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沥青混凝土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本文结合常州市武进区花园街道路实例,主要从原材料质量、配合比设计过程两方面简要探究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设计要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市政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因此,要想显著提升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合理设计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常州市武进区花园街道路实例,简要探究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
一、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基于沥青混凝土是由沥青、粗细集料以及填料等原材料所组成的一种混合料,其原材料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沥青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在设计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相关设计文件对于路面结构及使用品质的要求,合理选择原材料。同时根据不同试验规格来检验原材料,质量合格后方可进场。
(一)沥青
依据气候对本工程进行分区,本工程地处半干区2-2区,故选择70#沥青。根据相关试验要求(JTJ TO604~607、609、611、615、619)取样进行检测,所得沥青质量检测结果如表一所示。试验证明,工程所选沥青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应技术要求,适用于该工程项目。
表一 沥青质量检测结果
项目
针入度(25℃/100g/5s)
延度
软化点
溶解度
闪点
COC
密度
25℃
蜡含量
黏度
TFOT后
15℃
10℃
60℃
135℃
质量
损失
针入
度比
延度
25℃
15℃
10℃
单位
0.1mm
cm
cm
℃
%
℃
g/cm3
%
Pa· s
mm2/s
%
%
cm
cm
cm
结果
74
﹥150
﹥150
61.0
99.7
338
1.028
0.66
145
323.5
+0.12
79.6
﹥150
﹥150
23
(二)粗细集料
本工程的粗集料主要采用浙江产的石灰石,经过不同孔径筛孔的筛分,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将直径大于26.5mm的碎石筛除。同时按照相应规范检测碎石质量,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表二 粗集料质量檢测结果
项目
压碎值
洛杉矶磨耗值
视密度
表干密度
针片状含量
吸水率
含泥量
软石含量
坚硬性
单位
%
%
g/cm3
g/cm3
%
%
%
%
%
结果
15.3
19.4
10~30mm
2.8183
2.8021
9.2
0.84
接近0
不含软石
石质良好,该项可省略
10~20mm
2.8365
2.7973
5.8
5~10mm
2.8277
2.7875
-
本工程所采用的细集料为石灰石细料,经筛分后发现,该细集料的细度模数约为0.33,尽管0.3mm以下部分缺失,但不影响使用。经质量检测后,发现各项指标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如表三所示。
表三 细集料(砂)质量检测结果
项目
细度模数
表观密度
砂当量
﹤0.075mm含量
外观
坚固性
结果
0.33
2.6230g/cm3
65
0.16%
坚硬、洁净、无杂
石质良好,该项可省略
(三)填料
本工程所用填料为石灰石石粉,其选择过程同粗细集料相同,经过筛分试验与质量检测后,证实石灰石矿料的规格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表四 填料(石灰石粉)质量检测结果
项目
岩石品种
表观密度
亲水系数 含水率
结果
石灰石
2.0138g/cm3
0.9
0.16%
二、科学安排配合比设计过程
一般而言,根据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產配合比设计以及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综合本工程施工要求与实际路况,本工程采用AC-25型密集配沥青混凝土。
(一)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一般而言,应按照图一所示展开目标配合比设计工作。
图一 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设计流程
第一步:矿料级配计算
结合原材料的筛分结果与质量试验结果,反复进行矿料级配计算,最终确定本工程的各项材料的配合比(见表六),并证实材料比例充分符合相关配比要求
表六 本工程原材料的配合比
原材料
碎石(10~30mm)
碎石(10~20mm)
碎石(3~5mm)
细集料
矿粉
比例(%)
25
33
13
22
7
第二步:马歇尔试验
结合多年实践经验,选定油石比范围为3.5~5.5%,间隔0.5%,制作出油石比分别为3.5%、4%、4.5%、5%、5.5%的马歇尔试件。采取表干法对试件的孔隙率与饱和度进行准确检测,得出表七。
表七 表干法所得马歇尔指标
油石比(%)
3.5
4
4.5
5
5.5
孔隙率(%)
6.1
4.6
3.3
2.2
1.4
饱和度(%)
57.3
67.9
77.2
85.5
89.8
根据所测数据进行绘图(图略),从而计算最佳油石比。
依据孔隙率、最大稳定度及最大密度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1为4.53%,依据各项合格指标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2为4.33%,取OAC1与OAC2的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为4.43%,相应的最佳沥青用量为4.2%。
第三步:用量检验
对最佳沥青用量的沥青混凝土进行高温稳定性检验与水稳定性检验,进一步检验性能的合理性。
1、高温稳定性检验
按照上述级配与油石比来配置沥青混合料,在60℃、0.7Mp轮压下展开车辙实验,测得该配合比的动稳定度为3150次/mm,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2、水稳定性检验
根据上述所得最佳油石比OAC为4.43%,进行48h马歇尔试验,测得其残留稳定度达100.2%,证明其水稳定性十分良好。
(二)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相关工作人员在设计生产配合比时,应参照相应流程(如图二所示)做好各项工作。
图二 沥青混凝土生产配合比设计流程
第一步:严格按照目标配合比要求,将冷料的实际比例(表八)准确确定下来。
表八 冷料实际配合比
冷料
4号仓(20~30mm)
3号仓(10~20mm)
2号仓(4~10mm)
1号仓(0~4mm)
矿粉
比例(%)
23
22
23
26
7
第二步:对冷料进行二次筛选,随即将筛选后的冷料放入热料仓中,从各个料仓内随机抽取若干粒级不同的集料,认真试验这些集料的各项指标,所得结果见表九。
表九 热料仓材料试验结果
热料仓
1号仓(0~4mm)
2号仓(4~10mm)
3号仓(10~20mm)
4号仓(20~30mm)
视密度(g/cm3)
2.688
2.806
2.845
2.837
表干密度(g/cm3)
-
2.768
2.818
2.817
毛体积密度(g/cm3)
-
2.745
2.802
2.804
第三步:进行马歇尔试验,严格控制沥青用量处于目标配合比所定最佳沥青用量±0.3%范围内。
依据孔隙率、最大稳定度及最大密度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1为4.64%,依据各项合格指标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2为4.96%,取OAC1与OAC2的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为4.8%,相应的最佳沥青用量为4.6%。
第四步:展开试拌试验,对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热料仓内各粒级具体比例进行合理确定,准确检验其性能,确保生产配合比的合理性。试验证实,四大料仓用量基本相平。
(三)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
相关工作人员在验证生产配合比时,应参照相应流程(如图三所示)做好各项工作。
在该阶段,根据上述配比与4.6%油石比,认真展开沥青混凝土试拌试验,检验其施工性能;同时展开马歇尔试验,再次检验现场各项指标,最终验证所设计的配合比较为合理。
五、结语
总之,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工作是一项程序复杂、环节繁多、要求颇高的系统过程,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科学安排配合比设计过程,最大限度确保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从而推动路面施工的顺利、高效进行,显著提升市政道路路面质量。
参考文献:
[1]罗燕.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技术[J],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
[2]邹海宝.浅谈公路项目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管理学家,2014(10).
[3]史东超,聂振原,薛永丰,王建波.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9).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设计要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市政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因此,要想显著提升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合理设计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常州市武进区花园街道路实例,简要探究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
一、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基于沥青混凝土是由沥青、粗细集料以及填料等原材料所组成的一种混合料,其原材料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沥青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在设计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相关设计文件对于路面结构及使用品质的要求,合理选择原材料。同时根据不同试验规格来检验原材料,质量合格后方可进场。
(一)沥青
依据气候对本工程进行分区,本工程地处半干区2-2区,故选择70#沥青。根据相关试验要求(JTJ TO604~607、609、611、615、619)取样进行检测,所得沥青质量检测结果如表一所示。试验证明,工程所选沥青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应技术要求,适用于该工程项目。
表一 沥青质量检测结果
项目
针入度(25℃/100g/5s)
延度
软化点
溶解度
闪点
COC
密度
25℃
蜡含量
黏度
TFOT后
15℃
10℃
60℃
135℃
质量
损失
针入
度比
延度
25℃
15℃
10℃
单位
0.1mm
cm
cm
℃
%
℃
g/cm3
%
Pa· s
mm2/s
%
%
cm
cm
cm
结果
74
﹥150
﹥150
61.0
99.7
338
1.028
0.66
145
323.5
+0.12
79.6
﹥150
﹥150
23
(二)粗细集料
本工程的粗集料主要采用浙江产的石灰石,经过不同孔径筛孔的筛分,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将直径大于26.5mm的碎石筛除。同时按照相应规范检测碎石质量,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表二 粗集料质量檢测结果
项目
压碎值
洛杉矶磨耗值
视密度
表干密度
针片状含量
吸水率
含泥量
软石含量
坚硬性
单位
%
%
g/cm3
g/cm3
%
%
%
%
%
结果
15.3
19.4
10~30mm
2.8183
2.8021
9.2
0.84
接近0
不含软石
石质良好,该项可省略
10~20mm
2.8365
2.7973
5.8
5~10mm
2.8277
2.7875
-
本工程所采用的细集料为石灰石细料,经筛分后发现,该细集料的细度模数约为0.33,尽管0.3mm以下部分缺失,但不影响使用。经质量检测后,发现各项指标符合相应规范要求,如表三所示。
表三 细集料(砂)质量检测结果
项目
细度模数
表观密度
砂当量
﹤0.075mm含量
外观
坚固性
结果
0.33
2.6230g/cm3
65
0.16%
坚硬、洁净、无杂
石质良好,该项可省略
(三)填料
本工程所用填料为石灰石石粉,其选择过程同粗细集料相同,经过筛分试验与质量检测后,证实石灰石矿料的规格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表四 填料(石灰石粉)质量检测结果
项目
岩石品种
表观密度
亲水系数 含水率
结果
石灰石
2.0138g/cm3
0.9
0.16%
二、科学安排配合比设计过程
一般而言,根据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產配合比设计以及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综合本工程施工要求与实际路况,本工程采用AC-25型密集配沥青混凝土。
(一)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一般而言,应按照图一所示展开目标配合比设计工作。
图一 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设计流程
第一步:矿料级配计算
结合原材料的筛分结果与质量试验结果,反复进行矿料级配计算,最终确定本工程的各项材料的配合比(见表六),并证实材料比例充分符合相关配比要求
表六 本工程原材料的配合比
原材料
碎石(10~30mm)
碎石(10~20mm)
碎石(3~5mm)
细集料
矿粉
比例(%)
25
33
13
22
7
第二步:马歇尔试验
结合多年实践经验,选定油石比范围为3.5~5.5%,间隔0.5%,制作出油石比分别为3.5%、4%、4.5%、5%、5.5%的马歇尔试件。采取表干法对试件的孔隙率与饱和度进行准确检测,得出表七。
表七 表干法所得马歇尔指标
油石比(%)
3.5
4
4.5
5
5.5
孔隙率(%)
6.1
4.6
3.3
2.2
1.4
饱和度(%)
57.3
67.9
77.2
85.5
89.8
根据所测数据进行绘图(图略),从而计算最佳油石比。
依据孔隙率、最大稳定度及最大密度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1为4.53%,依据各项合格指标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2为4.33%,取OAC1与OAC2的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为4.43%,相应的最佳沥青用量为4.2%。
第三步:用量检验
对最佳沥青用量的沥青混凝土进行高温稳定性检验与水稳定性检验,进一步检验性能的合理性。
1、高温稳定性检验
按照上述级配与油石比来配置沥青混合料,在60℃、0.7Mp轮压下展开车辙实验,测得该配合比的动稳定度为3150次/mm,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2、水稳定性检验
根据上述所得最佳油石比OAC为4.43%,进行48h马歇尔试验,测得其残留稳定度达100.2%,证明其水稳定性十分良好。
(二)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相关工作人员在设计生产配合比时,应参照相应流程(如图二所示)做好各项工作。
图二 沥青混凝土生产配合比设计流程
第一步:严格按照目标配合比要求,将冷料的实际比例(表八)准确确定下来。
表八 冷料实际配合比
冷料
4号仓(20~30mm)
3号仓(10~20mm)
2号仓(4~10mm)
1号仓(0~4mm)
矿粉
比例(%)
23
22
23
26
7
第二步:对冷料进行二次筛选,随即将筛选后的冷料放入热料仓中,从各个料仓内随机抽取若干粒级不同的集料,认真试验这些集料的各项指标,所得结果见表九。
表九 热料仓材料试验结果
热料仓
1号仓(0~4mm)
2号仓(4~10mm)
3号仓(10~20mm)
4号仓(20~30mm)
视密度(g/cm3)
2.688
2.806
2.845
2.837
表干密度(g/cm3)
-
2.768
2.818
2.817
毛体积密度(g/cm3)
-
2.745
2.802
2.804
第三步:进行马歇尔试验,严格控制沥青用量处于目标配合比所定最佳沥青用量±0.3%范围内。
依据孔隙率、最大稳定度及最大密度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1为4.64%,依据各项合格指标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2为4.96%,取OAC1与OAC2的中值,确定最佳油石比OAC为4.8%,相应的最佳沥青用量为4.6%。
第四步:展开试拌试验,对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热料仓内各粒级具体比例进行合理确定,准确检验其性能,确保生产配合比的合理性。试验证实,四大料仓用量基本相平。
(三)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
相关工作人员在验证生产配合比时,应参照相应流程(如图三所示)做好各项工作。
在该阶段,根据上述配比与4.6%油石比,认真展开沥青混凝土试拌试验,检验其施工性能;同时展开马歇尔试验,再次检验现场各项指标,最终验证所设计的配合比较为合理。
五、结语
总之,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工作是一项程序复杂、环节繁多、要求颇高的系统过程,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科学安排配合比设计过程,最大限度确保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从而推动路面施工的顺利、高效进行,显著提升市政道路路面质量。
参考文献:
[1]罗燕.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技术[J],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
[2]邹海宝.浅谈公路项目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管理学家,2014(10).
[3]史东超,聂振原,薛永丰,王建波.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