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的银行家们都在冥思如何通过组织扩张或者收购兼并使自己的银行变得更加强大。但多大的规模才是合适的呢?
对于全世界绝大部分银行来说,借贷业务已经是一项管理规范的传统业务,并无新意。因此,它们一直都在试图突破监管当局设定的底线,把触角伸向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中国的商业银行通过向外国战略投资者和证券市场投资者出售股份来改变国家作为唯一出资人的状况,俄罗斯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以每年30%到40%的速度疯速增长。在日本,三家“超级航母”吞并了11家银行,正在消化它们的机构和业务。而在中欧,十几年来,外国投资者已经控制了80%以上的主要商业银行。
美国最大的十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占全美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例已经从十年前的29%上升到现在的49%。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放松了对跨州开展银行业务管制的放松,以及银行、保险与证券业务之间混业经营的开闸,这些巨头们畅享兼并盛宴,现在,他们可以暂停下来,调节一下节奏了。非金融类公司也试图介入银行领域,全美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就正在试图获得一张受限制的银行牌照。
这起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主要关注规模和控制权这两个问题。在世界各地,大银行通过自身的组织扩张和收购兼并使自己变得更加庞大。那么,这个“大鱼吃小鱼”的过程会有自然终结之时吗?未来最大的银行会不会比今天的花旗、汇丰大上两倍、三倍甚至十倍?如果不会,为什么呢?又有谁会从这个过程中受益?是那些成功存活下来的银行的股东吗?不一定。贝恩咨询的合伙人菲利浦·贝克认为,在大约一半于近期发生的银行兼并案中,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在美国,中型银行的股票在市场上是最受追捧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认为这些银行有可能被大银行以高价收购。
不管是在银行业还是在其他行业,通常用于支持收购兼并的一个观点是通过收购兼并可以实现在资源、系统、运营、研究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但是,对于银行而言,这个结论是存在疑点的。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在银行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最佳经营规模之前,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所谓规模经济可能已经消耗殆尽了。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在其发表的一项关于20世纪90年代欧洲银行业的研究中指出,储蓄银行的最佳规模低至6亿欧元(约7.6亿美元),而近期的一些研究建议将这一标准提高至250亿美元。
各大银行之间对于规模扩张是否应该有个限度还存在分歧,但是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已经开始显现。管理层将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于清晰地掌握整个银行的运营情况,费用开始成倍增长,一些隐性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也变得糟糕起来。其中,在内控这个问题上,花旗有过痛苦的体验。在2002年到2005年期间,一连串的合规性问题使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银行控股集团饱受非议。为此,美联储曾要求花旗延期执行一些大的收购,直到今年四月它认为花旗的内控重新得到改善。
收购兼并的支持者的另一种观点是范围经济,也就是说,由同一管理层管理的各项业务之间可以资源共享,互相创造业务机会。对于银行来说,最典型的范围经济就是负债业务吸收的存款可以作为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现在,银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运作存款资金,获取更高的利润。通常,在一项业务上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对于别的业务来说也是有用的。
但是,当一家零售银行收购一家以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或者是一个投资银行业务单元、信用卡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以理财为特色的个人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的时候,甚至是新设立一家国外分行,这个结论还成立吗?这些业务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交叉的,但是其他的很多业务同样如此。从30多年以前至今,工业联合体的形式风靡全世界,金融联合体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吗?很显然,正在不断扩张的银行控股公司是相信这一点的。
关于银行为什么如此热心于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张规模,还有一个虽然不是经常提起但全世界都公认的理由,那就是管理层的野心。首席执行官们从管理不断扩大的公司中获得一种满足感,或者是他们害怕如果不及时收购别人的话,就会被别人所收购。
银行管理者们会争辩说经营环境正在迅速发生变化,新科技的运用、放松管制和经济全球化正在催生新的业务机会,而他们必须抓住这些机会。眼下欧洲的情况正是如此,欧元的使用、单一欧洲市场的深化和欧盟向中东欧的扩张等一系列因素引发了欧盟25国之间银行跨国兼并的风潮。短期之内,这些兼并给人们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收购方的利润迅速增加,一些重复的成本得以削减,所以股东们也乐见其成。但是,要判断这些兼并是否真的能带来长期利好,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些有扩张渴望的CEO们的决定或许是英明的,不该受到批评。虽然过去十年中美国的超大型银行并不是股票市场上一直表现最好的公司,但是只要假以时日,它们能够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系和电脑系统,就能够真的实现规模经济。
除了改善财务表现之外,规模扩张还能带来其他好处。一是在确保整体风险有效可控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的发展做出一些战略安排,中国就是这么做的。二是使银行有能力来影响监管者的决策。银行的规模越大,其母国的监管和立法当局在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时就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它的利益,而在一旦发生危机时,大银行也更有可能因为“太大而不能倒闭”而得到特殊照顾。
当然,近来银行倒闭的案例比以前少了很多,这也是各大银行加快收购兼并的原因之一。实力很弱的银行已经不再是收购兼并的对象,至少在欧洲和美洲是如此。银行经营状况改善的原因部分是外部条件变得更加有利。除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以外,在过去20年到30年中,世界上发达的经济体变得更加稳定。金融市场发生动荡的频率在降低,而在动荡发生之后也往往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中等规模的冲击,比如去年的通用汽车公司信用等级下降,能够被市场很好地吸收。可以说,金融市场已经从一个动荡的发源地变成一个化解动荡的场所。
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这种稳定的局面如果使人们相信灾难不会降临而不去考虑风险的话,稳定又有可能转变为不稳定的源泉。但是,在没有证据表明情况会变得恶化之前,还是应该保持信心。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了银行业的稳定,反之亦然。对于银行如何才能运作良好,许多银行家和监管者已经达成共识。受到来自于资本市场对效率和可预测性的要求的压力,银行在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方面也做得很好,以避免发生灾难性的错误。
一份根据最新规则设计的现代银行业务运营模式报告厚达700页,告诉银行该如何评估风险,以及如何维持适度的资本水平以应付突如其来的糟糕情况。这份报告就是众所周知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欧盟将会在明年率先开始实施,大部分其他发达市场上的大银行会紧随其后。但是美国还在犹豫不决,一些批评者认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某些方面规定的过于宽松,而在另一些方面又过于严格,还有一些人认为对大银行和小银行的要求差别太大。
可以预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它所规定的风险计量方法将会比现有的方法更加难于让人理解。如果让一个银行家来解释风险管理、信用衍生产品或者资本配置,数学公式将会很快写满整个黑板。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复杂化所导致的不透明是不受欢迎的。战略与风险管理咨询顾问Mercer Oliver Wyman说,去年全球金融服务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14倍,而非金融类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18倍。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表明投资者对于金融业务的增长前景更加乐观,也表明他们对银行家更为信任,相信银行家们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业的风险。
调查结果支持以上两种观点。这次调查关注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金融市场上的银行竞争和合并,关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主要新兴市场,银行在这些新兴市场上的表现决定了谁将成为未来的胜者(波士顿咨询的合伙人Alain LeCouedic认为,中国在今后5年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占到全球总需求的四分之一)。相对而言,复杂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纯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和巴西债务危机的沉重代价都不是这次调查考虑的重点。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本次调查的结论可以概括为两点:好银行将会变得更大,但大银行并不一定好。
注:本文摘译自《The Economist》 2006年5月18日。
责任编辑:刘 佳
对于全世界绝大部分银行来说,借贷业务已经是一项管理规范的传统业务,并无新意。因此,它们一直都在试图突破监管当局设定的底线,把触角伸向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中国的商业银行通过向外国战略投资者和证券市场投资者出售股份来改变国家作为唯一出资人的状况,俄罗斯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以每年30%到40%的速度疯速增长。在日本,三家“超级航母”吞并了11家银行,正在消化它们的机构和业务。而在中欧,十几年来,外国投资者已经控制了80%以上的主要商业银行。
美国最大的十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占全美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例已经从十年前的29%上升到现在的49%。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放松了对跨州开展银行业务管制的放松,以及银行、保险与证券业务之间混业经营的开闸,这些巨头们畅享兼并盛宴,现在,他们可以暂停下来,调节一下节奏了。非金融类公司也试图介入银行领域,全美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就正在试图获得一张受限制的银行牌照。
这起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主要关注规模和控制权这两个问题。在世界各地,大银行通过自身的组织扩张和收购兼并使自己变得更加庞大。那么,这个“大鱼吃小鱼”的过程会有自然终结之时吗?未来最大的银行会不会比今天的花旗、汇丰大上两倍、三倍甚至十倍?如果不会,为什么呢?又有谁会从这个过程中受益?是那些成功存活下来的银行的股东吗?不一定。贝恩咨询的合伙人菲利浦·贝克认为,在大约一半于近期发生的银行兼并案中,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在美国,中型银行的股票在市场上是最受追捧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认为这些银行有可能被大银行以高价收购。
不管是在银行业还是在其他行业,通常用于支持收购兼并的一个观点是通过收购兼并可以实现在资源、系统、运营、研究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但是,对于银行而言,这个结论是存在疑点的。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在银行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最佳经营规模之前,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所谓规模经济可能已经消耗殆尽了。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在其发表的一项关于20世纪90年代欧洲银行业的研究中指出,储蓄银行的最佳规模低至6亿欧元(约7.6亿美元),而近期的一些研究建议将这一标准提高至250亿美元。
各大银行之间对于规模扩张是否应该有个限度还存在分歧,但是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已经开始显现。管理层将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于清晰地掌握整个银行的运营情况,费用开始成倍增长,一些隐性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也变得糟糕起来。其中,在内控这个问题上,花旗有过痛苦的体验。在2002年到2005年期间,一连串的合规性问题使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银行控股集团饱受非议。为此,美联储曾要求花旗延期执行一些大的收购,直到今年四月它认为花旗的内控重新得到改善。
收购兼并的支持者的另一种观点是范围经济,也就是说,由同一管理层管理的各项业务之间可以资源共享,互相创造业务机会。对于银行来说,最典型的范围经济就是负债业务吸收的存款可以作为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现在,银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运作存款资金,获取更高的利润。通常,在一项业务上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对于别的业务来说也是有用的。
但是,当一家零售银行收购一家以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或者是一个投资银行业务单元、信用卡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以理财为特色的个人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的时候,甚至是新设立一家国外分行,这个结论还成立吗?这些业务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交叉的,但是其他的很多业务同样如此。从30多年以前至今,工业联合体的形式风靡全世界,金融联合体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吗?很显然,正在不断扩张的银行控股公司是相信这一点的。
关于银行为什么如此热心于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张规模,还有一个虽然不是经常提起但全世界都公认的理由,那就是管理层的野心。首席执行官们从管理不断扩大的公司中获得一种满足感,或者是他们害怕如果不及时收购别人的话,就会被别人所收购。
银行管理者们会争辩说经营环境正在迅速发生变化,新科技的运用、放松管制和经济全球化正在催生新的业务机会,而他们必须抓住这些机会。眼下欧洲的情况正是如此,欧元的使用、单一欧洲市场的深化和欧盟向中东欧的扩张等一系列因素引发了欧盟25国之间银行跨国兼并的风潮。短期之内,这些兼并给人们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收购方的利润迅速增加,一些重复的成本得以削减,所以股东们也乐见其成。但是,要判断这些兼并是否真的能带来长期利好,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些有扩张渴望的CEO们的决定或许是英明的,不该受到批评。虽然过去十年中美国的超大型银行并不是股票市场上一直表现最好的公司,但是只要假以时日,它们能够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系和电脑系统,就能够真的实现规模经济。
除了改善财务表现之外,规模扩张还能带来其他好处。一是在确保整体风险有效可控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的发展做出一些战略安排,中国就是这么做的。二是使银行有能力来影响监管者的决策。银行的规模越大,其母国的监管和立法当局在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时就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它的利益,而在一旦发生危机时,大银行也更有可能因为“太大而不能倒闭”而得到特殊照顾。
当然,近来银行倒闭的案例比以前少了很多,这也是各大银行加快收购兼并的原因之一。实力很弱的银行已经不再是收购兼并的对象,至少在欧洲和美洲是如此。银行经营状况改善的原因部分是外部条件变得更加有利。除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以外,在过去20年到30年中,世界上发达的经济体变得更加稳定。金融市场发生动荡的频率在降低,而在动荡发生之后也往往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中等规模的冲击,比如去年的通用汽车公司信用等级下降,能够被市场很好地吸收。可以说,金融市场已经从一个动荡的发源地变成一个化解动荡的场所。
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这种稳定的局面如果使人们相信灾难不会降临而不去考虑风险的话,稳定又有可能转变为不稳定的源泉。但是,在没有证据表明情况会变得恶化之前,还是应该保持信心。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了银行业的稳定,反之亦然。对于银行如何才能运作良好,许多银行家和监管者已经达成共识。受到来自于资本市场对效率和可预测性的要求的压力,银行在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方面也做得很好,以避免发生灾难性的错误。
一份根据最新规则设计的现代银行业务运营模式报告厚达700页,告诉银行该如何评估风险,以及如何维持适度的资本水平以应付突如其来的糟糕情况。这份报告就是众所周知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欧盟将会在明年率先开始实施,大部分其他发达市场上的大银行会紧随其后。但是美国还在犹豫不决,一些批评者认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某些方面规定的过于宽松,而在另一些方面又过于严格,还有一些人认为对大银行和小银行的要求差别太大。
可以预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它所规定的风险计量方法将会比现有的方法更加难于让人理解。如果让一个银行家来解释风险管理、信用衍生产品或者资本配置,数学公式将会很快写满整个黑板。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复杂化所导致的不透明是不受欢迎的。战略与风险管理咨询顾问Mercer Oliver Wyman说,去年全球金融服务类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14倍,而非金融类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18倍。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表明投资者对于金融业务的增长前景更加乐观,也表明他们对银行家更为信任,相信银行家们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业的风险。
调查结果支持以上两种观点。这次调查关注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金融市场上的银行竞争和合并,关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主要新兴市场,银行在这些新兴市场上的表现决定了谁将成为未来的胜者(波士顿咨询的合伙人Alain LeCouedic认为,中国在今后5年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占到全球总需求的四分之一)。相对而言,复杂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纯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和巴西债务危机的沉重代价都不是这次调查考虑的重点。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本次调查的结论可以概括为两点:好银行将会变得更大,但大银行并不一定好。
注:本文摘译自《The Economist》 2006年5月18日。
责任编辑:刘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