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为专业课双语教学奠定基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道德意识的知行合一,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专业课 双语教学 可行性
双语教学是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人才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利用汉语和外语同时讲授知识的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王斌华2003)。教育部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采用双语教学更具可行性。
一、有利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双语教学不等于精英教育。随着高教改革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在迅速由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人,生而平等,在已经步入大学校门的学子中,没有天资之根本差别,能力与术业之不同是后天形成的。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机会均等,机会不均等是最大的不公平。单纯从专业需求或人才素质的角度考虑只在部分“有条件”的专业开设双语教学,只会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不完全的“公共资源”。“基础”课是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采用双语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平等享受双语教学资源,使能者之能得以巩固和提升,而差者也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缩小与能者之间的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教学内容而言,“基础”课所讲授的大多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践行、体验和感悟的道理,通俗易懂,不会导致因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而仅限于某些专业课的双语教学,都不能体现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二、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为专业课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的成功不等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更有赖于在课余学习与生活中对第二语言的交流运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受其专业性较强的限制,语言环境及其交流仅限于专业课课堂或与其专业相关的领域,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汉语为共同社区语言的大环境之下,所学知识以英语进行交流和巩固的机会少,就意味着“学”而“不能时习之”,不利于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基础”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①,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与其他课程相比,“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其内容更贴近生活世界,有更多的“情景”和“情境”可以利用;其过程更为自然、互动,便于学生自主实践、主动参与,从而形成一种类似母语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包括英语课在内的各种教学、生活空间中始终接触和应用英语,锻炼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有益于基础英语的学习,更为过渡到专业外语和专业课双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课双语教学是大学生英语学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层次,它要求大学生不仅具备相当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能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通过第二语言理解许多具体、抽象的专业概念。大学生经过两年的基础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锻炼与强化的实践机会,若直接面对专业课的双语教学,难度较大。“基础”课的内容是大学生熟悉并易于理解和掌握的,采用双语教学,一方面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在巩固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英语水平从应试上升到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熟练运用,再上升到具体的专业领域,并随心所欲地在三者之间切换。
三、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道德意识的知行合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言的学习需要实践和交流,同样,思想认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催化品行的培养。我国目前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都比较大,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也为了让自己能够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学生往往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并将外在的学习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理论课的兴趣,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践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真谛。“礼者,履此者也”,长期坚持实践,身体力行,借助英语学习的“媒介”作用,使道德意识内化,反过来促进内心德性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读书与做人“两张皮”的问题,从而将知识与品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四、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步骤时曾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发展起来,而后可以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双语教学在各学科之间的推广也是如此。“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首先就师资而言,其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庞大,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和相互交流,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其次,“基础”课的硕士研究生比例越来越高,这批人多为文科出身,表达能力强,且人文知识基础扎实,英语水平均达到CET-6,采用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避免懂英语但不懂专业课或懂专业却不能用英语流畅表述所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还可以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思想理论课人人都能教”的错误观念,从而避免因教师理论水平不够而导致的学生对该课程的排斥心理;其三,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双语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基础”课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普遍较高,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在加强英语教学与学习的同时避免只“授业”不“传道”所导致的重“做学问”轻“做人”等不良现象。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人才不仅仅是指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风尚。大学生并不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热情,但是他们却并不一定懂得学会了做人才能学会做事、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的道理。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社会定位,他们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基础”课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普遍较高,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能够率先在双语教学领域内身教言传,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肯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只是在响应教育部的教改意见时,各学校应考虑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高教的培养目标等各种利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双语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王易.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10月,P28-29.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专业课 双语教学 可行性
双语教学是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人才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利用汉语和外语同时讲授知识的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王斌华2003)。教育部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采用双语教学更具可行性。
一、有利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双语教学不等于精英教育。随着高教改革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在迅速由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人,生而平等,在已经步入大学校门的学子中,没有天资之根本差别,能力与术业之不同是后天形成的。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机会均等,机会不均等是最大的不公平。单纯从专业需求或人才素质的角度考虑只在部分“有条件”的专业开设双语教学,只会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不完全的“公共资源”。“基础”课是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采用双语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平等享受双语教学资源,使能者之能得以巩固和提升,而差者也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缩小与能者之间的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教学内容而言,“基础”课所讲授的大多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践行、体验和感悟的道理,通俗易懂,不会导致因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而仅限于某些专业课的双语教学,都不能体现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二、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为专业课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的成功不等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更有赖于在课余学习与生活中对第二语言的交流运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受其专业性较强的限制,语言环境及其交流仅限于专业课课堂或与其专业相关的领域,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汉语为共同社区语言的大环境之下,所学知识以英语进行交流和巩固的机会少,就意味着“学”而“不能时习之”,不利于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基础”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①,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与其他课程相比,“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其内容更贴近生活世界,有更多的“情景”和“情境”可以利用;其过程更为自然、互动,便于学生自主实践、主动参与,从而形成一种类似母语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包括英语课在内的各种教学、生活空间中始终接触和应用英语,锻炼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有益于基础英语的学习,更为过渡到专业外语和专业课双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课双语教学是大学生英语学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层次,它要求大学生不仅具备相当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能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通过第二语言理解许多具体、抽象的专业概念。大学生经过两年的基础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锻炼与强化的实践机会,若直接面对专业课的双语教学,难度较大。“基础”课的内容是大学生熟悉并易于理解和掌握的,采用双语教学,一方面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在巩固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英语水平从应试上升到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熟练运用,再上升到具体的专业领域,并随心所欲地在三者之间切换。
三、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道德意识的知行合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言的学习需要实践和交流,同样,思想认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催化品行的培养。我国目前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都比较大,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也为了让自己能够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学生往往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并将外在的学习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理论课的兴趣,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践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真谛。“礼者,履此者也”,长期坚持实践,身体力行,借助英语学习的“媒介”作用,使道德意识内化,反过来促进内心德性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读书与做人“两张皮”的问题,从而将知识与品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四、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步骤时曾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发展起来,而后可以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双语教学在各学科之间的推广也是如此。“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首先就师资而言,其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庞大,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和相互交流,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其次,“基础”课的硕士研究生比例越来越高,这批人多为文科出身,表达能力强,且人文知识基础扎实,英语水平均达到CET-6,采用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避免懂英语但不懂专业课或懂专业却不能用英语流畅表述所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基础”课采用双语教学还可以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思想理论课人人都能教”的错误观念,从而避免因教师理论水平不够而导致的学生对该课程的排斥心理;其三,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双语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基础”课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普遍较高,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在加强英语教学与学习的同时避免只“授业”不“传道”所导致的重“做学问”轻“做人”等不良现象。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人才不仅仅是指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风尚。大学生并不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热情,但是他们却并不一定懂得学会了做人才能学会做事、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的道理。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社会定位,他们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基础”课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普遍较高,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能够率先在双语教学领域内身教言传,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肯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只是在响应教育部的教改意见时,各学校应考虑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高教的培养目标等各种利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双语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王易.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10月,P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