那么针对以上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如何提高数学合作学习呢?为此我计划在教学中作如下探索和建议:
(一) 合理搭配,组建好每一个学习小组
首先,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作详细了解,然后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好,四人中配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优生担任组长,以便开展组内互助和组间竞赛活动,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其次,必须安排好内向或成绩差的学生所处的合作环境,否则他们将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最终降低学习效果。再次,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的角色位置,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最后,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调整。
(二)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处存在分享。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学会把自己的问题让大家分享,同时分享别人的问题;在讨论方法时,相互分享各自的思路、策略等;探究结束后,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整个过程中的经历和體验进行分享。
(三)教师要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三、结语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四、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43.
[3]白元春.合作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10.
作者简介:王萍(1990-),女,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小学教育,不分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
首先,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老师将全班分成每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每组都有推选的或指定的组长。老师要求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针对问题一起思考想法解决,细心倾听和热心帮助别人发言,使小组学习在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中进行。但是孩子们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指导困难。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时间少则5分钟,最多12分钟。学生差异大,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有的组只有一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说着说着就跑题。有的组围绕主题说不了一会儿就跑到题外,借机扯闲话,到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吱吱唔唔、结结巴巴,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表现”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习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等。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另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3.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主要表现: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無获。
4.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组织的数学合作学习必须是合规律的,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那么针对以上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如何提高数学合作学习呢?为此我计划在教学中作如下探索和建议:
(一) 合理搭配,组建好每一个学习小组
首先,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作详细了解,然后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好,四人中配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优生担任组长,以便开展组内互助和组间竞赛活动,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其次,必须安排好内向或成绩差的学生所处的合作环境,否则他们将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最终降低学习效果。再次,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的角色位置,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最后,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调整。
(二)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处存在分享。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学会把自己的问题让大家分享,同时分享别人的问题;在讨论方法时,相互分享各自的思路、策略等;探究结束后,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整个过程中的经历和體验进行分享。
(三)教师要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三、结语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四、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43.
[3]白元春.合作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10.
作者简介:王萍(1990-),女,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小学教育,不分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