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7·23 ”动车事故发生5个月后,2011年12月23日,小伊伊终于离开医院,回到温州家中过年。
对于伊伊来说,这次回家不过是暂别病床而已,她的康复治疗并没有结束,春节后还需要到上海继续住院治疗。
叔叔项余遇说:“出院还是遥遥无期。我们一定要保证孩子的病情尽可能恢复到康复治疗已没有效果的时候才出院。”
治疗
在回家之前,伊伊一直在上海新华医院儿童病房里接受治疗。儿童病房是位处大院深处,环境清静。
自2011年7月24日下午5点15分左右获救,这个在闷热的动车残骸里支撑了22个小时的小女孩就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关于其康复治疗的任何进展,都揪扯着无数人的心。项余遇以“小炜伊”三字命名的微博目前有64万粉丝。一些年轻妈妈聚集在几个QQ群里,讨论着关于伊伊的一切,也不时有人到医院里探望。
12月19日,项余遇在其微博里披露,伊伊目前的治疗情况为:总体进展良好,拿掉护具可以独立行走,但步态还不是很正常;左下肢肌肉力量有所恢复,但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神经也还需进一步恢复;脚趾活动更加明显。
“小炜伊”每发一条微博,都会引来数百条回复。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关注?项余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伊伊触动了大家心底的某种东西。人都有同情心。孩子确实太可怜了。大家都把心里的怨恨、不公的感觉,化为一种想保护的欲望,要把孩子保护下来。”
伊伊非常懂事。项余遇描述说,在前期接受治疗时,10多根管子插在身上,伊伊都从来不会去抓扯。“有时候我就想,这个年龄的小女孩不应该这么懂事,就应该很天真,很无邪,吵吵闹闹,打个针就应该哭天喊地,”项余遇说,“给她打针,刚开始也许会哭一下,但很快就平息下来。我总感觉不是滋味。”
伊伊迄今已经做了十多次手术。起初去做手术时,每次都会哭,项余遇就跟她讲道理,说她的腿受伤了,要去做手术了,有时会花一整天的时间来给伊伊讲。
“她听得进去,看到手术车推进来,她害怕,表情马上变得想哭,看看奶奶,看看我,我就说你不要怕,打一针就好了。她就忍住了。”项余遇说,“前几次,在进到手术室的那一刻,我都要哭一次,我也受不了。伊伊的手都是死死拽着你,不放手,都是硬硬地扯开。”
思念
伊伊已满3岁了。事故发生时,她只有两岁八个月大,包括她的亲属在内的很多人都以为,以她这种年龄,也许已经不记得遇难了的爸爸妈妈的模样了。直到12月初的一天,在跟奶奶玩“顶头”游戏时,她突然说了一句:“奶奶,伊伊好想妈妈啊!”
互相顶头玩,是伊伊的爸爸项余岸与妈妈施李虹生前喜欢与女儿一起玩的一种游戏。伊伊的话让身边的人不由泪下。她没有忘记妈妈,她还提到了爸爸。据她身边的一位亲友描述,在一次看到爸爸的照片时,伊伊这样说:“爸爸,太阳公公下山了,伊伊好想你,你快点回来吧。”
在新华医院接受治疗期间,伊伊对康复科的一位男医生特别有好感。“我觉得可能是他身上有我哥哥的一些影子,”项余遇说,“他的五官棱角比较分明,也瘦瘦的,与我哥哥有点相似。”
伊伊也喜欢康复科里的一名女医生,被她称作“高个子阿姨”,但是,在做康复治疗时,伊伊会拒绝让“高个子阿姨”来按其伤处。“她可以让那个叔叔随便按,”项余遇说,“一开始我是比较担心的,她去做康复会不会比较抗拒,没想到,那个叔叔来按,她居然不哭不闹。”
项家只有项余岸与项余遇两兄弟。在项余遇的心目中,“哥哥在家以前就是一个顶梁柱。”他们来自山村,在他们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父母就出门打工去了,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后来项余岸大学毕业,进入温州任岩松中学教语文,在温州,这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而在遇难前,他刚刚调到瓯海区教育局做行政工作。
教学之余,原本不懂电脑知识的项余岸还自己摸索着创办了一个名为“语文轩”的语文网站。项余遇回忆,那一年,哥哥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做了网站的框架出来,拿给他看。“我说这不就是一个WORD吗?他说你不懂。”项余遇回忆。后来,这个网站闻名于浙南教育界,浏览量非常大。
“他是很静的一个人,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事情。”项余遇说,“我没有在他身上发现任何缺点。我最佩服他的是,从小到大,他没跟任何人吵过架,也没跟任何人打过架,发生过矛盾。所以我想不明白,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发生在我的身上,而是发生在他的身上?”
小伊伊的妈妈施李虹生前也是教师,任教于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施李虹与项余岸都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项余岸要比施李虹高两届。在项余岸已经参加工作,施李虹还在读书的时候,他们开始恋爱,在她毕业之后不久结婚。
施李虹的好友黄丽(化名)向记者介绍,施李虹是“最善良的一个人”,“有什么事,总是自己放在心底。”项家并非“中产之家”,经济条件不太好。在施李虹较为要好的几个朋友中间,她是生活得最为“清苦”的一个,几乎连化妆品都舍不得买,结婚用的房子,还是夫妻二人借钱买的,这几年来,他们一直在还房贷,事故发生前不久才刚刚还完。
2008年,黄丽曾经营过一家服装店,她要送给施李虹一件衣服,施李虹非要给她钱,她就收下了一半。之后三年时间,施李虹都在穿这件衣服。进行遗体告别的那天,为施李虹化好了妆,她的妹妹说,姐姐生前最喜欢这件衣服,就把它穿了去。
“我也有一件一模一样的,”黄丽说,“看见那件衣服我就难受。我们这边的女孩子,今年买的衣服,第二年就不穿了。她一直都很节省。”
保住孩子
在动车事故发生之前,小伊伊跟父母一起在杭州的外婆家住了大概一个星期。
2011年7月23日那天,小伊伊一家三口在杭州坐上D3115次动车回温州,施李虹与项余岸的位置在16号车厢的9号与10号。根据事后的推断,在出事前的那一刻,项余岸应该是抱着女儿去上厕所。
“当时她应该没有跟她妈妈坐在一起,”项余遇说,“如果坐在一起,她的命也会没了。她妈妈的身体残缺比较严重。我哥哥只是头部破了一点皮,缝了一针,全身上下再没有任何外伤。”
小伊伊与父母分别在不同的位置被发现。伊伊离父亲的距离不远。项余遇看到哥哥的遗体,左胳膊还保留着揽孩子的弯曲姿势。
“强烈的撞击过来,伊伊一下子就飞走了,正好有个行李架为她撑出来一个小空间,而我哥哥一下子就没了。”项余遇描述说。
7月23日那天,项余遇在一个朋友家里吃喜酒,24日凌晨两点多,家人打电话给他,说动车出事了。“我问是不是确定他们在这辆车上,他们说确定。”项余遇回忆。
等项余遇在7月24日近中午的时候赶到温州双屿出事现场,已经停止救援。“我说我进去一下,他们说不能进去,已经停止搜救了,让我们直接去殡仪馆。”而这个时候,温州各个医院与殡仪馆都找遍了,还没有小伊伊一家三口的下落。
项余遇回忆:“等我到了现场,从我爸爸对他们的描述,我就知道他们一家三口应该是真的没了。到了下午4点多,我说你们继续找,我回去陪老妈。那时候我妈妈受不了,已经崩溃了。”
没人能够想到小伊伊竟然能存活下来。7月24日下午5点多,项余遇接到电话,说发现了一个小女孩。
“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预感,那一定是伊伊。总共就那么多人,没有救出来的也就那么几个了。我想一定是她。”项余遇回忆,“我问我妈,她应该是穿什么衣服,我妈说应该穿红色的衣服。”
项余遇陪妈妈一起去118医院。在出租车上,他们听到一则后来被证明是播报错误的广播新闻,说发现的是一名小男孩。项余遇愣住了。那天中午他在找哥哥嫂嫂时,就已经有各种谣言,“一会说在这个医院,一会说在那个医院,都是满怀希望地跑去,每次都失望。”谁能保证这一次就是真的呢?
等到了医院,项余遇问家人是不是伊伊,“他说是伊伊,我问你是不是亲眼看到的,他说是亲眼看到。”项余遇走到病房门口,听见伊伊在哭,并听见她在喊“爸爸妈妈”,这才确定是她。
“我爸爸在我面前哭过两回,”项余遇回忆,“一是那天中午我到场时,他说一家三口都没有了,再一次就是看见伊伊时,他受不了。”
“受不了”的不仅仅是伊伊的家人,还有更多的一些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小伊伊成了一种象征,她身上寄托了人们太多的东西。
被人们翘首期盼的动车事故调查报告迟迟不见踪影,伊伊的家人也很关心,但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对伊伊的治疗上。项余遇说:“我心里也有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要得到解释。我们家属无可奈何。孩子在这里,首先要把孩子保住。如果伊伊再有什么事情,我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抚养
伊伊是在2011年8月22日由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ICU病房转院到上海的。“7·23 ”动车事故发生后,由于在车厢里长时间受挤压,伊伊的腿部严重受伤。伊伊会不会被截肢?这是在前期治疗过程中一直令人揪心的一个问题。到9月初,这一最为不幸的可能性被排除。
在经过了十多次手术之后,9月19日是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天的晚上,伊伊对项余遇说:“叔叔,我站起来给你看!”在奶奶的帮助下,伊伊第一次站了起来。10月18日也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日子,这天上午,医生为伊伊的伤处拆了线,她走下床,在特意赶到医院的大批记者面前走了几步。
记者第一次见到伊伊是在9月下旬,那时她正在新华医院儿童病房里接受治疗。她的病房在一楼,是紧挨护士站的“重症病房”,房间内有两张病床,伊伊的床是里面靠窗那张。那时,伊伊的创口已经闭合,并穿上了特制的靴子。
就在那次见面中,项余遇向记者这样介绍伊伊的病情:“不太乐观。完全恢复是不可能的。医生说以后致残的几率比较高。会有点瘸,但一定能走路。这也是一个起码的安慰。我们要把能做的都做到,不要留任何遗憾。”
在项余遇的微博里,他一直都是把伊伊的名字写成是“依依”。这里有这样一个背景:伊伊是早产,一出生即在保温箱里待了20多天。取名字时,项余岸征求弟弟的意见。项余遇见伊伊身子弱,就说叫“唯依”吧,取“唯一”一词的谐音。身为语文教师的项余岸觉得不够文气,于是就取了“项玮伊”这个名字。而在项余遇看来,“‘伊’这个字总带着伤感的气息”,于是就把“伊伊”写成“依依”。
按照亲属的安排,伊伊今后将由项余遇夫妻来抚养。伊伊并没有改口,仍旧称呼他们为“叔叔”与“婶婶”。对于这个称谓问题,关心伊伊的一些网友一度很关切。“这不是我自己一厢情愿作出的决定,”项余遇说,“我是根据心理专家团队的建议才作这个决定的。”
至于伊伊的未来,项余遇更希望她能“平平淡淡”地长大。“这个毕竟不是什么好的事情,”项余遇说,“假如她上学了,跟同学闹矛盾了,她的同学说她父母怎么怎么样,谁受得了啊!等她长大了,懂事了,再把这些事情慢慢讲给她听。”
然而,让项余遇纠结的是,本应在2011年11月20日前出来的动车调查报告迟迟未出来,小伊伊一天天长大,究竟该告诉她一个怎样的真相。
“伊伊触动了大家心底的某种东西。人都有同情心。
孩子确实太可怜了。大家都把心里的怨恨、不公的感觉,
化为一种想保护的欲望,要把孩子保护下来。”
“完全恢复是不可能的。
医生说以后致残的几率比较高。
会有点瘸,但一定能走路。
我们要把能做的都做到,不要留任何遗憾。”
对于伊伊来说,这次回家不过是暂别病床而已,她的康复治疗并没有结束,春节后还需要到上海继续住院治疗。
叔叔项余遇说:“出院还是遥遥无期。我们一定要保证孩子的病情尽可能恢复到康复治疗已没有效果的时候才出院。”
治疗
在回家之前,伊伊一直在上海新华医院儿童病房里接受治疗。儿童病房是位处大院深处,环境清静。
自2011年7月24日下午5点15分左右获救,这个在闷热的动车残骸里支撑了22个小时的小女孩就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关于其康复治疗的任何进展,都揪扯着无数人的心。项余遇以“小炜伊”三字命名的微博目前有64万粉丝。一些年轻妈妈聚集在几个QQ群里,讨论着关于伊伊的一切,也不时有人到医院里探望。
12月19日,项余遇在其微博里披露,伊伊目前的治疗情况为:总体进展良好,拿掉护具可以独立行走,但步态还不是很正常;左下肢肌肉力量有所恢复,但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神经也还需进一步恢复;脚趾活动更加明显。
“小炜伊”每发一条微博,都会引来数百条回复。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关注?项余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伊伊触动了大家心底的某种东西。人都有同情心。孩子确实太可怜了。大家都把心里的怨恨、不公的感觉,化为一种想保护的欲望,要把孩子保护下来。”
伊伊非常懂事。项余遇描述说,在前期接受治疗时,10多根管子插在身上,伊伊都从来不会去抓扯。“有时候我就想,这个年龄的小女孩不应该这么懂事,就应该很天真,很无邪,吵吵闹闹,打个针就应该哭天喊地,”项余遇说,“给她打针,刚开始也许会哭一下,但很快就平息下来。我总感觉不是滋味。”
伊伊迄今已经做了十多次手术。起初去做手术时,每次都会哭,项余遇就跟她讲道理,说她的腿受伤了,要去做手术了,有时会花一整天的时间来给伊伊讲。
“她听得进去,看到手术车推进来,她害怕,表情马上变得想哭,看看奶奶,看看我,我就说你不要怕,打一针就好了。她就忍住了。”项余遇说,“前几次,在进到手术室的那一刻,我都要哭一次,我也受不了。伊伊的手都是死死拽着你,不放手,都是硬硬地扯开。”
思念
伊伊已满3岁了。事故发生时,她只有两岁八个月大,包括她的亲属在内的很多人都以为,以她这种年龄,也许已经不记得遇难了的爸爸妈妈的模样了。直到12月初的一天,在跟奶奶玩“顶头”游戏时,她突然说了一句:“奶奶,伊伊好想妈妈啊!”
互相顶头玩,是伊伊的爸爸项余岸与妈妈施李虹生前喜欢与女儿一起玩的一种游戏。伊伊的话让身边的人不由泪下。她没有忘记妈妈,她还提到了爸爸。据她身边的一位亲友描述,在一次看到爸爸的照片时,伊伊这样说:“爸爸,太阳公公下山了,伊伊好想你,你快点回来吧。”
在新华医院接受治疗期间,伊伊对康复科的一位男医生特别有好感。“我觉得可能是他身上有我哥哥的一些影子,”项余遇说,“他的五官棱角比较分明,也瘦瘦的,与我哥哥有点相似。”
伊伊也喜欢康复科里的一名女医生,被她称作“高个子阿姨”,但是,在做康复治疗时,伊伊会拒绝让“高个子阿姨”来按其伤处。“她可以让那个叔叔随便按,”项余遇说,“一开始我是比较担心的,她去做康复会不会比较抗拒,没想到,那个叔叔来按,她居然不哭不闹。”
项家只有项余岸与项余遇两兄弟。在项余遇的心目中,“哥哥在家以前就是一个顶梁柱。”他们来自山村,在他们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父母就出门打工去了,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后来项余岸大学毕业,进入温州任岩松中学教语文,在温州,这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而在遇难前,他刚刚调到瓯海区教育局做行政工作。
教学之余,原本不懂电脑知识的项余岸还自己摸索着创办了一个名为“语文轩”的语文网站。项余遇回忆,那一年,哥哥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做了网站的框架出来,拿给他看。“我说这不就是一个WORD吗?他说你不懂。”项余遇回忆。后来,这个网站闻名于浙南教育界,浏览量非常大。
“他是很静的一个人,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事情。”项余遇说,“我没有在他身上发现任何缺点。我最佩服他的是,从小到大,他没跟任何人吵过架,也没跟任何人打过架,发生过矛盾。所以我想不明白,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发生在我的身上,而是发生在他的身上?”
小伊伊的妈妈施李虹生前也是教师,任教于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施李虹与项余岸都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项余岸要比施李虹高两届。在项余岸已经参加工作,施李虹还在读书的时候,他们开始恋爱,在她毕业之后不久结婚。
施李虹的好友黄丽(化名)向记者介绍,施李虹是“最善良的一个人”,“有什么事,总是自己放在心底。”项家并非“中产之家”,经济条件不太好。在施李虹较为要好的几个朋友中间,她是生活得最为“清苦”的一个,几乎连化妆品都舍不得买,结婚用的房子,还是夫妻二人借钱买的,这几年来,他们一直在还房贷,事故发生前不久才刚刚还完。
2008年,黄丽曾经营过一家服装店,她要送给施李虹一件衣服,施李虹非要给她钱,她就收下了一半。之后三年时间,施李虹都在穿这件衣服。进行遗体告别的那天,为施李虹化好了妆,她的妹妹说,姐姐生前最喜欢这件衣服,就把它穿了去。
“我也有一件一模一样的,”黄丽说,“看见那件衣服我就难受。我们这边的女孩子,今年买的衣服,第二年就不穿了。她一直都很节省。”
保住孩子
在动车事故发生之前,小伊伊跟父母一起在杭州的外婆家住了大概一个星期。
2011年7月23日那天,小伊伊一家三口在杭州坐上D3115次动车回温州,施李虹与项余岸的位置在16号车厢的9号与10号。根据事后的推断,在出事前的那一刻,项余岸应该是抱着女儿去上厕所。
“当时她应该没有跟她妈妈坐在一起,”项余遇说,“如果坐在一起,她的命也会没了。她妈妈的身体残缺比较严重。我哥哥只是头部破了一点皮,缝了一针,全身上下再没有任何外伤。”
小伊伊与父母分别在不同的位置被发现。伊伊离父亲的距离不远。项余遇看到哥哥的遗体,左胳膊还保留着揽孩子的弯曲姿势。
“强烈的撞击过来,伊伊一下子就飞走了,正好有个行李架为她撑出来一个小空间,而我哥哥一下子就没了。”项余遇描述说。
7月23日那天,项余遇在一个朋友家里吃喜酒,24日凌晨两点多,家人打电话给他,说动车出事了。“我问是不是确定他们在这辆车上,他们说确定。”项余遇回忆。
等项余遇在7月24日近中午的时候赶到温州双屿出事现场,已经停止救援。“我说我进去一下,他们说不能进去,已经停止搜救了,让我们直接去殡仪馆。”而这个时候,温州各个医院与殡仪馆都找遍了,还没有小伊伊一家三口的下落。
项余遇回忆:“等我到了现场,从我爸爸对他们的描述,我就知道他们一家三口应该是真的没了。到了下午4点多,我说你们继续找,我回去陪老妈。那时候我妈妈受不了,已经崩溃了。”
没人能够想到小伊伊竟然能存活下来。7月24日下午5点多,项余遇接到电话,说发现了一个小女孩。
“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预感,那一定是伊伊。总共就那么多人,没有救出来的也就那么几个了。我想一定是她。”项余遇回忆,“我问我妈,她应该是穿什么衣服,我妈说应该穿红色的衣服。”
项余遇陪妈妈一起去118医院。在出租车上,他们听到一则后来被证明是播报错误的广播新闻,说发现的是一名小男孩。项余遇愣住了。那天中午他在找哥哥嫂嫂时,就已经有各种谣言,“一会说在这个医院,一会说在那个医院,都是满怀希望地跑去,每次都失望。”谁能保证这一次就是真的呢?
等到了医院,项余遇问家人是不是伊伊,“他说是伊伊,我问你是不是亲眼看到的,他说是亲眼看到。”项余遇走到病房门口,听见伊伊在哭,并听见她在喊“爸爸妈妈”,这才确定是她。
“我爸爸在我面前哭过两回,”项余遇回忆,“一是那天中午我到场时,他说一家三口都没有了,再一次就是看见伊伊时,他受不了。”
“受不了”的不仅仅是伊伊的家人,还有更多的一些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小伊伊成了一种象征,她身上寄托了人们太多的东西。
被人们翘首期盼的动车事故调查报告迟迟不见踪影,伊伊的家人也很关心,但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对伊伊的治疗上。项余遇说:“我心里也有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要得到解释。我们家属无可奈何。孩子在这里,首先要把孩子保住。如果伊伊再有什么事情,我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抚养
伊伊是在2011年8月22日由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ICU病房转院到上海的。“7·23 ”动车事故发生后,由于在车厢里长时间受挤压,伊伊的腿部严重受伤。伊伊会不会被截肢?这是在前期治疗过程中一直令人揪心的一个问题。到9月初,这一最为不幸的可能性被排除。
在经过了十多次手术之后,9月19日是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天的晚上,伊伊对项余遇说:“叔叔,我站起来给你看!”在奶奶的帮助下,伊伊第一次站了起来。10月18日也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日子,这天上午,医生为伊伊的伤处拆了线,她走下床,在特意赶到医院的大批记者面前走了几步。
记者第一次见到伊伊是在9月下旬,那时她正在新华医院儿童病房里接受治疗。她的病房在一楼,是紧挨护士站的“重症病房”,房间内有两张病床,伊伊的床是里面靠窗那张。那时,伊伊的创口已经闭合,并穿上了特制的靴子。
就在那次见面中,项余遇向记者这样介绍伊伊的病情:“不太乐观。完全恢复是不可能的。医生说以后致残的几率比较高。会有点瘸,但一定能走路。这也是一个起码的安慰。我们要把能做的都做到,不要留任何遗憾。”
在项余遇的微博里,他一直都是把伊伊的名字写成是“依依”。这里有这样一个背景:伊伊是早产,一出生即在保温箱里待了20多天。取名字时,项余岸征求弟弟的意见。项余遇见伊伊身子弱,就说叫“唯依”吧,取“唯一”一词的谐音。身为语文教师的项余岸觉得不够文气,于是就取了“项玮伊”这个名字。而在项余遇看来,“‘伊’这个字总带着伤感的气息”,于是就把“伊伊”写成“依依”。
按照亲属的安排,伊伊今后将由项余遇夫妻来抚养。伊伊并没有改口,仍旧称呼他们为“叔叔”与“婶婶”。对于这个称谓问题,关心伊伊的一些网友一度很关切。“这不是我自己一厢情愿作出的决定,”项余遇说,“我是根据心理专家团队的建议才作这个决定的。”
至于伊伊的未来,项余遇更希望她能“平平淡淡”地长大。“这个毕竟不是什么好的事情,”项余遇说,“假如她上学了,跟同学闹矛盾了,她的同学说她父母怎么怎么样,谁受得了啊!等她长大了,懂事了,再把这些事情慢慢讲给她听。”
然而,让项余遇纠结的是,本应在2011年11月20日前出来的动车调查报告迟迟未出来,小伊伊一天天长大,究竟该告诉她一个怎样的真相。
“伊伊触动了大家心底的某种东西。人都有同情心。
孩子确实太可怜了。大家都把心里的怨恨、不公的感觉,
化为一种想保护的欲望,要把孩子保护下来。”
“完全恢复是不可能的。
医生说以后致残的几率比较高。
会有点瘸,但一定能走路。
我们要把能做的都做到,不要留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