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尺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直观参照物,在苏教版教材中,长度单位的认识是从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开始的,再到二年级下册的“分米和毫米”,最后是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千米”。螺旋上升式的编排方式,便于学生在某一个时间段能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形成深刻的认知,但时间上的跨越又导致学生无法对长度单位形成系统的、整体的认知。如何借助米尺来沟通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我们在学生学习完五个长度单位后,以“米尺的前世今生”为主题,进行了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提出问题,形成用工具研究的需求
师(播放视频):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视频,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单位换算时的进率错了。
生2:没有搞清楚哪个是大单位,哪个是小单位。
……
师:看来只有深入了解长度单位,才能更好地应用。你还想了解长度单位的哪些方面呢?
生:我想知道长度单位是怎么来的?除了这些长度单位,还有别的长度单位吗……
师:我们之前是借助什么工具认识各种长度单位的?
生:米尺。
师:今天我们继续跟着米尺去学习,看能不能找出米尺上的秘密。(揭示课题)
【思考】由于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熟练掌握并运用五个长度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在视频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名称、进率、换算、英文缩写等都有共性的错误,细思错误背后的原因,一是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长度无法有效融合,二是零散的知识教学无法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灵活使用长度单位,无法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纯数学解题与生活实际完全脱节。
【教学环节二】分割米尺,演绎长度单位的发展史
1.经历分米的产生
师:这是一把米尺,长度是1米。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把米尺上没有刻度。
师:没有刻度才更有挑战。你能用这把没有刻度的米尺去测量一下筐里的物品吗?(学生测量羽毛球杆、接力棒、仰卧起坐垫)
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仰卧起坐的垫子差不多是米尺的一半,估计是50分米。
生2:接力棒比米尺的一半还少一些,估计是三十几分米。
生3:羽毛球杆比米尺的一半还多一些,估计是六十几分米。
师:这些物体都比米尺短,用米作单位,合适吗?
生:不太合适,可以用分米或者是厘米作单位。
师:既然用米作单位太大了,就要用到更小的长度单位分米或厘米,你能在这把空白的米尺上找到分米吗?
生1:可以在这把米尺上画一些分米的刻度线。
师:是随意画刻度线吗?
生2:以前学过1米等于10分米,所以不是随意分,而是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这样每一份就是1分米,就可以用来测量接力棒和羽毛球杆的长度了。
师:有道理,把米尺平均分后,就能得到更小的长度单位,测量短一些的物体就更精确了。
(学生小组合作,分割米尺。)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1:我的一拃大概就是1分米,比一拃画一条刻度线,就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大约1分米。
生2:我们是先把米尺分成了10份,然后再进行调整,每一段差不多相等,那每一份就是1分米。
师:你们像科学家那样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国际上为了统一计量,就将米尺进行了平均分,分成了10份,每份1分米,这就诞生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现在你知道分米是怎么来的了吗?
生:是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
师:没错,分米是在米的基础上分来的,所以分米的英文也是在米的英文meter前加上deci(十分之一),也就是将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分米。所以分米的英文是decimeter,缩写是dm。这就是分米的演变史。
【思考】学生在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分米时,是“被告知”式的,学生只需知道10厘米就是1分米,至于为什么、长度单位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没有深刻的认知。在上述环节中,由已有工具(米尺)测量不便,引发想要创造一把新尺、标出更小单位的需求,而这个创造新单位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学生在将米尺进行分割的过程中,使长度单位的现实需求更迫切——测量短一些的物体需要使用小一些的单位,同时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是将1米平均分成10份而来的。学生操作的过程,就是将抽象的长度单位物化的过程;将工具(米尺)分割的过程,就是将长度单位更精确化的过程;思考如何分割的过程,就是形成高层次思维的过程。分割米尺可以串联起米和分米的内在联系,在可视化长度单位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长度单位发展的体系。
2.感悟厘米的产生
师:如果要用分米尺测量更小的物体,怎么办?
生:就用比分米更小的单位厘米来测量。
师:你能推测一下,长度单位厘米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1:可能是把分米尺平均分得到的。
生2:肯定是把米尺平均分100份得到的。
师:小组合作,像刚才创造分米那样,在分米尺上创造出厘米。
(学生小组活动,将分米尺分一分。)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1: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我用手指比划,然后调整了一下,就将分米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大约就是1厘米。
生2:我把学生尺比划着分的,也是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厘米。
師:同学们都将分米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这样小小的一段,就是1厘米。像这样分,能把米尺分成多少份?
生:100份,因为刚才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米尺,再把每个分米尺都分成10份,就是10个10,是100份。 师: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厘米,1米中就可以分出这样的100份。所以厘米就是在米meter的基础上加一个前缀centi,意思是百分之一。1米的一百分之一,就是厘米,英文就是centimeter,缩写是cm。
【思考】学习的过程就是方法迁移的过程。学生将创造分米的方法迁移到厘米的创造过程中,通过分一分、做一做、量一量,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米尺不仅是测量的工具,更是思维具体化的载体,对米尺的分割过程,就是长度单位不断细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3.推测毫米的产生
师:如果要测量这张卡片的厚度,厘米尺合适吗?
生:不合适,要用毫米尺。
师:如果现在让你做一把毫米尺,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把厘米尺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毫米。
师:为什么是10份?
生:因为刚才在制作分米尺和厘米尺的时候,都是平均分成10份,所以在制作毫米尺的时候,也要分成10份。
师:每次都是平均分成10份,所以相邻长度之间的进率就是10。
师:将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就是将1分米平均分成100份,也就是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就是1毫米。毫米的英文就是在meter前面加milli,意思是千分之一,是millimeter。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就是1米的千分之一。所以毫米的英文缩写是mm。
【思考】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分割与创造,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产生积累了感性的经验,同时也能形成理性的推测。毫米的创造过程与分米、厘米的创造过程是一致的,都是将相邻的长度单位再一次细分。借助分割米尺的过程,是将长度单位精细化的过程:单位越小,所度量的长度也越精确。同时也是对四个长度单位进率的具体化过程: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间隔一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0,以此类推。米尺是测量的工具,更是推动思维深度的工具。
【教学环节三】拼接米尺,想象长度单位的未来延展
1.经历十米的创造
师:如果要测量长一些的物体可以用哪个长度单位呢?
生:千米。
师:如果测量操场的长度,要用到千米吗?
生:还是用米合适。
师:用米尺去测量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一把米尺不够。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
生:可以把几把米尺拼起来测量。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比1米要长得多,用米尺进行测量显然不太方便,如果让你来创造,你会创造一把什么尺呢?
生:十米尺。
师:为什么是十米尺,不是三米尺或七米尺?
生:刚才在创造分米尺、厘米尺时,进率都是10,所以创造再大一点的长度,进率也应该是10,统一后比较方便。
师:将10把米尺连接起来形成十米尺,十米就是10个1米。
2.形成百米、千米的认知
师:如果要测量更长的物体,你认为还可以有哪些长度单位?
生1:比十米再大一点的长度单位就是百米。
生2:比百米再大的长度单位就是千米了。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了吗?
生:在米和千米之间还有两个长度单位十米和百米。
师:生活中,一般只用到千米,是1000个1米,千米的英文是kilometer,缩写是km。
3.预测其他长度单位
师:如果继续将米尺分割或拼接,还会出现哪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课后整理出“长度单位的前世今生”思维导图,并作出详细分析。
【思考】分割可以得到新的长度单位,拼接也可以得到新的长度单位。十米与百米的创造,为千米的认识提供了思维依据,帮助学生清晰地理清米和千米之间的内在联系:米和千米并不是相邻的,它们中间隔了两个长度单位,所以进率是1000。长度单位的产生是由于生活或研究的需要,可以不清楚具體的知识点,但可以预测知识发展的逻辑链。用米尺串联长度单位,是梳理长度单位发展史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建构长度单位的逻辑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坊前实验小学)
【教学环节一】提出问题,形成用工具研究的需求
师(播放视频):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视频,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单位换算时的进率错了。
生2:没有搞清楚哪个是大单位,哪个是小单位。
……
师:看来只有深入了解长度单位,才能更好地应用。你还想了解长度单位的哪些方面呢?
生:我想知道长度单位是怎么来的?除了这些长度单位,还有别的长度单位吗……
师:我们之前是借助什么工具认识各种长度单位的?
生:米尺。
师:今天我们继续跟着米尺去学习,看能不能找出米尺上的秘密。(揭示课题)
【思考】由于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熟练掌握并运用五个长度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在视频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名称、进率、换算、英文缩写等都有共性的错误,细思错误背后的原因,一是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长度无法有效融合,二是零散的知识教学无法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灵活使用长度单位,无法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纯数学解题与生活实际完全脱节。
【教学环节二】分割米尺,演绎长度单位的发展史
1.经历分米的产生
师:这是一把米尺,长度是1米。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把米尺上没有刻度。
师:没有刻度才更有挑战。你能用这把没有刻度的米尺去测量一下筐里的物品吗?(学生测量羽毛球杆、接力棒、仰卧起坐垫)
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仰卧起坐的垫子差不多是米尺的一半,估计是50分米。
生2:接力棒比米尺的一半还少一些,估计是三十几分米。
生3:羽毛球杆比米尺的一半还多一些,估计是六十几分米。
师:这些物体都比米尺短,用米作单位,合适吗?
生:不太合适,可以用分米或者是厘米作单位。
师:既然用米作单位太大了,就要用到更小的长度单位分米或厘米,你能在这把空白的米尺上找到分米吗?
生1:可以在这把米尺上画一些分米的刻度线。
师:是随意画刻度线吗?
生2:以前学过1米等于10分米,所以不是随意分,而是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这样每一份就是1分米,就可以用来测量接力棒和羽毛球杆的长度了。
师:有道理,把米尺平均分后,就能得到更小的长度单位,测量短一些的物体就更精确了。
(学生小组合作,分割米尺。)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1:我的一拃大概就是1分米,比一拃画一条刻度线,就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大约1分米。
生2:我们是先把米尺分成了10份,然后再进行调整,每一段差不多相等,那每一份就是1分米。
师:你们像科学家那样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国际上为了统一计量,就将米尺进行了平均分,分成了10份,每份1分米,这就诞生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现在你知道分米是怎么来的了吗?
生:是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
师:没错,分米是在米的基础上分来的,所以分米的英文也是在米的英文meter前加上deci(十分之一),也就是将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分米。所以分米的英文是decimeter,缩写是dm。这就是分米的演变史。
【思考】学生在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分米时,是“被告知”式的,学生只需知道10厘米就是1分米,至于为什么、长度单位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没有深刻的认知。在上述环节中,由已有工具(米尺)测量不便,引发想要创造一把新尺、标出更小单位的需求,而这个创造新单位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学生在将米尺进行分割的过程中,使长度单位的现实需求更迫切——测量短一些的物体需要使用小一些的单位,同时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是将1米平均分成10份而来的。学生操作的过程,就是将抽象的长度单位物化的过程;将工具(米尺)分割的过程,就是将长度单位更精确化的过程;思考如何分割的过程,就是形成高层次思维的过程。分割米尺可以串联起米和分米的内在联系,在可视化长度单位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长度单位发展的体系。
2.感悟厘米的产生
师:如果要用分米尺测量更小的物体,怎么办?
生:就用比分米更小的单位厘米来测量。
师:你能推测一下,长度单位厘米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1:可能是把分米尺平均分得到的。
生2:肯定是把米尺平均分100份得到的。
师:小组合作,像刚才创造分米那样,在分米尺上创造出厘米。
(学生小组活动,将分米尺分一分。)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1: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我用手指比划,然后调整了一下,就将分米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大约就是1厘米。
生2:我把学生尺比划着分的,也是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厘米。
師:同学们都将分米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这样小小的一段,就是1厘米。像这样分,能把米尺分成多少份?
生:100份,因为刚才把米尺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米尺,再把每个分米尺都分成10份,就是10个10,是100份。 师: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厘米,1米中就可以分出这样的100份。所以厘米就是在米meter的基础上加一个前缀centi,意思是百分之一。1米的一百分之一,就是厘米,英文就是centimeter,缩写是cm。
【思考】学习的过程就是方法迁移的过程。学生将创造分米的方法迁移到厘米的创造过程中,通过分一分、做一做、量一量,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米尺不仅是测量的工具,更是思维具体化的载体,对米尺的分割过程,就是长度单位不断细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3.推测毫米的产生
师:如果要测量这张卡片的厚度,厘米尺合适吗?
生:不合适,要用毫米尺。
师:如果现在让你做一把毫米尺,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把厘米尺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毫米。
师:为什么是10份?
生:因为刚才在制作分米尺和厘米尺的时候,都是平均分成10份,所以在制作毫米尺的时候,也要分成10份。
师:每次都是平均分成10份,所以相邻长度之间的进率就是10。
师:将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就是将1分米平均分成100份,也就是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就是1毫米。毫米的英文就是在meter前面加milli,意思是千分之一,是millimeter。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就是1米的千分之一。所以毫米的英文缩写是mm。
【思考】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分割与创造,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产生积累了感性的经验,同时也能形成理性的推测。毫米的创造过程与分米、厘米的创造过程是一致的,都是将相邻的长度单位再一次细分。借助分割米尺的过程,是将长度单位精细化的过程:单位越小,所度量的长度也越精确。同时也是对四个长度单位进率的具体化过程: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间隔一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0,以此类推。米尺是测量的工具,更是推动思维深度的工具。
【教学环节三】拼接米尺,想象长度单位的未来延展
1.经历十米的创造
师:如果要测量长一些的物体可以用哪个长度单位呢?
生:千米。
师:如果测量操场的长度,要用到千米吗?
生:还是用米合适。
师:用米尺去测量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一把米尺不够。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
生:可以把几把米尺拼起来测量。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比1米要长得多,用米尺进行测量显然不太方便,如果让你来创造,你会创造一把什么尺呢?
生:十米尺。
师:为什么是十米尺,不是三米尺或七米尺?
生:刚才在创造分米尺、厘米尺时,进率都是10,所以创造再大一点的长度,进率也应该是10,统一后比较方便。
师:将10把米尺连接起来形成十米尺,十米就是10个1米。
2.形成百米、千米的认知
师:如果要测量更长的物体,你认为还可以有哪些长度单位?
生1:比十米再大一点的长度单位就是百米。
生2:比百米再大的长度单位就是千米了。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了吗?
生:在米和千米之间还有两个长度单位十米和百米。
师:生活中,一般只用到千米,是1000个1米,千米的英文是kilometer,缩写是km。
3.预测其他长度单位
师:如果继续将米尺分割或拼接,还会出现哪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课后整理出“长度单位的前世今生”思维导图,并作出详细分析。
【思考】分割可以得到新的长度单位,拼接也可以得到新的长度单位。十米与百米的创造,为千米的认识提供了思维依据,帮助学生清晰地理清米和千米之间的内在联系:米和千米并不是相邻的,它们中间隔了两个长度单位,所以进率是1000。长度单位的产生是由于生活或研究的需要,可以不清楚具體的知识点,但可以预测知识发展的逻辑链。用米尺串联长度单位,是梳理长度单位发展史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建构长度单位的逻辑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坊前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