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下急需进行改革。将“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引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以竞赛为契机,展开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探讨。
关键词:以赛促学、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在设计教育改革深入和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设计专业的社会环境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为设计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1】艺术设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设计类竞赛,把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强化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设计行业科学全面发展。同时使学生在团结协作,发挥集体力量攻关等方面得到有益的锻炼。【2】
一、“以赛促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参与竞赛的学生通常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参赛程序。包括查询文献参考资料、收集并分析历届大赛获奖作品、研究本届大赛命题、选择命题并与指导老师沟通、确定命题方向、确立思路、开展设计方案、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再到最后的制作成品等环节。整个流程都需要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参与到其中。一方面扩大了知识面,了解了课堂以外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自我获取新鲜资讯和捕捉及时信息的技能,拓宽了学习思路和科研知识范围,掌握了书本上和学校无法学到的内容,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建立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增长了见识,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类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往往要求学生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一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设计学科竞赛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要想在比赛中崭露头角,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能力以外,创意往往是制胜的关键,尤其是在设计类的专业竞赛中。学生们通过自我的专研和老师的辅导,特别是在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诞生时,学生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创新的自信心,从而树立起了创新的理想,磨练出了创新的能力并且这种创新精神还会一直影响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参加学科竞赛正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过程。通过各类竞赛把理论知识联系比赛的实际情况,把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在竞赛的实践中解决消化。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知识、积累了新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非凡的实践能力对学生日后的择业、就业、创业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塑造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强大的个人能力是高校教育一直培养的重点,但在当下社会团队协作精神也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设计类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通常也会设置小组和团队参加的方式,尤其是体量较大的设计项目比赛,非常考验团队的分工合作能力,合理优化的分工和合作可以发挥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参加设计学科竞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体会到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和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的愉悦。在竞赛中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会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参赛团队的凝聚力。
二、“以赛促学”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内容
(一)将大赛融入日常课程教学
以往的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践的脱节,教学与竞赛被孤立开来,并没有产生实际有效的連接。以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为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贯穿此比赛。例如在包装设计课上,可以针对大赛命题里的包装方向对学生展开指导;在版式设计课上,教师可以有目的性的指导平面类参赛作品的排版效果;在图形创意课程上,完成设计方案的整体创意构思;在动画、插画和软件课程中,解决相关的操作问题和技术难题等。利用好基础的专业课程,环环相扣,把大赛作为该课程考核的标准,以大广赛的命题作为课程作业来评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又真正做到了“以赛促学”,把“赛”和“学”完全融合了起来,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也成功的参加了比赛。
(二)依托教师个人工作室展开
教师利用自己的工作室的优势,以某项艺术设计比赛为目标,带动学生团队进行项目的集体研讨,然后根据学生团队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调整时间进度,指导参赛难点。最重要的是利用每位同学的特点和优势,因材施教,指导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同一工作室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互相进步,激发同学们的潜能和主动学习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教学不能是只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艺术设计不是一门手艺,埋头苦干并不一定能做出好的作品。所以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眼界,需要在课外汲取营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各类艺术展览和设计展览,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知识。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知名艺术家、商业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大赛评委以及在大赛中获奖的同学来开展学术讲座和论坛,分享大赛评选标准和参赛的经验心得。
(四)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设计学科竞赛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创建“双师型”教师指导团队,选择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或工程经验、来自行业的教师、专家、设计师和艺术大师,以及拥有国家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建造师资格的教师作为竞赛一线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科竞赛的辅导。
三、结语
“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符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用人单位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设计学科竞赛与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相统一,“学”、“赛”结合,“教”“学”相长,真正做到“以赛促学”。可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其成为更能适合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 美与时代(上),2015(04):125-126.
[2]杨球旺,王洪亮.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J]. 美术大观,2012(11):152.
关键词:以赛促学、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在设计教育改革深入和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设计专业的社会环境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为设计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1】艺术设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设计类竞赛,把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强化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设计行业科学全面发展。同时使学生在团结协作,发挥集体力量攻关等方面得到有益的锻炼。【2】
一、“以赛促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参与竞赛的学生通常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参赛程序。包括查询文献参考资料、收集并分析历届大赛获奖作品、研究本届大赛命题、选择命题并与指导老师沟通、确定命题方向、确立思路、开展设计方案、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再到最后的制作成品等环节。整个流程都需要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参与到其中。一方面扩大了知识面,了解了课堂以外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自我获取新鲜资讯和捕捉及时信息的技能,拓宽了学习思路和科研知识范围,掌握了书本上和学校无法学到的内容,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建立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增长了见识,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类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往往要求学生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一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设计学科竞赛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要想在比赛中崭露头角,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能力以外,创意往往是制胜的关键,尤其是在设计类的专业竞赛中。学生们通过自我的专研和老师的辅导,特别是在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诞生时,学生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创新的自信心,从而树立起了创新的理想,磨练出了创新的能力并且这种创新精神还会一直影响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参加学科竞赛正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过程。通过各类竞赛把理论知识联系比赛的实际情况,把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在竞赛的实践中解决消化。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知识、积累了新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非凡的实践能力对学生日后的择业、就业、创业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塑造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强大的个人能力是高校教育一直培养的重点,但在当下社会团队协作精神也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设计类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通常也会设置小组和团队参加的方式,尤其是体量较大的设计项目比赛,非常考验团队的分工合作能力,合理优化的分工和合作可以发挥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参加设计学科竞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体会到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和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的愉悦。在竞赛中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会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参赛团队的凝聚力。
二、“以赛促学”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内容
(一)将大赛融入日常课程教学
以往的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践的脱节,教学与竞赛被孤立开来,并没有产生实际有效的連接。以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为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贯穿此比赛。例如在包装设计课上,可以针对大赛命题里的包装方向对学生展开指导;在版式设计课上,教师可以有目的性的指导平面类参赛作品的排版效果;在图形创意课程上,完成设计方案的整体创意构思;在动画、插画和软件课程中,解决相关的操作问题和技术难题等。利用好基础的专业课程,环环相扣,把大赛作为该课程考核的标准,以大广赛的命题作为课程作业来评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又真正做到了“以赛促学”,把“赛”和“学”完全融合了起来,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也成功的参加了比赛。
(二)依托教师个人工作室展开
教师利用自己的工作室的优势,以某项艺术设计比赛为目标,带动学生团队进行项目的集体研讨,然后根据学生团队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调整时间进度,指导参赛难点。最重要的是利用每位同学的特点和优势,因材施教,指导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同一工作室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互相进步,激发同学们的潜能和主动学习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教学不能是只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艺术设计不是一门手艺,埋头苦干并不一定能做出好的作品。所以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眼界,需要在课外汲取营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各类艺术展览和设计展览,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知识。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知名艺术家、商业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大赛评委以及在大赛中获奖的同学来开展学术讲座和论坛,分享大赛评选标准和参赛的经验心得。
(四)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设计学科竞赛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创建“双师型”教师指导团队,选择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或工程经验、来自行业的教师、专家、设计师和艺术大师,以及拥有国家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建造师资格的教师作为竞赛一线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科竞赛的辅导。
三、结语
“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符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用人单位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设计学科竞赛与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相统一,“学”、“赛”结合,“教”“学”相长,真正做到“以赛促学”。可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其成为更能适合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 美与时代(上),2015(04):125-126.
[2]杨球旺,王洪亮.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J]. 美术大观,2012(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