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也犯“控”,子女该反思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人到老年,行动变得迟缓,思维变得迟钝,交际圈子慢慢变窄,与社会的接触渐渐变少,对子女等家人的依赖也渐渐变强。这个时候,假如得不到应有的关照,老年人会产生寂寞、孤独与无助感,一旦有一种东西能够吸引他的注意,给他带来某种希冀,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就像好多年轻人,当学习或工作压力过大时,为排解压力会变成手机控、微博控,一些老年人也会犯“控”,比如“医院控”——稍微有点不舒服就要去医院,而且不是简单地去检查,而是要住院;“保健品控”——见了保健品就想买,一听说哪个东西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可能有帮助,就要买来试一试。类似的还有“厨房控”——把厨房当成自己的地盘,别人不能涉足;“养生控”——对各种养生秘方特别热衷,一门心思都在养生上;等等。老年人关注自己的健康理所当然,为了丰富生活适当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也值得提倡,但如果痴迷到成了“控”,就适得其反了。那么,老年人怎样才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作为子女,又能在这方面为老人做些什么呢?
  寂寞来袭老人也犯“控”
  75岁的范大爷是湖北鄂州人,一个人住在儿子盖的两层楼里。去年刚进腊月,他就老说浑身疼,头昏。他打电话给在武汉工作的儿子和在深圳打工的女儿。儿子和女儿一接到电话就匆匆赶回来,将父亲送进了医院。
  医生检查后发现,范大爷除了一些常见的老年病,身体很正常。可老人却坚持说自己浑身不舒服,要求住院治疗。随后医生给他做了全身检查,关键部位还拍了CT,结果是范大爷各项指标均正常,甚至比同龄人状况还好。
  医生建议老人出院回家休养,老人却连连摆手:“我不出院,我有病,我要治病!”年轻的医生很纳闷儿,这老大爷明明没病,为啥坚持要住院呢?范大爷的儿子和女儿见他坚持要住院,也不太放心,请求医生再检查检查。医生没办法,只好同意范大爷继续留院观察。
  一听说可以继续住院,老人顿时眉开眼笑。接下来,让医护人员奇怪的是,老人的子女来探病的时候,老人的病就会“好”起来,还能站起来做做运动,扭扭身体,和病友们有说有笑。儿女要是有大半天不来,老人就明显蔫了,躺在床上病得不轻似的。
  老人的心思,儿女们渐渐读懂了——老人生的不是病,是寂寞。自从半年前母亲去世后,父亲总是隔三岔五打电话说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肯定是老人家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让寂寞给闹的。
  儿女们知道父亲在装病,但没有说破,还是每天买好吃的送到病房,轮流陪老父亲聊天。可兄妹俩都有自己的工作,不能长期这样陪下去,耗不起啊。在老人心情好的时候,他们试探着劝父亲出院,可父亲死活不同意。无奈之下儿子回了省城,女儿留下。这样一直住到腊月二十几,老人知道女儿要在家过年,不会走了,才欢天喜地地答应出院。
  春节之后,范大爷的女儿想到深圳打工,老人立即又说自己头昏得厉害,要女儿带他去医院……
  与范大爷“迷”上住院不同,深圳69岁的黄老太迷上了保健品。黄老太每天坚持打太极拳,身体硬朗,基本没什么大毛病。一年前的一个清晨,黄老太照例到楼下的花坛边打拳。一套动作刚完成,突然响起了掌声,黄老太回头一看,是一个姑娘在鼓掌:“您打得真好,传说中的行云流水就是这样子吧?”老太太一听有人夸自己,顿时眉开眼笑,问姑娘:“你贵姓啊?是住这个小区吗?”“我免贵姓周,不住这里,我是保健公司的营销员,上门服务的。”一来二去,姑娘就上了黄老太太的门,给她介绍一种保健产品,主要是蜂胶类,也包括牙膏和一些口服胶囊等。姑娘讲完产品的功效后并不劝老人买,只是送了一小盒试用装,让老太太免费体验。临走时她邀请老太太第二天上午到指定地点去听产品的系统讲座,并免费体检,黄老太愉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黄老太如约去听讲座,周小姐热情地接待了她。临走时黄老太爽快地掏了200多元钱买了周小姐介绍的保健品。几天后,周小姐又到黄老太家,问她用了产品后有什么感受,并麻利地帮老人打扫了厨房。老人感激之余留她吃了午饭。周小姐走的时候,老人依依不舍地邀请她有空来坐坐。
  从那以后,周小姐还真成了老人家的常客,经常来陪老人聊天,做家务。为了回报,黄老太不断地从她那里买保健品,还夸她“比我女儿还贴心”。
  黄老太独居多年,有一女儿,就在同城工作,是某公司的高级白领,每天忙得跟陀螺似的,连自己的小家都顾不上,对母亲更是无暇顾及,只偶尔周末抽空过来看看,买些吃的。女儿发现家里的保健品越来越多,意识到母亲上当了,赶紧阻止,可母亲丝毫不为所动。老人的话让女儿吃惊:“我活到这把年纪,钱对我来说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过得开心。你说我上当了,我觉得我赚到了快乐!”
  范大爷和黄老太一个犯的是“医院控”,一个犯的是“保健品控”。纵观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老人犯这样或那样的“控”,如“厨房控”“宠物控”“电脑游戏控”“麻将控”……很显然,这些老人都是为了摆脱寂寞的控制而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另外一种“控”。
   “控”伤害的不仅是健康
  “某某控”是近几年刚流行起来的一种说法,指极度喜欢某种事物,词义与“癖”相似,含贬义。对任何事物的爱好,一旦过度痴迷成了“控”,就会出现副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依赖症。各种“控”首先伤害的就是老人的身心健康。
  武汉退休教师周云就是典型的“养生控”。2012年,在讲台上站了30多年的周云退休了,突然闲了下来,她开始琢磨如何养生。她到书店选购了几本养生方面的书,还兴致勃勃收看各类电视养生节目。接下来,日常起居和一日三餐她都严格按照养生书上说的和电视里面教的做,做每道菜都少油少盐,无论多饿都只吃七分饱,每天坚持做三套保健操,雷打不动要喝八杯白开水。不仅如此,自从迷上养生后,周家的餐桌上连最常见的牛奶、鸡蛋也见不到了,因为书上说牛奶不好吸收,鸡蛋会增加胆固醇。有段时间流行绿豆和茄子养生,周云的老伴儿说他家天天吃绿豆和茄子,而且是绿豆煮汤,茄子生吃。他劝周云别太痴迷什么养生不养生的,注意一下就行了,可周云一听就跟他急,说:“身体是靠调理出来的,病从口入,首先得把好入口这一关!”更让老伴儿着急的是,周云后来生了病也不进医院,全按养生书上的偏方去吃、去做。去年冬天,周云患了重感冒,连续高烧不退,可她坚决不去医院,坚持捂汗加节食治疗,还口口声声地说:“治疗不如养生!”后来直到烧得昏迷不醒瘫软在床上,才被强行抬到了医院。   周云的家人替她到武汉同济医院挂了个保健专家号,专家根据她的日常行为表现,诊断她患了养生依赖症。
  依赖症对自身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体现在精神方面。周云出院后继续念她的“养生经”,人也变得冷漠、古怪。以前她最疼她的外孙,孩子每次来她都做好吃好喝的。自迷上养生后,无论谁来,她都拿她的“养生餐”招待。有一次外孙嘟囔了一句:“外婆做的菜越来越难吃了!”周云大发脾气:“想吃吃,不想吃就别吃!”外孙以后不愿意来了,连女儿回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一次周云应邀到亲戚家做客,人家做了一桌子菜款待她,她却对每道菜都品头论足,这个太油,那个太咸,这个胆固醇高,那个维生素流失……并端一碗清水在旁边,吃菜之前先放清水里涮一下,搞得主人很难堪,老伴儿在一旁也非常尴尬。回家后,趁周云心情好,老伴儿苦口婆心地指出她的问题,可她说:“我也知道这样做有些过分,可我没法控制自己。”
  有研究表明,依赖心理的副作用包括对未来失去信心,缺乏安全感,喜怒无常,各脏器功能不断下降,行动迟缓,精神呆滞,忧郁自卑,等等。
  各种“控”不仅伤害老人的自身健康,还会给子女带来困扰,影响家庭和睦,严重的甚至酿成悲剧。
  前文提及的“医院控”范大爷,因为隔三岔五闹着要住院,每次都把儿女叫回来。后来,女儿干脆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守着父亲,范大爷这才不提住院的事。可这样一来,女儿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常常一个人站在村后的山坡上看着远方发呆,她向往城市生活,可现实绊住了她的脚步,她对未来陷入了迷惘。
  一直以来,“棋牌控”在老年人中也比较常见。退休工人陈师傅就是有名的“麻将迷”,每天雷打不动要去棋牌室打麻将,就跟当年上班一样,早出晚归,从不迟到早退,每个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大部分都用在了这方面。为此,老伴儿没少跟他闹别扭。可不管老伴儿如何劝说、阻止,陈师傅都不为所动。儿女们也都做父亲的工作,但陈师傅认为,打麻将是他唯一的爱好,他的晚年生活就靠这个打发,别无他求。孩子们拿他没办法,成天担心他的身体和老两口的感情,因为老两口三天两头因为打麻将的事吵架,有几次母亲甚至收拾行李住到了亲戚家,扬言要离婚。孩子们担心,再这样下去,老两口真的有可能一拍两散。
  跟陈师傅相比,家住乡下的秦婆婆痴迷麻将后果更为严重。秦婆婆的儿子媳妇外出打工,把孙女托给她照顾。老人没别的寄托,闲时在村里打打小麻将,不知不觉就好上了这口儿。去年夏天,秦婆婆照例带着5岁的孙女去邻居家打牌,打着打着,就把孙女给忘到了脑后。直到傍晚时分,有人匆匆忙忙来喊秦婆婆:“您孙女落水啦!”她这才发现孙女早就不在跟前了,顿时慌了神。幸亏有人及时相救,才没有酿成悲剧,但小女孩从此怕出门,常常在睡梦中惊叫。孩子的母亲不得不放弃打工,从外地赶回来陪在女儿身边。
  秦婆婆的孙女算是幸运的。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因老人沉迷麻将无心照料孙辈而酿成惨剧的新闻,可谓发人深省。
  老人的各种“控”,给社会带来的各种不安定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过度沉迷麻将,因涉及输赢容易影响邻里关系;过度沉迷保健品,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依赖住院,长期滞留不出院,占用了公共医疗资源,等等。
   摆脱“控”扰,子女需担责
  老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控”,大都是孤单、寂寞惹的祸,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对子女的依赖与对亲情的渴望,归根到底是“服老”心理造成的。一方面,生理功能的自然退化,老人会明显感觉到不能走远路了,爬几级楼梯就气喘。另一方面,老人大多已退休,经济能力与社会地位下降,随之下降的是自信心、安全感与控制感,这都给老人一个明显的心理暗示:我老了。有了这个心理背景,有些老人自然就更多地依赖身边的亲人,需要更多的陪伴与精神抚慰。这个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老人就会把情感投入到能够让自己得到精神寄托的其他事物上,久而久之就可能对某种事物产生过分依赖,于是就有了各种“控”。
  如今,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老人与子女分开住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有着2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龄工作者陈少春女士认为,老人犯“控”,子女要负主要责任,其次,老人自身也需担责。
  如何让老人摆脱“控”扰,回归正常生活并安度晚年,子女的角色至关重要。
  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是最直接的办法。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了法律条文,但如果把“常回家看看”单纯地理解为“看”,肯定有违修法的初衷,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前年,媒体曾报道青岛的张爷爷面对餐桌上孙辈们个个玩手机而一怒之下摔盘子的事。平心而论,张爷爷的晚辈算孝顺的,孙辈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回家陪老人吃饭已属不易,肯定也是子女们的心意表达。但餐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却遭到冷落,老人内心的孤独感并没因此得到明显改观。老人家的一骂一摔,是对内心寂寞的一种激烈宣泄。
  像张爷爷这样,一家人团聚却“相对无言”相信不是个案。许多子女跟老人同处一室,除了一起吃饭,基本上都是各干各的,根本没什么交流,甚至连同桌吃饭也是各吃各的,餐桌上只有咀嚼声和碗筷撞击声。
  笔者在采访中听到一位老人的辛酸哭诉:“我家三代同堂,我却像住在冰窖里一样。孙子上高中,早出晚归,连声‘奶奶’都顾不上喊;儿子儿媳天天吃完饭就出去遛狗,从未陪我散过一次步。有次我住院在医院打针迟迟不见人来探视,一问才知道儿子儿媳妇带宠物狗去看病了……”说到这里,老人泣不成声。
  这种现象当然也是极少数,大多数子女还是懂得嘘寒问暖的,但是能够真正深入内心交流的不多。成都《天府早报》曾做过一个这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95%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缺乏亲情交流。
  “常回家看看”不是形式上的“看”,重要的是深入老人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
  跟老人交流要注意方式。比如说话要简洁明白,同时运用眼神沟通。老年人听力下降,交流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信息接受能力,说话要清楚明白,尤其不能使用老人听不懂的新词。沟通过程还要慢一些,耐心一些。因老年人记性不好,一件事情,可能要耐心重复几遍,才能在他的脑子里形成印象。在沟通过程中,还要面带微笑,因为笑容能够给人一种亲切感,拉近双方距离,加深沟通。
  在交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重新建立老人的自信心。首先是多鼓励。认知实验发现,老人除了动作和大脑的反应速度逊于年轻人,在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上接近甚至优于年轻人。衰老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要没有较大的疾病,80岁之前老人是完全可以自理的。子女要通过一些活生生的例子说服老年人,不要觉得自己老了就诸事不宜了。其次,子女要帮父母制订“安度幸福晚年计划”,包括鼓励他们发展多种兴趣,并帮助他们实现未竟的梦想,比如做他们曾经最想要做的事情、去曾经最想去的地方、买曾经最想买的东西等。一旦信心被重塑,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大大改观,自然会从对子女的依赖和各种“控”的困扰中慢慢走出来。
  摆脱“控”扰,老人自身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必须自己有精、气、神,就是人们常说的要精神独立。比如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学会培养兴趣爱好,自己找乐子等,这样就不会因过分牵挂子女并转而依赖某项事物成为“控”。
  在湖北鄂州老年大学,有一位学龄达18年的学员。在青岛老年大学,有一位学员在读27年不愿毕业。像这样不愿毕业的老年大学学员不在少数,老年人来到老年大学,感觉生活充实,就开始全校课程轮流学,不愿毕业。无疑,上老年大学也不失为摆脱寂寞摆脱“控”扰的较好选择。
  这就对完善社会机构、提高老年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逐年增多,这种趋势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相关部门正陆续推出更多适宜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进行完善的社会服务,建立针对老年群体的日常关怀和应急体系。相信多管齐下,能够帮助老年人最终摆脱“控”扰。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地铁里、公交车上、马路边,甚至电梯口、餐桌旁,你随时都可以看到一个个低头盯着手机或平板电脑不断刷屏的年轻人,他们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看手机,就连朋友聚餐甚至家人团聚时,也不放过一分一秒,刷微博、看新闻、玩游戏、拍照片、聊微信或看视频,人们形象地称他们为“低头族”。有人这么调侃他们:“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确实给我们的
期刊
朝中无人莫做官,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些都是官场老话了,也可称为一种传统认知,所谓“保护伞”就是这么来的。但是,真正的保护伞不是上面的关系,而是民意。明代的东平知州李湘,就是个正面的例子。  李湘,字永怀,江西泰和人。永乐中期,他从国子监生直接调入都察院担任刑律校勘。永乐末年,资格熬够了,李湘被举荐去东平做知州,从六品。在东平,他做了许多事儿,比如带领百姓修堤坝、绝水患,鼓励农耕,让所辖五邑的所有荒地
期刊
新闻里,不断有小女孩被侵害的报道。所以你不得不承认,小女孩的周围总归是有些“狼害”的。为了保护女儿不被伤害,在“狼吃小羊”的现实情景下,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女儿一些有用的“防狼规则”。  谁会是“狼”?在茫茫人海里这是一件比较难确定的事,总不能告诉女儿“周围的男人”都是狼吧?这样结果并不好,因为这会让女儿失去对所有男人的信任,代价太大,不但会让女儿整天处于怕狼的恐惧中,还会影响她以后与男性的正常交往。
期刊
一家建材行老板家发生惨祸:妻子死在卧室,丈夫则用绳索吊死在另一间卧室……在邻居和雇员眼里,他们夫妻恩爱和睦,待人友善,与周围商户关系融洽。两人突然双双死亡,让人深感意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经过多方走访调查,笔者终于了解到惨案背后的真相,令人唏嘘惊叹……  温柔“女人”来电  2014年7月16日晚,长沙市红星市场某五金建材行老板曲明回到家,洗澡时,他将手机放在客厅的沙发上。突然,手机
期刊
民间有“千滚豆腐万滚鱼”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豆腐和鱼都是耐煮食材。但这里的“滚”指的是慢炖,中小火慢慢烹制,保持汤面微微滾开而汤汁又不溢出。  首先,从营养方面讲,在加热不超过120℃的前提下,鱼类和豆腐中的营养物质不会有明显损失。  其次,经过较长时间炖煮后,大豆蛋白质结构从密集变为松散,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而鱼类的蛋白质含量丰富,肌肉纤维组织比较软细,受热后收缩,不容易入味,用小火慢炖能增加鱼肉
期刊
治末梢神经炎  地肤子、蛇床子、黄柏各9克,苦参、没药各6克,水煎沸5~10分鐘,待温时泡洗患处,可反复加温用4~5次,7剂为1疗程。  治前列腺肥大  知母、黄柏、牛膝各20克,丹参30克,大黄15克,益母草50克,川芎20克,穿山甲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4天。(英特)
期刊
记者(以下简称记):能说一下您和您老公是如何相识的吗?  李贤玉(以下简称李):他是我大学时的班长,大三时我们建立了恋爱关系,那时的他高大帅气,对我处处关心呵护。每年开学,我从老家牡丹江坐火车回到北京总是在凌晨三四点,他总会提前到校,然后骑自行车到火车站接我。有时晚上一起学习累了,我俩还喜欢到校门口的馄饨摊吃馄饨,那时的恋情非常纯美。  记:找同学做老公的好处是什么?  李:找同学做老公的好处就是
期刊
老教授丧偶5年后,结识了一位小他16岁的女子,两人交往中花费不菲。经邻居好意提醒,也是为了留个证据,老教授偷偷记起了“恋爱流水账”。孰料,正是这本“流水账”,让原本可以水到渠成的婚姻最终告吹。老教授不甘心人财两空,于是拿着“恋爱账本”告上法庭,向女方追讨其两年来的不当得利……  退休教授记起“恋爱流水账”  2012年7月5日下午,北京市某高校退休教授李同宾满面春风地从外面回到家,哼着京戏下厨房做
期刊
主持人语  “坚实的根基和飞翔的翅膀”,是比尔·盖茨所受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盖茨是这样培养的》一书中,老盖茨告诉天下的父母们:开放性心态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空间。诸多能够缔造成功的美德,皆依托于“开放性心态”这一根基。一般来讲,开放性心态包含开放性思维与开放性胸怀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应当从幼儿时期便着力塑造。如今已经有很多家长意识到,虽然孩子年龄小,但要培养他们做一个“大写的人”——大度、大气
期刊
这天早上,我照例沏了一壶茶在厅堂慢品。她在为我做早饭。她是隔壁小吃店的女老板惠美,我俩好了很长时间了,就差领证。当年前妻抛下我跟别人跑了,我羞愤难当,逃离家乡,最后流落到这里,开了一间拉面馆,并遇到了惠美。她贤惠能干,是个难得的好女人。我一直催她跟我回老家结婚,可她总是不着急。  惠美喊我吃早饭,我应了一声刚要起身,门外突然闯进来几个人,我还以为是顾客,刚问了句“吃面”,为首的那个人便恶狠狠地骂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