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碾过山川河流、碾过世事沧桑、碾过战乱凄凉,承载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岁月神车滚滚向前,在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留下了专属于它的车辙。也许你并未意识到它曾经来过,一个民间收藏人,在沧州的一角正在默默地帮你记录着那曾经的岁月。他就是河北沧州的刘斯峨,他用 30 年时间,自费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万件红色藏品。
刘斯峨最先提到的就是那5万块磨盘。
岁月神车转到 1964 年,停在了同样在滚动的石磨旁,磨盘上碾压的不是岁月,而是能让全家人填饱肚子的苞米,一圈圈驱动着石磨转动的是一个额头上沁着汗珠的中年妇女,石磨旁边的柴火堆上躺着一个熟睡的男童。数不清走了多少圈,直到太阳西斜天色昏暗,妇女才叫醒男童,背着全家的口粮走回家中。望着辛劳的母亲,男童满是心疼。
那 个 男 童 就 是 刘 斯峨,推石磨的是他的母亲。这是刘斯峨一直铭记的画面,也是他一直执着于收藏的情结所在。如今用石磨的人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的粉碎机器,但是你能忽略石磨的存在价值吗?它身上凝聚的可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汗水,有了一代代人的智慧积累,才能有今天的智能科技。
“归根结底,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年轻人不能忘本!”刘斯峨对记者说,这也是对所有青年的嘱托。
刘斯峨用 100 多万件藏品,建成了现在的圣基文化博物馆,与其说是“博物馆”,更不如说是一个露天的历史展台。这里是中国收藏北方民俗器物品类最全、数量最多的民营博物馆,并拥有长度近 7米的世界上最长实用杆秤、历史最久的汉代石磨、规模最大的石磨园……这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些物件是时间存在的见证,是历史发生的实录。其中有几本来自日本的文字史料,被刘斯峨奉为镇馆之宝。
“这是我从日本人手里收来的。”刘斯峨用简短的话语介绍了书的来源。但收集过程却并不像他说的那样轻松,整个过程历时多年。几年前一次与好友闲聊,朋友偶然提到他在日本看到过一本 1937 年日本出版的期刊,上面记录了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发动战争的详细情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斯峨想要询问详情,好友却说记不清了,只说了一条街道的名字。又过去了大半年,刘斯峨始终放不下这件事,最终他决定去一趟日本,到那条街找找,结果无功而返。原来朋友把街道的名字记错了。后又经过多方打听,他才终于找到宝贝的下落。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刊物的持有者是一个专门倒卖古董的商人,见到刘斯峨这样急切地购买,他竟然坐地起价。当时正赶上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刘斯峨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固执”的刘斯峨去银行贷款,还是将宝贝买回。后来他又陆续收藏了另外幾本同样有关侵华战争的出版物,上面详细记录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地点和他们的“成果”。
现在,刘斯峨手中的这些资料已经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详细记录日本侵华罪证、并且由日本人自己编撰的出版物。说起这些,刘斯峨万分感慨,他说不仅因为自己收集到了想要的东西,更因为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刘斯峨的父亲是抗战时期的中共地下党,专门负责为八路军传送战争情报。新中国成立后,经常听父亲讲他当地下党时送情报的故事,听到惊心动魄处,刘斯峨会被吓出一身冷汗,同时对战争的痛恨也埋在了他小小的心中。父亲对他的最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做一个有用的人。他理解为,将这一切传承下去,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建成博物馆后,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全部免费接待。但是由于场地限制,很多藏品无法很好地展示出来,他盼望着拥有一个更大的空间,更好地呈放他的藏品,让更多人尤其是更多的孩子看到这一切。
车轮碾过的沟壑,凹下的是岁月,鼓起的是精神,这种精神文化要不断传承下去,刘斯峨越来越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在四处漏风的展馆里,鬓角微白的刘斯峨正眉头紧锁思考着未来,他要把这些宝贝妥善安置,将来建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民
俗文化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能在这里回望曾经的岁月,铭记历史的重托,展望未来的愿景。
刘斯峨最先提到的就是那5万块磨盘。
岁月神车转到 1964 年,停在了同样在滚动的石磨旁,磨盘上碾压的不是岁月,而是能让全家人填饱肚子的苞米,一圈圈驱动着石磨转动的是一个额头上沁着汗珠的中年妇女,石磨旁边的柴火堆上躺着一个熟睡的男童。数不清走了多少圈,直到太阳西斜天色昏暗,妇女才叫醒男童,背着全家的口粮走回家中。望着辛劳的母亲,男童满是心疼。
那 个 男 童 就 是 刘 斯峨,推石磨的是他的母亲。这是刘斯峨一直铭记的画面,也是他一直执着于收藏的情结所在。如今用石磨的人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的粉碎机器,但是你能忽略石磨的存在价值吗?它身上凝聚的可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汗水,有了一代代人的智慧积累,才能有今天的智能科技。
“归根结底,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年轻人不能忘本!”刘斯峨对记者说,这也是对所有青年的嘱托。
刘斯峨用 100 多万件藏品,建成了现在的圣基文化博物馆,与其说是“博物馆”,更不如说是一个露天的历史展台。这里是中国收藏北方民俗器物品类最全、数量最多的民营博物馆,并拥有长度近 7米的世界上最长实用杆秤、历史最久的汉代石磨、规模最大的石磨园……这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些物件是时间存在的见证,是历史发生的实录。其中有几本来自日本的文字史料,被刘斯峨奉为镇馆之宝。
“这是我从日本人手里收来的。”刘斯峨用简短的话语介绍了书的来源。但收集过程却并不像他说的那样轻松,整个过程历时多年。几年前一次与好友闲聊,朋友偶然提到他在日本看到过一本 1937 年日本出版的期刊,上面记录了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发动战争的详细情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斯峨想要询问详情,好友却说记不清了,只说了一条街道的名字。又过去了大半年,刘斯峨始终放不下这件事,最终他决定去一趟日本,到那条街找找,结果无功而返。原来朋友把街道的名字记错了。后又经过多方打听,他才终于找到宝贝的下落。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刊物的持有者是一个专门倒卖古董的商人,见到刘斯峨这样急切地购买,他竟然坐地起价。当时正赶上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刘斯峨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固执”的刘斯峨去银行贷款,还是将宝贝买回。后来他又陆续收藏了另外幾本同样有关侵华战争的出版物,上面详细记录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地点和他们的“成果”。
现在,刘斯峨手中的这些资料已经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详细记录日本侵华罪证、并且由日本人自己编撰的出版物。说起这些,刘斯峨万分感慨,他说不仅因为自己收集到了想要的东西,更因为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刘斯峨的父亲是抗战时期的中共地下党,专门负责为八路军传送战争情报。新中国成立后,经常听父亲讲他当地下党时送情报的故事,听到惊心动魄处,刘斯峨会被吓出一身冷汗,同时对战争的痛恨也埋在了他小小的心中。父亲对他的最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做一个有用的人。他理解为,将这一切传承下去,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建成博物馆后,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全部免费接待。但是由于场地限制,很多藏品无法很好地展示出来,他盼望着拥有一个更大的空间,更好地呈放他的藏品,让更多人尤其是更多的孩子看到这一切。
车轮碾过的沟壑,凹下的是岁月,鼓起的是精神,这种精神文化要不断传承下去,刘斯峨越来越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在四处漏风的展馆里,鬓角微白的刘斯峨正眉头紧锁思考着未来,他要把这些宝贝妥善安置,将来建成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民
俗文化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能在这里回望曾经的岁月,铭记历史的重托,展望未来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