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走高,如何治理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广大社会民众关注的焦点。未成年人犯罪通常不是由某单一因素引发,通常会涉及到个体、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而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家庭结构不完整、教育方式不科学等因素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息息相关。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家庭结构;教育方式;预防
一、家庭结构不完整与未成年人犯罪
据司法大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国法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大多数来自流动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我们将包括以上五种家庭在内的非原配家庭或单亲家庭统称为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极易导致子女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解,积重难返,这些家庭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则更容易走上犯法犯罪的道路。
(一)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既包括因丧偶形成的单亲家庭,也包括因离婚而形成的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疏于生活管理和思想引导,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倾向,不喜欢与其他人接触,对于周围人的关怀和帮助常有抗拒、戒备的心理,其会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触犯法律。
(二)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是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人经历过一次婚姻,并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即夫妇重组的共同子女。重组家庭一般夫妻双方都有孩子或一方有孩子,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继父母的忽视或虐待易使继子女产生嫉妒、冷漠、报复等不良心理。他们的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大多会采取极端的手段释放自己的情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与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教育会深刻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极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品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重成绩型
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成绩似乎成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部分家长片面追求孩子学习成绩,忽略了德、体、美等方面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走极端,实施一些暴力性犯罪。
(二)偏袒溺爱型
生活中,很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懂拒绝,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一味地偏袒、纵容。这种类型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没有是非观念,犯了错误也不知道悔改,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放任自流型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只顾忙于工作,致力于解决家庭物质方面的问题,而对孩子放任自流,使得一些孩子无法从家庭中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慰藉,转而向社会上的朋友寻求精神补偿,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具有放荡不羁、反复无常、攻击性强的品性。
三、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方面的预防措施
犯罪预防,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力量,采取各种措施,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条件,以防止、控制和减少社会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未成年人犯罪多数是起因于不良行为,未成年如果在家庭中既未能接受良好的双亲教育同时又受到家庭多种不良影响,使其逐渐形成如自我中心、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等性格特征。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与缺失、亲情救济的缺位,往往是最终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针对家庭不良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的联系提出以下几方面的预防措施。
(一)建立亲职教育制度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仅靠对其本人的教育和惩罚是不够的,更需要对其父母进行亲职教育。亲职教育是指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家长的专门化的教育。例如在社区定期对社区内的父母安排专家授课指导,使家长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并总结归纳出适合亲职教育推广的内容课程、宣传手册等,有助于父母找到教育子女最合适的教育方法,提升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通过亲职教育改变未成年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预防未成年子女犯罪。
(二)强化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责任与义务
我国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中,有明确的对监护人的职责与担当的规定,监护者要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及时疏解掉,避免未成年子女到社会上寻求温暖,发泄不良情绪,尽最大可能将其与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和不良环境隔离。监护者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并帮助其进行纠正,加强未成年人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自觉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抵制。针对父母离异或者因为其他因素导致的单亲家庭来说,这种家庭的未成年人十分脆弱,由于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心理较为脆弱,需要更多的关怀,要尽心的教导,孩子的教育义务仍然是由父母一同履行,让孩子得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对生活、学习充满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预防未成年子女犯罪。
(三)父母提升自身素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未成年子女易于接受暗示,模仿力强,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极易被未成人子女模仿。父母应注意自身一言一行,帮助子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避免一些负面的行为给子女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父母能及时发现并矫治子女的不良行为倾向和不良心理。当前農村当前家庭教育环境还不够理想,教育质量处于中下等水平,但是父母应尽最大的努力对子女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与学校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经常与子女沟通,给予其关爱,及时妥善处理好与子女间的代沟问题,并及时改正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将犯罪消除在萌芽阶段。
参考文献
[1]魏平雄,赵宝成,王顺安,犯罪学教科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509页.
[2]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 [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07页.
[3]李靖环,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干预[J],知识经济,2013 (8).
[4] 赵霞 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的类型化及预防对策[J], 预防靑少年犯罪研究 2017|5.
[5]常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分析及法律治理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 · 7(下).
[6]安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和作用[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3).
[7]李奕锭,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家庭功能理论为视角 [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3月.
[8]戴海军,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其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7 · 12(下).
[9]王贞会,范 琳,涉罪未成年人强制亲职教育制度构建 [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年第 3 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家庭结构;教育方式;预防
一、家庭结构不完整与未成年人犯罪
据司法大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国法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大多数来自流动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我们将包括以上五种家庭在内的非原配家庭或单亲家庭统称为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极易导致子女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解,积重难返,这些家庭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则更容易走上犯法犯罪的道路。
(一)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既包括因丧偶形成的单亲家庭,也包括因离婚而形成的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疏于生活管理和思想引导,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倾向,不喜欢与其他人接触,对于周围人的关怀和帮助常有抗拒、戒备的心理,其会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触犯法律。
(二)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是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人经历过一次婚姻,并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即夫妇重组的共同子女。重组家庭一般夫妻双方都有孩子或一方有孩子,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继父母的忽视或虐待易使继子女产生嫉妒、冷漠、报复等不良心理。他们的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大多会采取极端的手段释放自己的情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与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教育会深刻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极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品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重成绩型
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成绩似乎成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部分家长片面追求孩子学习成绩,忽略了德、体、美等方面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走极端,实施一些暴力性犯罪。
(二)偏袒溺爱型
生活中,很多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懂拒绝,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一味地偏袒、纵容。这种类型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没有是非观念,犯了错误也不知道悔改,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放任自流型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只顾忙于工作,致力于解决家庭物质方面的问题,而对孩子放任自流,使得一些孩子无法从家庭中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慰藉,转而向社会上的朋友寻求精神补偿,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具有放荡不羁、反复无常、攻击性强的品性。
三、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方面的预防措施
犯罪预防,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力量,采取各种措施,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条件,以防止、控制和减少社会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未成年人犯罪多数是起因于不良行为,未成年如果在家庭中既未能接受良好的双亲教育同时又受到家庭多种不良影响,使其逐渐形成如自我中心、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等性格特征。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与缺失、亲情救济的缺位,往往是最终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针对家庭不良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的联系提出以下几方面的预防措施。
(一)建立亲职教育制度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仅靠对其本人的教育和惩罚是不够的,更需要对其父母进行亲职教育。亲职教育是指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家长的专门化的教育。例如在社区定期对社区内的父母安排专家授课指导,使家长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并总结归纳出适合亲职教育推广的内容课程、宣传手册等,有助于父母找到教育子女最合适的教育方法,提升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通过亲职教育改变未成年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预防未成年子女犯罪。
(二)强化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责任与义务
我国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中,有明确的对监护人的职责与担当的规定,监护者要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及时疏解掉,避免未成年子女到社会上寻求温暖,发泄不良情绪,尽最大可能将其与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和不良环境隔离。监护者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并帮助其进行纠正,加强未成年人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自觉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抵制。针对父母离异或者因为其他因素导致的单亲家庭来说,这种家庭的未成年人十分脆弱,由于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心理较为脆弱,需要更多的关怀,要尽心的教导,孩子的教育义务仍然是由父母一同履行,让孩子得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对生活、学习充满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预防未成年子女犯罪。
(三)父母提升自身素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未成年子女易于接受暗示,模仿力强,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极易被未成人子女模仿。父母应注意自身一言一行,帮助子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避免一些负面的行为给子女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父母能及时发现并矫治子女的不良行为倾向和不良心理。当前農村当前家庭教育环境还不够理想,教育质量处于中下等水平,但是父母应尽最大的努力对子女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与学校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经常与子女沟通,给予其关爱,及时妥善处理好与子女间的代沟问题,并及时改正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将犯罪消除在萌芽阶段。
参考文献
[1]魏平雄,赵宝成,王顺安,犯罪学教科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509页.
[2]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 [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07页.
[3]李靖环,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干预[J],知识经济,2013 (8).
[4] 赵霞 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的类型化及预防对策[J], 预防靑少年犯罪研究 2017|5.
[5]常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分析及法律治理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 · 7(下).
[6]安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和作用[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3).
[7]李奕锭,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家庭功能理论为视角 [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3月.
[8]戴海军,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其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7 · 12(下).
[9]王贞会,范 琳,涉罪未成年人强制亲职教育制度构建 [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