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式管理”(二)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管该怎么做
  
  当管理者,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愿意与不愿意的观念都有偏差,因为想到要管人、管事,愿意的人认为掌握到了权力,不愿意的人认为管这些很麻烦。
  管理者(Manager)是个外来名词,中文找不到适当的名词与之对应,即便在英文中这个名词也是新的。根据德鲁克的查证,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上个世纪初,用在所谓的“城市管理者”(City manager)上,是指管理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人。当主管有两个错误的心态,第一个是主人心态。主人意识可以说是家长意识的延伸,他的潜台词是:“一切由我做主”,没有我的同意,谁说的话都不算数。在中国社会里,最好的主管与最坏的主管都可能存在着主人意识,他以作父母、作家长的意识照顾他的子弟兵,不管这些子弟兵是否成材。因此,有主人意识的主管就会掌控部属,而部属必须以服从来换取信任。但企业毕竟不是家庭,当主管的人也不是家长,吃喝拉撒睡更不能都靠主管来张罗,每个成员进来企业工作必须有所贡献,主管的责任是使大家都能做出贡献,因此,必须回到主管存在的基本目的上。
  有一本书叫做《领导的公仆意识》。这本书是受来自另外一本小说《东行漫记》的启发,描述一群人在朝圣的旅途中,受到一位叫李奥的仆人服侍,他鞍前马后地服务这批朝圣者,以歌声与热情鼓励他们向前进。可是他却无缘无故地失踪了,以致朝圣的队伍不得不解散。理由很简单——李奥才是这群朝圣者的领导者,没有李奥的服侍,他们一筹莫展。这本书谈到“服务型的领导”是具有自然的服务意识的,甘愿为他人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领导意识。
  《圣经》上最著名的故事是耶稣基督为门徒洗脚。耶稣说:“每天去传播福音的人不是我,是我的门徒,所以我要跪下来为他们洗脚。”这是典型的服务型领导,虽然带有宗教的教诲涵义,但是却是讽刺主人意识的最好比喻。当主管的人,如果不能为在第一线服务客户的员工做些什么,员工怎么可能会将服务的工作做好呢?
  第二个是主官的心态。有人当主管想到的是权力,想到的是头衔,嘴上说的是公仆但心里想的是交换:“给我想要的权力,我再给你需要的服务!”批评别人容易,但自己当主管时就会不自觉地运用权力:“不听话就走!”部属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就可能脱口而出:“是你当老板还是我当老板?”这些想法不经意地就会成为伤害彼此关系的话语。只有心里不想着我是来领导大家的,而是来追随大家的,这样的意识,才有可能扮演好主管的角色。我在浙江台州认识一位民营金融业的老板王钧,他从过去经营当铺到现在经营信用合作社,经营得非常成功。有些朋友因认识他就找他谈贷款,他说:“你们不要来找我,直接去找贷款部门的经理,这样少一道程序,速度会快些。”如果朋友找到他,他还是要请实际负责业务的人来处理,他告诉同仁:“不要因为他是我的朋友你们就放弃了职责,我没有权力批准这个或那个,有权力的是你们,要负责的也是你们!”他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在陈述一个基本事实——领导者不要权力时,底下的人才会真正负起责任。
  领导者可以有权力作一切的决策,保留不同意见或建议权其实也是权力,但当你已授权部属去判断时,你又替他去决定,部属一定不会去负责。当主管的人要想清楚权力应放在该做决定的人身上,我们只是服务于他,确保他的决定,这就是如何恰如其分地扮演主管的角色。
  
  管理者要成就他人
  
  企业的短期发展是靠资金周转,这是在考验经营者的能力;而中期发展是靠产品,是考验品牌的能力;企业要长期发展靠的是团队,这是考验人的能力。
   不过,如果总结国内企业的发展经验,许多看重的仍是周转的能力,到不了靠品牌,更不用说是要靠人。我们看到史玉柱在1997年巨人集团倒闭后,沉潜了一段时间,直到2001年“脑白金”这项保健产品卖翻了天,大家才知道他复出了。之后,他借着资本运作,不断地借这个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在旗下的几个经销公司将股权卖来卖去。观察家认为这个产品只是个载体,就像当年科利华借着《学习的革命》这本书将自己的知名度提升、最后通过资本运作成功借壳上市一样。“脑白金”的作用也是如此,当这个产品受到市场景气影响开始走下坡路时,他会选择一个新的产品或是新的载体继续玩资本游戏。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看似已经注重品牌,但其实还是在玩自己周转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会关注到人呢?
  根据先进国家企业成长的经验,企业要成长到第四个层次才会关注到人。第一层次的企业注重的是技术能力,产品能不能做得出来?制造流程能不能实现量产?这是建立企业可长可久的根基。第二层次的企业注重的是经营能力,产品生产出来能不能卖得出去?供需的环节能否打通?资金能否支应产品、原物料的周转?这是企业成长的第二道坎。第三层次的企业注重的是管理能力,流程能否优化?产品品质能否提升?成本是否控制得宜? 当企业已具有规模,营业额成长缓慢,只要成本节约就能有更高的获利性。所以,精益生产等技术的导入就显得很重要。第四层次的企业注重的是学习与创新能力,这不是一个人或是少数人的能力,而是在这个企业工作的所有人的能力。前面三个层次可以靠少数人,但到了第四个层次,必须是所有的人。是让企业客观地成长到第四个层次,还是我们愿意主动地塑造一个第四层次的环境呢?我们的看法是有前瞻性的企业,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哪一个阶段,但这不是说我不在第四个层次,就将到不了第四个层次当作是我的成长极限。领导者应认识到:企业不能成长是我的责任,而我的责任是因为我没有帮助大家跟我一起成长。越早认识这个问题,企业的发展就会越快地到达第四个层次,这是领导式管理的一个核心思想:帮助团队成员成长是主管人员基本的职责,而不是指挥人、控制人。
  主管为什么要帮助成员成长?也就是“成就他人”?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当我们从一般职员或雇员被提升为管理者后,我们的时间和别人都是一样的,如果只因我们工作做得比别人到位或工作比别人有效率才成为主管,那我们还没有资格称为主管。企业希望你当主管的理由之一就是,你可以复制你的经验,让更多人做得跟你一样好,而如果大家做得跟你一样好的时候,表示你有余力作更重要的事(而不是更多的事)。有的主管不了解这个道理。他也许认为他的能力就是做得比部属好,所以常常忍不住跳下去帮部属解决问题,结果是部属越来越没有成就感,自己也越来越累。有三种主管属于这样的心态:①自私的主管。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部属会的越少,他可以控制得越多。②缺乏自信的主管。担心部属的能力超越自己,认为自己的价值是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预防者。③缺乏技能的主管。了解应该让部属成长,缺乏这种技巧,主管无法运用自己的权力,也无法激发部属的能量。
  因此,首先要打破和改变主管人员控制、主导一切的思维,其次要改变主管人员的角色,从问题解决者到问题的预防者,第三,我们要学会活性化的技能。其中,最困难的在于改变主管的思维。在传统的中国人想法中,有办法的主管是应该主导一切的,也就是权威心态的根源,这要靠与国际接轨后,看看不用主导一切也可以活得很好,也可以将企业治理得很好,这样经过一两代,企业主管的领导作风就会改变。所以,领导式管理不是谈威权的领导,而是谈人本的领导,真正能够成就他人的领导,才是我们期望的领导风格。
  
  主管人员要学的第一件事
  
  主管人员可能不是天生就会当主管的,那么第一件要学会的是什么本事呢?我与大
  多数人最初的想法是一样的,认为主管是熬出来的。也许少数人有领导的天赋,他知道如何抓方向、如何带人心、如何梳理事情的脉络,他当领导人人服气;但是多数人是困而学之,不是生而知之。就像我当上一个小单位的主管,是我的大老板有一天将我和其它三位同仁叫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们现在是部门主管,以后的职衔可以印“副理”,其实我们的上头是副总兼的,等于没有经理,这样就当上领导,那年我29岁。我们没有任何培训,但是我发现我是从部属身上学到真正的领导,因为当我有问题的时候,我的部属就会提辞呈,留也留不住,然后我就得找新人,重头带起,直到有一天,我有了稳定的班底,那时我已超过40岁了。
  我当主管是很卖力的,因我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我不想做一个事必躬亲的人,但是我常有属下做得比我差的感觉,因此会替部属做了很多事。加上我们处在一个人才竞争很激烈的产业,新人希望在我们这里得到工作的磨练,一旦有经验就会跳槽到这个行业的老大、老二去。我也一直认为这是产业特性的问题,但后来发现错了,这是领导力的问题。
  有一个故事:一位主管因过劳死到了天堂,见到圣彼得,圣彼得说你不该来到这里。他说,我生前做了这么多的好事,为什么我还没有资格上天堂?圣彼得帮他打开往事“回忆机”:看看你的部属是怎么说你的?他的秘书说:我跟他这么一段时间,总是弄不清楚他到底要做什么?我帮他排定的时间表,他总是随心所欲地修改,弄得我一点成就都没有,只好他吩咐我做什么,我才去做什么?他的部属也控诉说:我期望得到他的指导,但是我发现他很忙,跟我约定的时间还在处理别的事,我根本跟他说不上话来,更遑论能得到他的指导。他的客户说:他每次都向我道歉,但事情还是弄得一团糟,犯过的错误还会再犯,我不晓得他在想什么?听起来很熟悉,这都是我当主管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故事。一个主管最重要要的认知是什么?就是:我的时间和他人都是一样的,上帝很公平,给我们每人每天24小时,那我要当主管的话,就要想办法将我的时间用到最有效的地方去,因为我的时间就是我的精力、能量,如果懂得在我的职位上优先处理我应该做的事,那么就会是一个称职的主管。好像主管要学会的第一件事是时间管理,其实不然,而是要认知最优先的工作是什么?著名管理专家史蒂芬·柯维揭示的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个要养成的习惯就是“要事优先”。
  什么是最优先的事呢?柯维用四个象限来说明:重要的事/紧急的事、重要的事/不紧急的事、不重要的事/紧急的事、不重要的事/不紧急的事。我们直觉上认为“重要的事/紧急的事”就是第一优先,如:我明天要交稿子了,否则专栏就要开天窗,这是不是重要又紧急的事?但为什么会造成又重要又紧急呢?我稿子可不可以提前两天完成呢?当然可以,如果将未来一周的时间规划好,就可提前将一些重要的事情在既定的时间表上完成,这样紧急的事就变少了。一些不重要的事也可以利用琐碎的时间去完成,如:回电话、写email等。对于主管最头痛的事是一些不重要的事来干扰你的时间表,变得很紧急,如有人习惯将MSN打开,结果一堆人上来找你,造成工作的干扰;手机也是一样,我有时会接到一些推销的电话,问我要不要买保险或是参加什么会员俱乐部?我都会很客气的告诉他们:我现在正在忙着,不方便讲电话,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时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如果只是谈时间管理,可能会有很多的工具帮助你规划时间,这当然很好。但对于主管人员来说:判断什么是要亲自处理的重要事情可能更重要。我的一位朋友做得很好,他会将工作分成三等分:第一是非自己处理不可的要事;二是非自己处理不可的琐事;三是可以请别人协助的事。如果是第一种,他会将一天精神最好的时间用来做这些事;如果是第二种,他会利用一些空档,例如:吃饭、午休、睡前等;当然第三种,他也要区别哪些人能协助他去处理,因为这是一种训练,可以将什么事交给什么人来处理,被交付者可以学习到如何处理这样的工作。所以,主管要学会的第一件事:是判断什么事必须自己处理。
其他文献
制种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是多年来西葫芦杂交制种生产上的难题。围绕增产增效这一目标,太原市农科所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过多年的实践,对其播种、田间管理、授粉、采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持续提高企业的价值。美国约翰·科特教授与其研究小组,用了11年的时间研究企业文化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力,结果证明,凡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
<正>先天性小耳畸形系胚胎期第一、二腮弓发育异常所引起,是仅次于先天性唇腭裂的常见头面部畸形,发病率为1/7000-1/8000。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外耳道闭锁及听力障碍,重症者完
会议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
分析了动车运用所检修现场管理与质量卡控的需求与现状,并就实现检修过程智能卡控与遗留故障动态跟踪,采用物联网技术思想,提出了基于CRH动车组一二级修流程作业与故障闭环管
粗轧主电动机轴向窜动问题是轧钢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轴向窜动不但会磨损甚至是损坏轴瓦,而且还会极大地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有必要对轴向窜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
通过100对离婚诉讼夫妇与100对婚姻稳定的夫妇配对对照研究表明,离婚诉讼夫妇均具有情绪不稳定的个性特征较突出。尤以诉讼者(原告)明显,是影响婚姻稳定与满意度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