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方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活主动学习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为母亲买礼物的情境:母亲节到了,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课件演示长方体盒子,并展示长、宽、高),他想用包装纸把礼物包起来,需要多大的包装纸,怎样计算呢?你能帮帮他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十分感兴趣,学习的主体性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二、精心设问,调动思维参与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十分重要。课堂提问要避免随意性,富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呢?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就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引入游戏,玩中快乐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一课时,我一开始便为学生设计摸彩球游戏,即在袋中放入各色小球让学生逐一去摸,并统计结果。接着追问学生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学生便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也就水到渠成了。于此,教师没有去“填鸭子”,学生主动建构了知识,玩得巧妙,玩中获得了数学知识与能力。
四、动手实践,体验数学经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我在教学统计时,就布置学生调查统计家庭成员所喜欢的电视专栏及收看时间的情况,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的情况,若你是电视台台长,你会怎样安排电视节目。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提出了非常多的设想。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非常有用,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
五、引入评语,创新作业批改
许多老师习惯于用单纯的 “√”“×”来评价学生作业,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粗心的孩子,我写道:“搬开你‘粗心’的绊脚石,和‘细心’交朋友吧!”对学习进步的孩子,我在作业本上画一个笑脸,写上:“好样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评语让数学打上了感情的色彩,激励着学生爱上数学。
总之,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喚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从而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主动学习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为母亲买礼物的情境:母亲节到了,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课件演示长方体盒子,并展示长、宽、高),他想用包装纸把礼物包起来,需要多大的包装纸,怎样计算呢?你能帮帮他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十分感兴趣,学习的主体性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二、精心设问,调动思维参与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十分重要。课堂提问要避免随意性,富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呢?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就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引入游戏,玩中快乐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一课时,我一开始便为学生设计摸彩球游戏,即在袋中放入各色小球让学生逐一去摸,并统计结果。接着追问学生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学生便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也就水到渠成了。于此,教师没有去“填鸭子”,学生主动建构了知识,玩得巧妙,玩中获得了数学知识与能力。
四、动手实践,体验数学经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我在教学统计时,就布置学生调查统计家庭成员所喜欢的电视专栏及收看时间的情况,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的情况,若你是电视台台长,你会怎样安排电视节目。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提出了非常多的设想。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非常有用,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
五、引入评语,创新作业批改
许多老师习惯于用单纯的 “√”“×”来评价学生作业,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粗心的孩子,我写道:“搬开你‘粗心’的绊脚石,和‘细心’交朋友吧!”对学习进步的孩子,我在作业本上画一个笑脸,写上:“好样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评语让数学打上了感情的色彩,激励着学生爱上数学。
总之,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喚起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从而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