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原名刘景桂,字志丹。1922年,抱着复兴中华的愿望,刘志丹考取了陕北23县联合县立中学——榆林中学。在这里,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党组织选派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学习。
1928年5月,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刘志丹、唐澍等发动渭华起义,组建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革命军所到之处,大力帮助农民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在渭南、华县地区,共建立了40多个区、村苏维埃政权,革命运动热火朝天。渭华起义首次将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是震动西北、波及全国的一次重要起义,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1929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在榆林红石峡召开扩大会议,刘志丹任特委军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会上他提出了搞革命要采取红色( 指由共产党人组建工农红军)、白色( 指派人争取国民党军队及民团起义,使其成为红军)、灰色( 指派人教育、改造土匪武装,使其成为红军)三种形式。“三色论”是刘志丹等共产党人根据西北地区早期武装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来,有力推动了陕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革命武装的创建和发展,是对党的建军理论的重要贡献。
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刘志丹不断地总结革命经验教训,在兵运工作屡屡受挫的情况下,他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军队必须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必须依靠乡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游击战争,必须有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他曾沉痛地总结说,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小几十次兵变、起义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在陕甘边、陕北地区坚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1931年9月,刘志丹等建立起陕甘边地区中共组织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刘志丹任总指挥。南梁游击队先后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擊队、红二十六军。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先后开辟了以寺村塬、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颁布“十大政策”,开展土地革命,繁荣苏区经济,促进根据地的发展。
1933年5月,在杜衡的错误决定下,红二十六军主力二团被迫南下,但杜衡被强大的敌人所吓倒,中途离队。汪锋接任政委,刘志丹任参谋长,与追击的敌人边走边战,在终南山一带苦战两月,终因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团覆没。刘志丹带领十余人冲出重围,又被围困在深山老峪里,靠采集野果充饥。时值盛夏多雨,加之敌人重赏通缉刘志丹,经常派兵搜山,处境十分困难。革命的严重挫折,动摇不了刘志丹坚定的意志,他亲切地和战士们谈心,鼓舞士气说:“月亮都有时圆,有时缺呀!革命在一时一地的失败,算得了什么?失败了再干呀!咱们道理正,穷苦人都站在咱们这边!”
1935年2月召开的周家崄会议,实现了党对陕甘边、陕北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实现了两支红军的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标志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抗日和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巩固并扩大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年初,按照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东征战役。4月14日,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不幸左胸中弹英勇牺牲。
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6月,中共中央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41年,志丹县兴建刘志丹陵园。1943年4月,举行移灵、公葬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分别题词,对刘志丹革命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赞誉刘志丹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朱德称他是“红军模范”。
1928年5月,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刘志丹、唐澍等发动渭华起义,组建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革命军所到之处,大力帮助农民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在渭南、华县地区,共建立了40多个区、村苏维埃政权,革命运动热火朝天。渭华起义首次将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是震动西北、波及全国的一次重要起义,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1929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在榆林红石峡召开扩大会议,刘志丹任特委军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会上他提出了搞革命要采取红色( 指由共产党人组建工农红军)、白色( 指派人争取国民党军队及民团起义,使其成为红军)、灰色( 指派人教育、改造土匪武装,使其成为红军)三种形式。“三色论”是刘志丹等共产党人根据西北地区早期武装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来,有力推动了陕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革命武装的创建和发展,是对党的建军理论的重要贡献。
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刘志丹不断地总结革命经验教训,在兵运工作屡屡受挫的情况下,他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军队必须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必须依靠乡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游击战争,必须有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他曾沉痛地总结说,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小几十次兵变、起义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在陕甘边、陕北地区坚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1931年9月,刘志丹等建立起陕甘边地区中共组织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刘志丹任总指挥。南梁游击队先后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擊队、红二十六军。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先后开辟了以寺村塬、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颁布“十大政策”,开展土地革命,繁荣苏区经济,促进根据地的发展。
1933年5月,在杜衡的错误决定下,红二十六军主力二团被迫南下,但杜衡被强大的敌人所吓倒,中途离队。汪锋接任政委,刘志丹任参谋长,与追击的敌人边走边战,在终南山一带苦战两月,终因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团覆没。刘志丹带领十余人冲出重围,又被围困在深山老峪里,靠采集野果充饥。时值盛夏多雨,加之敌人重赏通缉刘志丹,经常派兵搜山,处境十分困难。革命的严重挫折,动摇不了刘志丹坚定的意志,他亲切地和战士们谈心,鼓舞士气说:“月亮都有时圆,有时缺呀!革命在一时一地的失败,算得了什么?失败了再干呀!咱们道理正,穷苦人都站在咱们这边!”
1935年2月召开的周家崄会议,实现了党对陕甘边、陕北根据地的统一领导,实现了两支红军的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标志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抗日和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巩固并扩大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年初,按照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东征战役。4月14日,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不幸左胸中弹英勇牺牲。
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6月,中共中央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41年,志丹县兴建刘志丹陵园。1943年4月,举行移灵、公葬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分别题词,对刘志丹革命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赞誉刘志丹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朱德称他是“红军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