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学习:用学具串联长度单位的复盘和预告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2003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尺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直观参照物,在苏教版教材中,长度单位的认识是从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开始的,再到二年级下册的“分米和毫米”,最后是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千米”。螺旋上升式的编排方式,便于学生在某一个时间段能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形成深刻的认知,但时间上的跨越又导致学生无法对长度单位形成系统的、整体的认知。如何借助米尺来沟通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我们在学生学习完五个长度单位后,以“米尺的前世今生”为主题,进行了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提出问题,形成用工具研究的需求
  师(播放视频):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视频,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单位换算时的进率错了。
  生2:没有搞清楚哪个是大单位,哪个是小单位。
  ……
  师:看来只有深入了解长度单位,才能更好地应用。你还想了解长度单位的哪些方面呢?
  生:我想知道长度单位是怎么来的?除了这些长度单位,还有别的长度单位吗……
  师:我们之前是借助什么工具认识各种长度单位的?
  生:米尺。
  师:今天我们继续跟着米尺去学习,看能不能找出米尺上的秘密。(揭示课题)
  【思考】由于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熟练掌握并运用五个长度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在视频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名称、进率、换算、英文缩写等都有共性的错误,细思错误背后的原因,一是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长度无法有效融合,二是零散的知识教学无法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灵活使用长度单位,无法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纯数学解题与生活实际完全脱节。
  【教学环节二】分割米尺,演绎长度单位的发展史
  1.经历分米的产生
  师:这是一把米尺,长度是1米。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把米尺上没有刻度。
  师:没有刻度才更有挑战。你能用这把没有刻度的米尺去测量一下筐里的物品吗?(学生测量羽毛球杆、接力棒、仰卧起坐垫)
  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仰卧起坐的垫子差不多是米尺的一半,估计是50分米。
  生2:接力棒比米尺的一半还少一些,估计是三十几分米。
  生3:羽毛球杆比米尺的一半还多一些,估计是六十几分米。
  师:这些物体都比米尺短,用米作单位,合适吗?
  生:不太合适,可以用分米或者是厘米作单位。
  师:既然用米作单位太大了,就要用到更小的长度单位分米或厘米,你能在这把空白的米尺上找到分米吗?
  生1:可以在这把米尺上画一些分米的刻度线。
  师:是随意画刻度线吗?
  生2:以前学过1米等于10分米,所以不是随意分,而是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这样每一份就是1分米,就可以用来测量接力棒和羽毛球杆的长度了。
  师:有道理,把米尺平均分后,就能得到更小的长度单位,测量短一些的物体就更精确了。
  (学生小组合作,分割米尺。)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1:我的一拃大概就是1分米,比一拃画一条刻度线,就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大约1分米。
  生2:我们是先把米尺分成了10份,然后再进行调整,每一段差不多相等,那每一份就是1分米。
  师:你们像科学家那样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国际上为了统一计量,就将米尺进行了平均分,分成了10份,每份1分米,这就诞生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现在你知道分米是怎么来的了吗?
  生:是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
  师:没错,分米是在米的基础上分来的,所以分米的英文也是在米的英文meter前加上deci(十分之一),也就是将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分米。所以分米的英文是decimeter,缩写是dm。这就是分米的演变史。
  【思考】学生在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分米时,是“被告知”式的,学生只需知道10厘米就是1分米,至于为什么、长度单位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没有深刻的认知。在上述环节中,由已有工具(米尺)测量不便,引发想要创造一把新尺、标出更小单位的需求,而这个创造新单位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学生在将米尺进行分割的过程中,使长度单位的现实需求更迫切——测量短一些的物体需要使用小一些的单位,同时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是将1米平均分成10份而来的。学生操作的过程,就是将抽象的长度单位物化的过程;将工具(米尺)分割的过程,就是将长度单位更精确化的过程;思考如何分割的过程,就是形成高层次思维的过程。分割米尺可以串联起米和分米的内在联系,在可视化长度单位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长度单位发展的体系。
  2.感悟厘米的产生
  师:如果要用分米尺测量更小的物体,怎么办?
  生:就用比分米更小的单位厘米来测量。
  师:你能推测一下,长度单位厘米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1:可能是把分米尺平均分得到的。
  生2:肯定是把米尺平均分100份得到的。
  师:小组合作,像刚才创造分米那样,在分米尺上创造出厘米。
  (学生小组活动,将分米尺分一分。)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1: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我用手指比划,然后调整了一下,就将分米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大约就是1厘米。
  生2:我把学生尺比划着分的,也是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厘米。
  師:同学们都将分米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这样小小的一段,就是1厘米。像这样分,能把米尺分成多少份?
  生:100份,因为刚才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米尺,再把每个分米尺都分成10份,就是10个10,是100份。   师: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厘米,1米中就可以分出这样的100份。所以厘米就是在米meter的基础上加一个前缀centi,意思是百分之一。1米的一百分之一,就是厘米,英文就是centimeter,缩写是cm。
  【思考】学习的过程就是方法迁移的过程。学生将创造分米的方法迁移到厘米的创造过程中,通过分一分、做一做、量一量,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米尺不仅是测量的工具,更是思维具体化的载体,对米尺的分割过程,就是长度单位不断细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3.推测毫米的产生
  师:如果要测量这张卡片的厚度,厘米尺合适吗?
  生:不合适,要用毫米尺。
  师:如果现在让你做一把毫米尺,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把厘米尺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毫米。
  师:为什么是10份?
  生:因为刚才在制作分米尺和厘米尺的时候,都是平均分成10份,所以在制作毫米尺的时候,也要分成10份。
  师:每次都是平均分成10份,所以相邻长度之间的进率就是10。
  师:将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就是将1分米平均分成100份,也就是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就是1毫米。毫米的英文就是在meter前面加milli,意思是千分之一,是millimeter。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就是1米的千分之一。所以毫米的英文缩写是mm。
  【思考】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分割与创造,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产生积累了感性的经验,同时也能形成理性的推测。毫米的创造过程与分米、厘米的创造过程是一致的,都是将相邻的长度单位再一次细分。借助分割米尺的过程,是将长度单位精细化的过程:单位越小,所度量的长度也越精确。同时也是对四个长度单位进率的具体化过程: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间隔一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0,以此类推。米尺是测量的工具,更是推动思维深度的工具。
  【教学环节三】拼接米尺,想象长度单位的未来延展
  1.经历十米的创造
  师:如果要测量长一些的物体可以用哪个长度单位呢?
  生:千米。
  师:如果测量操场的长度,要用到千米吗?
  生:还是用米合适。
  师:用米尺去测量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一把米尺不够。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
  生:可以把几把米尺拼起来测量。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比1米要长得多,用米尺进行测量显然不太方便,如果让你来创造,你会创造一把什么尺呢?
  生:十米尺。
  师:为什么是十米尺,不是三米尺或七米尺?
  生:刚才在创造分米尺、厘米尺时,进率都是10,所以创造再大一点的长度,进率也应该是10,统一后比较方便。
  师:将10把米尺连接起来形成十米尺,十米就是10个1米。
  2.形成百米、千米的认知
  师:如果要测量更长的物体,你认为还可以有哪些长度单位?
  生1:比十米再大一点的长度单位就是百米。
  生2:比百米再大的长度单位就是千米了。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了吗?
  生:在米和千米之间还有两个长度单位十米和百米。
  师:生活中,一般只用到千米,是1000个1米,千米的英文是kilometer,缩写是km。
  3.预测其他长度单位
  师:如果继续将米尺分割或拼接,还会出现哪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课后整理出“长度单位的前世今生”思维导图,并作出详细分析。
  【思考】分割可以得到新的长度单位,拼接也可以得到新的长度单位。十米与百米的创造,为千米的认识提供了思维依据,帮助学生清晰地理清米和千米之间的内在联系:米和千米并不是相邻的,它们中间隔了两个长度单位,所以进率是1000。长度单位的产生是由于生活或研究的需要,可以不清楚具體的知识点,但可以预测知识发展的逻辑链。用米尺串联长度单位,是梳理长度单位发展史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建构长度单位的逻辑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坊前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在高考作文题中早已出现,且有论者归纳出2015年至2018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认为自“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Ⅱ两卷作文题同时使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形式,突破了传统写作教学和测试中的话题随意性和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的局限”开始,到2018年,全国卷作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的任务类型,“前一阶段的作文试题聚焦于规则意识、人生理想、教育发展等个人成长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期刊
《荷花》这节课是“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理念指引下的一次课堂实践。“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母语教育,重视真实真切的学习“境遇”的创设,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经历学习过程。  荷花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课本中就有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在合适的时候,通过课堂学习活动,将这些诗文建立起联系,形成文化场域,从而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
期刊
《草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属散文类文体。课文主要介绍了草原的迷人景色及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汪老师借助文本组织教学时,重在落实“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要素。在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既能读进去,又能想开去;既可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引导读题,由题目想开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散文。(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因为教师的“问题意识”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问题引领或问题驱动的实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主问题”意识。所谓“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采取批判和反思的态度,以便积极寻求更好“主问题”的一种教学态度。其目标指向是追求更优质的课
期刊
“角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对于“角”,其实学生是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学具三角尺从学生上学几乎就陪伴左右了。于是,“跟着三角尺学角的认识”油然而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曲一:“跟着三角尺学角的特征”  【教学片段一】  猜谜语:个子小小三条边,好像红旗三个尖,学习时候都用我,画线测量我争先!  生:三角尺!三角尺!  (师板书三角尺,并把三角尺挂在了黑板上)  师:三角尺有什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然而《标准》在内容标准上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并没有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苏教版教材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同一个数学概念的多个知识点,会根据难易程度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年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但经常会出于学习间隔长、知识点零
期刊
《雾在哪里》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童话故事。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运用拟人的方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一个顽皮的孩子与世界玩捉迷藏的故事。教好这类故事,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出发。  一、变魔术游戏,激发阅读兴趣  师:小水滴是个小旅行家,它像孙悟空一样出门都会变个样儿。咱们来猜一猜它都会变成谁。有时候它出门,会变成小花朵飘下来。它变成了谁?  生:雪。  师:有时候它
期刊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初读环节,许多教师会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来学习生字词,或者概括课文讲了什么等,这样容易使初读课文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走过场”。特级教师蒋军晶、于永正在《祖父的园子》初读教学中,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初读教学找到了一条突破的新路径。  一、蒋军晶教学片段:抓住“想”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1: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板书“拔草”)  师:在园
期刊
名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因其独特精巧的设计、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显著突出的效果受到一线教师的追捧与学习。名师课堂在“气象万千,浑然天成”的背后,是其课堂教学艺术的精湛演绎和课堂教学策略的完美掌控。而诸多对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学习中,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时灵活有效地把握介入时机,是基础。在学生学习愉悦、迷惘、疑问、顿悟时介入,是科学更是艺术,是一线教师学习名师最基础的切点。下面笔者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人教
期刊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2006年,教育部推行“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幼儿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园本教研探究和实践。各幼儿园依据本园实际工作和教育教学特点,以全面提高办园质量为目标,以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为起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科研实践活动。  南昌市滕王阁保育院创办于2013年,位于南昌市东湖区,是一所公办幼儿园,现有教职员工60余人,幼儿380余名。为全面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