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贵阳市农家书屋自2006年试点建设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书屋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直接影响着贵阳市农家书屋健康有序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行之有效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家书屋;建设;管理;贵阳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74-02
贵阳市自2006年初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市新闻出版局高度重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着力推行标准化管理,开展农家书屋“星级”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共建共享”式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建设、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曾六次来到我市视察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并对我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及标准化管理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
一、基本情况
(一)贵阳市“农家书屋”建设概况
贵阳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由市新闻出版局负责制定规划和组织实施,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资助、无偿借阅”的原则,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农家书屋创建试点工作,与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按照1:1的出资比例建立了省市共建示范点4个,自行出资建立市级示范点11个。2007年,在试点成功和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贵阳市进一步扩大示范点的建设,累计建立92个农家书屋示范点。2008年2月,在试点、示范取得较为成功的基础上,全市农家书屋建设转向整体推进、全面铺开阶段,并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当年建成农家书屋600个、县级流动农家书屋1个,并将2003-2007年设立的200余个村级图书室整合纳入到农家书屋工程进行管理。2009年2月,贵阳市农家书屋建设再次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2009年市政府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提出了“建成271个农家书屋”实现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覆盖的目标。2010年,贵阳市在实现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在贵州省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启动了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建设,即在原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建设数字农家书屋。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 172个(其中4个试点建在自然村寨)、数字农家书屋185个,争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贵州省新闻出版局资金1 900多万元、市本级财政资金420万元,全市已实现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的覆盖,初步建立起“村村有书屋、村民有书读”的农村公共阅读网络和阅读体系。
(二)贵阳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主要思路与举措
贵阳市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践中,探索实施了“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率运用,高水平创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1.充分整合资源,发挥“聚指成拳”的效用。将农村图书室建设资金整合到农家书屋建设资金当中,将农村干部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民体育活动场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在人员、场地、设备等方面实施整合共享。
2.制定并实施了市、区(市、县)、乡镇、村四级工作职责以及《贵阳市农家书屋规范化管理标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责任制度》等,并逐级签订农家书屋工程项目责任书,形成“四级联动”、“层层负责”的农家书屋工程管理体制。
3.创新农家书屋宣传方式,开展传单、标语、模范典型、网络、活动等多种方式宣传,提高农家书屋的知晓率、利用率。
4.开展“星级”农家书屋创建工作,制定并实施《贵阳市“星级”农家书屋评定办法》,并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书屋飘香”等系列读书活动。
二、主要成效和经验模式
(一)主要成效
1.农家书屋为村民带去了丰富的图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借书难、读书难、用书难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如,花溪区麦坪乡戈寨村以农家书屋为学习平台,共发展种养殖户100余户,种植果林7 000多亩,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大户有30多户;发展林下种草1 500亩,林下养殖6户,年均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15%以上,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 000元。
2.每个农家书屋,配置图书在1 800册以上,报刊数量不少于15种,音像制品数量不少于100种,书架2组、阅览桌1张、椅子6张。较好地满足了村民的阅读需要,增强了村民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
3.村民通过借阅这些优秀图书,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抵御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又从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据调查了解,在建有农家书屋地方,“扑金花”、“搓麻将”、酗酒打架、聚众闹事、宣扬封建迷信等现象有较明显地减少,而讲学习、爱读书、树新风、换新貌等现象明显增多。
4.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书屋建成后,村民免费到那里学习知识、参加活动,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党和政府“服务三农、倾斜三农”的过程。有的村民每天干完农活以后都到书屋去坐一坐,主动承担起整理图书、维护书屋的责任。空闲时党员和群众也在书屋共同学习,增强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沟通,促进了干群关系融洽。
(二)主要经验模式
1.贵阳市“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标准投资建设,资金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并鼓励社会捐助。
2.摸索出三种建设模式。一是村委驻地模式;二是村校互动模式;三是农户民宅模式。
3.摸索出三种管理模式。一是村委干部兼职管理模式;二是远程教育专职干部兼职管理模式;三是师生兼职管理模式。
4.探索建立长效机制。2007年5月贵阳市新闻出版局制定并实施了《贵阳市农家书屋规范化管理标准》,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对农家书屋进行检查和考核。2011年8月又制定实施了《贵阳市示范农家书屋评定标准》,从2012年起每年评定200个左右的市级示范农家书屋。 5.为吸引村民用好农家书屋,各级农家书屋管理部门、各农家书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的管理水平。如,开展了系列读书活动,建立“星级”农家书屋,把农家书屋建成了“留守儿童”的乐园等。
三、贵阳市“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从建设方面来看
1.“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在运行方面不能完全做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现在农家书屋各种图书都由省新闻出版局统一采购配送,大部分农家书屋图书一个样,没有特色,和乡村对图书的实际需求不能够有效结合起来,图书种类的配置对不同乡村书屋的建设结构“针对”性较弱。
2.资金短缺致使服务艰难。市级财政2012年安排农家书屋专项资金50万元,其中除去12万元用于数字农家书屋建设、10万元用于农民阅报栏建设外,平均用于农家书屋的补充更新经费仅200多元。2013年市级财政安排的农家书屋图书补充专项经费只有30万元。这对于农家书屋建成后所需要的后续支出而言是严重不足的。
3.宣传力度不够。在调查走访的某些乡镇中,相当多村民不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更不知道他们自己可以去免费借阅。
4.网络农业的资源结构和文献检索信息不清晰。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检索平台的构建不完善,直接影响相关农业信息用户对所需信息的选择和识别。
(二)从管理方面来看
1.基层领导不重视,造成管理不善。通过调查了解,村民是否在农家书屋看书,一些乡镇基层的主要领导不太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成了新闻出版部门唱独角戏的事情。
2.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考核机制和政策评估体系。从政策监督来看,部分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换言之,一些地区的农家书屋只是一个政绩样板工程,成为一种摆设,专供上级领导检查。
3.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一些农家书屋管理服务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将书屋资源盘“活”,造成部分书屋冷冷清清的现象。
四、加强贵阳市“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采购配置图书
改变过去统一为每个“农家书屋”采购配置相同图书的方式,采取每个村调查申请的办法根据各村阅读的特点和需求配置采购图书的种类。特别是在选书、配书的时候最好征求村民和地方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的意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定期开展读者调查活动,建立规范化的选书用书机制,科学合理地调整藏书结构,并根据村民读者的阅读喜好,采购配置符合他们阅读需求的书刊。既要考虑到农村发展历史、文化积淀、经济水平以及优势专长等的差异,在实践中做到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又要考虑农村留守青少年较多的实际,适当增加青少年喜爱的课外读物。
(二)建立“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经费长效机制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属公益性、非营利性质。建设进度,与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实力有关,也与上级对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政策和实施细则有关。建议市政府以农家书屋基本运行过程中平均实际支出为参考依据,制定统一的经费标准(比如,每年匹配600-800万元),并采取逐年递增10%的要求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去,提高专项经费的投入,保证农家书屋得以正常运行。各区县也可根据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每年配套50—80万的专项经费进行“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的配套服务。政府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加大市场运作力度。
(三)加大宣传力度,合理设置开放时间
首先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播放,尤其在农村的节假日、宣传周、集市、三下乡等活动场所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家书屋是面向基层农村的,要充分考虑各个地方的生产、生活习惯,特别是要结合当地农忙、农闲和平时的生产作息规律,合理确定书屋开放时间,以便于村民借阅书籍。
(四)加强农业书目数据网络化建设
扩展农业书目数据检索范围,为农业知识研究人员提供了深层次的资源发现服务功能。
(五)建立和完善农家书屋管理的相应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尽快着手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不断创新和完善“农家书屋”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农家书屋”在组织形式上有一个明晰的隶属关系,诸如运转经费来源、日常管理操作规则,稳定专业管理人员配备等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以确保农家书屋正常运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丽.“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3):132-133.
[2]彭昱丽,奚淼.安徽省农家书屋现状与读者需求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0):147-149.
[3]陈韩玲.潮州市农家书屋现状调查与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1):122-126.
[4]邹晓蕾.对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现状的几点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49-50.
[5]郑云芳.关于“农家书屋”管理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7):82.
[6]朱川连.农家书屋建设调查分析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72-75.
[7]李强.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4):94-97.
[8]张思杰.提高农家书屋服务水平的新路径[J].理论观察,2012(5):101-102.
关键词:农家书屋;建设;管理;贵阳
中图分类号:G25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74-02
贵阳市自2006年初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市新闻出版局高度重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着力推行标准化管理,开展农家书屋“星级”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共建共享”式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建设、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曾六次来到我市视察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并对我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及标准化管理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
一、基本情况
(一)贵阳市“农家书屋”建设概况
贵阳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由市新闻出版局负责制定规划和组织实施,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资助、无偿借阅”的原则,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农家书屋创建试点工作,与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按照1:1的出资比例建立了省市共建示范点4个,自行出资建立市级示范点11个。2007年,在试点成功和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贵阳市进一步扩大示范点的建设,累计建立92个农家书屋示范点。2008年2月,在试点、示范取得较为成功的基础上,全市农家书屋建设转向整体推进、全面铺开阶段,并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当年建成农家书屋600个、县级流动农家书屋1个,并将2003-2007年设立的200余个村级图书室整合纳入到农家书屋工程进行管理。2009年2月,贵阳市农家书屋建设再次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2009年市政府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提出了“建成271个农家书屋”实现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覆盖的目标。2010年,贵阳市在实现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在贵州省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启动了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建设,即在原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建设数字农家书屋。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 172个(其中4个试点建在自然村寨)、数字农家书屋185个,争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贵州省新闻出版局资金1 900多万元、市本级财政资金420万元,全市已实现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的覆盖,初步建立起“村村有书屋、村民有书读”的农村公共阅读网络和阅读体系。
(二)贵阳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主要思路与举措
贵阳市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践中,探索实施了“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率运用,高水平创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1.充分整合资源,发挥“聚指成拳”的效用。将农村图书室建设资金整合到农家书屋建设资金当中,将农村干部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民体育活动场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在人员、场地、设备等方面实施整合共享。
2.制定并实施了市、区(市、县)、乡镇、村四级工作职责以及《贵阳市农家书屋规范化管理标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责任制度》等,并逐级签订农家书屋工程项目责任书,形成“四级联动”、“层层负责”的农家书屋工程管理体制。
3.创新农家书屋宣传方式,开展传单、标语、模范典型、网络、活动等多种方式宣传,提高农家书屋的知晓率、利用率。
4.开展“星级”农家书屋创建工作,制定并实施《贵阳市“星级”农家书屋评定办法》,并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书屋飘香”等系列读书活动。
二、主要成效和经验模式
(一)主要成效
1.农家书屋为村民带去了丰富的图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借书难、读书难、用书难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如,花溪区麦坪乡戈寨村以农家书屋为学习平台,共发展种养殖户100余户,种植果林7 000多亩,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大户有30多户;发展林下种草1 500亩,林下养殖6户,年均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15%以上,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 000元。
2.每个农家书屋,配置图书在1 800册以上,报刊数量不少于15种,音像制品数量不少于100种,书架2组、阅览桌1张、椅子6张。较好地满足了村民的阅读需要,增强了村民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
3.村民通过借阅这些优秀图书,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抵御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又从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据调查了解,在建有农家书屋地方,“扑金花”、“搓麻将”、酗酒打架、聚众闹事、宣扬封建迷信等现象有较明显地减少,而讲学习、爱读书、树新风、换新貌等现象明显增多。
4.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书屋建成后,村民免费到那里学习知识、参加活动,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党和政府“服务三农、倾斜三农”的过程。有的村民每天干完农活以后都到书屋去坐一坐,主动承担起整理图书、维护书屋的责任。空闲时党员和群众也在书屋共同学习,增强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沟通,促进了干群关系融洽。
(二)主要经验模式
1.贵阳市“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标准投资建设,资金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并鼓励社会捐助。
2.摸索出三种建设模式。一是村委驻地模式;二是村校互动模式;三是农户民宅模式。
3.摸索出三种管理模式。一是村委干部兼职管理模式;二是远程教育专职干部兼职管理模式;三是师生兼职管理模式。
4.探索建立长效机制。2007年5月贵阳市新闻出版局制定并实施了《贵阳市农家书屋规范化管理标准》,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对农家书屋进行检查和考核。2011年8月又制定实施了《贵阳市示范农家书屋评定标准》,从2012年起每年评定200个左右的市级示范农家书屋。 5.为吸引村民用好农家书屋,各级农家书屋管理部门、各农家书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的管理水平。如,开展了系列读书活动,建立“星级”农家书屋,把农家书屋建成了“留守儿童”的乐园等。
三、贵阳市“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从建设方面来看
1.“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在运行方面不能完全做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现在农家书屋各种图书都由省新闻出版局统一采购配送,大部分农家书屋图书一个样,没有特色,和乡村对图书的实际需求不能够有效结合起来,图书种类的配置对不同乡村书屋的建设结构“针对”性较弱。
2.资金短缺致使服务艰难。市级财政2012年安排农家书屋专项资金50万元,其中除去12万元用于数字农家书屋建设、10万元用于农民阅报栏建设外,平均用于农家书屋的补充更新经费仅200多元。2013年市级财政安排的农家书屋图书补充专项经费只有30万元。这对于农家书屋建成后所需要的后续支出而言是严重不足的。
3.宣传力度不够。在调查走访的某些乡镇中,相当多村民不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更不知道他们自己可以去免费借阅。
4.网络农业的资源结构和文献检索信息不清晰。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检索平台的构建不完善,直接影响相关农业信息用户对所需信息的选择和识别。
(二)从管理方面来看
1.基层领导不重视,造成管理不善。通过调查了解,村民是否在农家书屋看书,一些乡镇基层的主要领导不太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成了新闻出版部门唱独角戏的事情。
2.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考核机制和政策评估体系。从政策监督来看,部分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换言之,一些地区的农家书屋只是一个政绩样板工程,成为一种摆设,专供上级领导检查。
3.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一些农家书屋管理服务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将书屋资源盘“活”,造成部分书屋冷冷清清的现象。
四、加强贵阳市“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采购配置图书
改变过去统一为每个“农家书屋”采购配置相同图书的方式,采取每个村调查申请的办法根据各村阅读的特点和需求配置采购图书的种类。特别是在选书、配书的时候最好征求村民和地方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的意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定期开展读者调查活动,建立规范化的选书用书机制,科学合理地调整藏书结构,并根据村民读者的阅读喜好,采购配置符合他们阅读需求的书刊。既要考虑到农村发展历史、文化积淀、经济水平以及优势专长等的差异,在实践中做到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又要考虑农村留守青少年较多的实际,适当增加青少年喜爱的课外读物。
(二)建立“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经费长效机制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属公益性、非营利性质。建设进度,与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实力有关,也与上级对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政策和实施细则有关。建议市政府以农家书屋基本运行过程中平均实际支出为参考依据,制定统一的经费标准(比如,每年匹配600-800万元),并采取逐年递增10%的要求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去,提高专项经费的投入,保证农家书屋得以正常运行。各区县也可根据财政收入的实际情况每年配套50—80万的专项经费进行“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的配套服务。政府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加大市场运作力度。
(三)加大宣传力度,合理设置开放时间
首先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播放,尤其在农村的节假日、宣传周、集市、三下乡等活动场所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家书屋是面向基层农村的,要充分考虑各个地方的生产、生活习惯,特别是要结合当地农忙、农闲和平时的生产作息规律,合理确定书屋开放时间,以便于村民借阅书籍。
(四)加强农业书目数据网络化建设
扩展农业书目数据检索范围,为农业知识研究人员提供了深层次的资源发现服务功能。
(五)建立和完善农家书屋管理的相应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尽快着手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不断创新和完善“农家书屋”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农家书屋”在组织形式上有一个明晰的隶属关系,诸如运转经费来源、日常管理操作规则,稳定专业管理人员配备等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以确保农家书屋正常运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丽.“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3):132-133.
[2]彭昱丽,奚淼.安徽省农家书屋现状与读者需求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0):147-149.
[3]陈韩玲.潮州市农家书屋现状调查与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11):122-126.
[4]邹晓蕾.对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现状的几点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49-50.
[5]郑云芳.关于“农家书屋”管理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7):82.
[6]朱川连.农家书屋建设调查分析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72-75.
[7]李强.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4):94-97.
[8]张思杰.提高农家书屋服务水平的新路径[J].理论观察,2012(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