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儿子郭起材今年十岁,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回想起他成长进步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我和妻子结婚十多年来,一直把学习作为立身做人的第一要务,家庭生活的第一需要,干好事业的第一追求,被周围的人羡慕地誉为“和谐家庭”。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着眼他的兴趣爱好,把“享受阅读,快乐写作”作为基本原则,让孩子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写作的快乐,并成为他提升素质的“助推器”。
家风决定学风
2001年,我从素有“军中北大”之称的南京政治学院毕业,在部队主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不抽烟不嗜酒,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由于工作的需要,加上自己热爱,家里订阅的报刊比较多。儿子从小受其影响,对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总是缠着我俩给他讲故事。他三岁起学拼音、认字,我们就告诉他,爸爸妈妈讲的故事是有限的,要想知道更多的故事,就要自己读。上小学一年级,儿子开始读大部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格林童话》等,反复读了多遍仍然爱不释手,特别是《三国演义》看了近二十遍,对里面的人物、个性、典故都能张口就来。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
我经常发表文章,有时在家里与妻子分享,儿子总是凑上前来歪着小脑袋听我们讲,看着我们高兴的样子就说:“爸爸的名字又上了报纸,真了不起!我也要学爸爸!”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写文章就像农民伯伯种地,当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时,那是最大的快乐!当然收获果实,首先自己要有种好地的本领。”看着他似懂非懂的表情,想到他那么喜欢读书,我们告诉他就从写日记开始,一句话两句话都行。我还拿出自己写的二十多本日记和厚厚的发表文章的剪贴本给他看,儿子马上说:“爸爸,我要超过你!”记得他写第一篇日记时,才三岁,写了三行字,其中一行八个字,就有五个拼音和一个符号代替。尽管稚嫩,但我们看到了他的兴趣和灵气,就鼓励他:“坚持写,坚持练,你的名字也能登在报纸上!”为了增加儿子的词汇量,他上小学后,我参照“每周一歌”的形式,从《成语词典》中挑选出适合他学的成语让他每天背一条,如果作业多或没时间背,当天可以不背,但是每周考核时必须全部背会,还根据背和记的情况进行每月讲评,为儿子提出不足,提出希望和那些闪光的优点,酌情奖励。儿子很努力,学得越来越津津有味。
良好的习惯必将终生受益
儿子在部队大院长大,部队严格的生活制度对他影响很大。按时起床按时熄灯、不吃零食、不喝饮料、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已经成为了习惯。他对当兵的叔叔都特别亲近,并从他们身上尝到了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更是对部队严明的纪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小时候我们带他过马路,总是给他说:“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要牢记。”有一次,他和小姨上街,在斑马线上,看到前面没车没人,又没摄像头,小姨就说,我们赶紧跑过去吧!儿子却拽住小姨的手说:“不行!你看那边的标语,不是写着‘祸,都是抢出来的’吗?别丢了西瓜,拣了芝麻!”这些细节,儿子都记在了日记里。可以看出,一些制度和规定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根植他心了。我们看到写日记帮助了他成长,很欣慰。
大量的读写促使儿子开阔眼界,全面发展
儿子从四岁起学习跆拳道,现在已练到他这个年龄的最高级别——红黑带,成为教练的小助手。跆拳道的宗旨是“尊重他人,文明竞技”。他在部队《明天更美好》文艺晚会上进行的跆拳道表演赢得阵阵掌声。不但懂得了尊重他人,也锻炼了身体和胆量。他还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与同学窦剑禹表演的《七星瓢虫》,在一千多个“看我变变变”创意选拔中表现优异,为此中央电视台专门进行了录制;儿子排练大型团体操《恰恰风》,作为年级领操员,不辞辛苦,反复排练,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二十七届金秋体育盛会上,受到与会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丰富的生活为儿子提供了日记的素材,每当看到一篇好的文章,他都会揣摩半天,寻找自己的不足,坚持多观察,勤练笔。
今年春节,正赶上我值班。按照传统,过年时,部队的干部替战士站岗,为的是让战士和家人团聚。儿子和他妈妈包好了饺子,准备吃完晚饭看电视春晚。饺子煮好了端上饭桌,儿子却迟迟不肯动筷,他对妈妈说:“我想爸爸了,爸爸还在寒风中站岗,会又冷又饿,咱们去给爸爸送饺子吧,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过年!”刚满十岁的儿子如此懂事,妻子的眼圈儿红了,立即把饺子装上保温盒带着儿子赶赴哨位。当我看到他们母子俩越来越近的身影,心底十分温暖。我问儿子,你和妈妈来这里,就看不到春晚节目了。儿子说:“爸爸替战士站岗,爱战士爱国家,我爱爸爸,看不看春晚节目没关系。”儿子把这个难忘又有意义的除夕之夜写在了日记里。后来,这篇题目为“爱”的文章参加了全国首届创意杯作文大赛。写日记就像是建立记忆仓库,把经历过的事情都储存在里面,有需要时,拿出来就用,十分便利。
我们觉得,学习写作,最初从写日记人手是最好的途径。因为日记写起来如天马行空般无拘无束,可以原原本本地记录生活;日记也是最随意的,看什么写什么没有任何限制,书评、感想、心得、游记、散文,各种文体都能融入其中;日记又是最有用的素材本,记录了成长路上的点点点滴滴……
小主人公简介:
郭起材,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二小的学生。《北京少年报》小主编、红领巾通讯社小记者。作品曾荣获全国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
家风决定学风
2001年,我从素有“军中北大”之称的南京政治学院毕业,在部队主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不抽烟不嗜酒,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由于工作的需要,加上自己热爱,家里订阅的报刊比较多。儿子从小受其影响,对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总是缠着我俩给他讲故事。他三岁起学拼音、认字,我们就告诉他,爸爸妈妈讲的故事是有限的,要想知道更多的故事,就要自己读。上小学一年级,儿子开始读大部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格林童话》等,反复读了多遍仍然爱不释手,特别是《三国演义》看了近二十遍,对里面的人物、个性、典故都能张口就来。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
我经常发表文章,有时在家里与妻子分享,儿子总是凑上前来歪着小脑袋听我们讲,看着我们高兴的样子就说:“爸爸的名字又上了报纸,真了不起!我也要学爸爸!”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写文章就像农民伯伯种地,当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时,那是最大的快乐!当然收获果实,首先自己要有种好地的本领。”看着他似懂非懂的表情,想到他那么喜欢读书,我们告诉他就从写日记开始,一句话两句话都行。我还拿出自己写的二十多本日记和厚厚的发表文章的剪贴本给他看,儿子马上说:“爸爸,我要超过你!”记得他写第一篇日记时,才三岁,写了三行字,其中一行八个字,就有五个拼音和一个符号代替。尽管稚嫩,但我们看到了他的兴趣和灵气,就鼓励他:“坚持写,坚持练,你的名字也能登在报纸上!”为了增加儿子的词汇量,他上小学后,我参照“每周一歌”的形式,从《成语词典》中挑选出适合他学的成语让他每天背一条,如果作业多或没时间背,当天可以不背,但是每周考核时必须全部背会,还根据背和记的情况进行每月讲评,为儿子提出不足,提出希望和那些闪光的优点,酌情奖励。儿子很努力,学得越来越津津有味。
良好的习惯必将终生受益
儿子在部队大院长大,部队严格的生活制度对他影响很大。按时起床按时熄灯、不吃零食、不喝饮料、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已经成为了习惯。他对当兵的叔叔都特别亲近,并从他们身上尝到了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更是对部队严明的纪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小时候我们带他过马路,总是给他说:“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要牢记。”有一次,他和小姨上街,在斑马线上,看到前面没车没人,又没摄像头,小姨就说,我们赶紧跑过去吧!儿子却拽住小姨的手说:“不行!你看那边的标语,不是写着‘祸,都是抢出来的’吗?别丢了西瓜,拣了芝麻!”这些细节,儿子都记在了日记里。可以看出,一些制度和规定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根植他心了。我们看到写日记帮助了他成长,很欣慰。
大量的读写促使儿子开阔眼界,全面发展
儿子从四岁起学习跆拳道,现在已练到他这个年龄的最高级别——红黑带,成为教练的小助手。跆拳道的宗旨是“尊重他人,文明竞技”。他在部队《明天更美好》文艺晚会上进行的跆拳道表演赢得阵阵掌声。不但懂得了尊重他人,也锻炼了身体和胆量。他还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与同学窦剑禹表演的《七星瓢虫》,在一千多个“看我变变变”创意选拔中表现优异,为此中央电视台专门进行了录制;儿子排练大型团体操《恰恰风》,作为年级领操员,不辞辛苦,反复排练,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二十七届金秋体育盛会上,受到与会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丰富的生活为儿子提供了日记的素材,每当看到一篇好的文章,他都会揣摩半天,寻找自己的不足,坚持多观察,勤练笔。
今年春节,正赶上我值班。按照传统,过年时,部队的干部替战士站岗,为的是让战士和家人团聚。儿子和他妈妈包好了饺子,准备吃完晚饭看电视春晚。饺子煮好了端上饭桌,儿子却迟迟不肯动筷,他对妈妈说:“我想爸爸了,爸爸还在寒风中站岗,会又冷又饿,咱们去给爸爸送饺子吧,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过年!”刚满十岁的儿子如此懂事,妻子的眼圈儿红了,立即把饺子装上保温盒带着儿子赶赴哨位。当我看到他们母子俩越来越近的身影,心底十分温暖。我问儿子,你和妈妈来这里,就看不到春晚节目了。儿子说:“爸爸替战士站岗,爱战士爱国家,我爱爸爸,看不看春晚节目没关系。”儿子把这个难忘又有意义的除夕之夜写在了日记里。后来,这篇题目为“爱”的文章参加了全国首届创意杯作文大赛。写日记就像是建立记忆仓库,把经历过的事情都储存在里面,有需要时,拿出来就用,十分便利。
我们觉得,学习写作,最初从写日记人手是最好的途径。因为日记写起来如天马行空般无拘无束,可以原原本本地记录生活;日记也是最随意的,看什么写什么没有任何限制,书评、感想、心得、游记、散文,各种文体都能融入其中;日记又是最有用的素材本,记录了成长路上的点点点滴滴……
小主人公简介:
郭起材,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二小的学生。《北京少年报》小主编、红领巾通讯社小记者。作品曾荣获全国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