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语文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深感尴尬:讲得多,学生思维受到禁锢,作文成为教师思维的复制品;指导少了,学生又茫然不知所措,作文缺乏生发性和延展性。难道真如鲁迅先生所说,写作是“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要习得写作的要义,自我的悟道与打磨自然必不可少,而学会多向度的“比较”,在比较中把许多不可言说的语感上升为可以言说的技能,更是学生实实在在的需求。语文教师作为每次作文的设计师、品鉴者,如果能因题制宜、因材施教,适时恰当地在作文指导时运用比较法,就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写作的要领,提升写作能力。
一、与名家名篇、原作语段比较
学生在写作时常有这种体验:总感觉自己的作文似乎“缺点什么”,至于“是什么”,又“说不出来”,这就是写作“黑箱”。这时说教和理论都会显得无力,学生亟需“模板”比照体悟,构建出“应该怎样”。聪明有心的教师就会恰当选点,巧取名家名篇、范文、原作等语段,启发学生与之比较,帮助学生找到打开“黑箱”的钥匙。在比较过程中学生丰满了自己的认知,优化了自身的写作逻辑。
黄厚江老师在上《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题词:“院里雪人怀里有张贺卡,假若你是那个写信的小孩子,你会在贺卡上对雪人说些什么?”学生想象丰富,表达各异:
生1:亲爱的雪人,愿你洁白的心灵永存世间。
生2:Dear snowman,新年快乐,祝愿你永远那么可爱,谢谢你陪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生3:亲爱的雪人,今年的雪下得和去年一样大,我还是和去年一样没有朋友,幸运的是上帝把你送到我身边,也许每天你只能听到呼啸的风声为你送来远方的消息,只能看着漫天的飞雪回忆老旧的往事。可是今年我很乐意与你作伴。
从学生的表达来看,有的生硬,有的不合身份,有的没有祝福,学生在点评时也对自己的文字不甚满意,但怎样会更好呢?教师出示原文:
雪人:你又白又胖,桔子皮嘴唇,真好看。你一定不怕冷,半夜自己害怕吗?饿了就吃雪吧。咱俩做个好朋友!
祝愿: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沈阳岐山三校二年级四班李晓屹
同学们读完,都认为原作写得好,把自己的语段与原文“比较”,发现原作似乎不经意间就体现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善良品性,同时还有自己的孤独之感。学生自己的文字就显得单薄,在与原文的比较中体悟到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这个比较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主动寻找”的过程,当然比“被动接受”效果好得多。
二、与身边同学比较
作文教学不是“封闭”的,“关起门”来写作文要不得。在写作训练中,教师选题可以多角度着眼,多样化解读;学生认知也有差异,思维方式亦有不同,这为学生比较中交流提供了空间,也能为彼此带来新的体验。
与身边同学的比较,可以是审题构思阶段思维的碰撞,也可以是写作成文阶段你我自由发挥的展示。因为每一次作文都应该是一场盛宴,尽可能地“题尽其用”。如某地高三作文题:
有人说,具有强烈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还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位独立的思考者,你就是思维的主人,而非奴隶。
该题审题立意时,我学生与同伴的观点进行比较,如果思维对接,心有戚戚焉,那就同中比新比深;也可以针锋相对,驳斥辩难,那就异中比准比稳。比如同是谈“独立思考”,可各有侧重。①“独立思考”是怎样的?②人们为什么
不愿“独立思考”了?③不“独立思考”会怎样?④“独立思考”“孤独”“孤僻”有何差异?⑤“独立思考”还需不需要“合作”?同样,在行文论证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占有的素材比较谁的论证更有力,谁的论证结构精巧,谁的论证方法精当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动态比较中的作文训练才具有层次性和生长性。
三、与自己写过的同类作文比较
只有真正傾注自己的情感,尊重自己的写作体验,才能锤炼出适合自己风格的技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拿自己写过的类似题材、相似技巧的作文与之比较,优劣得失尽现,学生总结提升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写作经验,有时甚至可以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扬长避短,创造性地写作。
比如,有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喜欢用物象,一学期的作文中篇篇可见,“爷爷的烟袋”“奶奶的槐花”“村口的老树”“家乡的老井”“姨婆的草籽枕头”“外婆的灶台”等,其中使用得当的为写人叙事增色不少,但有些过于牵强,有的换个位置可能更好。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把这些作文放在一起比较,启发学生思考:
①某物象在你文中想起到什么作用?有效果吗?(当用才用)②你的物象描写有特色吗?打动人吗?(用则必精)③行文中怎样用显得机智精巧?(当必有法)④不同物象表现不同主题的切入角度。(因题制宜)
比较的过程,就是梳理的过程,学生先前的运用只是写作的惯性,是一种不自觉的使用,一番比较之后,内心明了,就不再“昧昧而行”,认知由单一走向丰富,使用由自觉走向创造。
其实,比较是一种方法,是一个过程,而比较的结果是纳新,是总结,是提升。多向度的比较,把学和写融为一炉,促使习作者渐入写作的情境。比较法在作文指导中如同“镜子”,可以照见妍媸;它更是一座“桥梁”,可以使我们的言语生命获得生长。
一、与名家名篇、原作语段比较
学生在写作时常有这种体验:总感觉自己的作文似乎“缺点什么”,至于“是什么”,又“说不出来”,这就是写作“黑箱”。这时说教和理论都会显得无力,学生亟需“模板”比照体悟,构建出“应该怎样”。聪明有心的教师就会恰当选点,巧取名家名篇、范文、原作等语段,启发学生与之比较,帮助学生找到打开“黑箱”的钥匙。在比较过程中学生丰满了自己的认知,优化了自身的写作逻辑。
黄厚江老师在上《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题词:“院里雪人怀里有张贺卡,假若你是那个写信的小孩子,你会在贺卡上对雪人说些什么?”学生想象丰富,表达各异:
生1:亲爱的雪人,愿你洁白的心灵永存世间。
生2:Dear snowman,新年快乐,祝愿你永远那么可爱,谢谢你陪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生3:亲爱的雪人,今年的雪下得和去年一样大,我还是和去年一样没有朋友,幸运的是上帝把你送到我身边,也许每天你只能听到呼啸的风声为你送来远方的消息,只能看着漫天的飞雪回忆老旧的往事。可是今年我很乐意与你作伴。
从学生的表达来看,有的生硬,有的不合身份,有的没有祝福,学生在点评时也对自己的文字不甚满意,但怎样会更好呢?教师出示原文:
雪人:你又白又胖,桔子皮嘴唇,真好看。你一定不怕冷,半夜自己害怕吗?饿了就吃雪吧。咱俩做个好朋友!
祝愿: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沈阳岐山三校二年级四班李晓屹
同学们读完,都认为原作写得好,把自己的语段与原文“比较”,发现原作似乎不经意间就体现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善良品性,同时还有自己的孤独之感。学生自己的文字就显得单薄,在与原文的比较中体悟到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这个比较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主动寻找”的过程,当然比“被动接受”效果好得多。
二、与身边同学比较
作文教学不是“封闭”的,“关起门”来写作文要不得。在写作训练中,教师选题可以多角度着眼,多样化解读;学生认知也有差异,思维方式亦有不同,这为学生比较中交流提供了空间,也能为彼此带来新的体验。
与身边同学的比较,可以是审题构思阶段思维的碰撞,也可以是写作成文阶段你我自由发挥的展示。因为每一次作文都应该是一场盛宴,尽可能地“题尽其用”。如某地高三作文题:
有人说,具有强烈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还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位独立的思考者,你就是思维的主人,而非奴隶。
该题审题立意时,我学生与同伴的观点进行比较,如果思维对接,心有戚戚焉,那就同中比新比深;也可以针锋相对,驳斥辩难,那就异中比准比稳。比如同是谈“独立思考”,可各有侧重。①“独立思考”是怎样的?②人们为什么
不愿“独立思考”了?③不“独立思考”会怎样?④“独立思考”“孤独”“孤僻”有何差异?⑤“独立思考”还需不需要“合作”?同样,在行文论证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占有的素材比较谁的论证更有力,谁的论证结构精巧,谁的论证方法精当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动态比较中的作文训练才具有层次性和生长性。
三、与自己写过的同类作文比较
只有真正傾注自己的情感,尊重自己的写作体验,才能锤炼出适合自己风格的技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拿自己写过的类似题材、相似技巧的作文与之比较,优劣得失尽现,学生总结提升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写作经验,有时甚至可以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扬长避短,创造性地写作。
比如,有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喜欢用物象,一学期的作文中篇篇可见,“爷爷的烟袋”“奶奶的槐花”“村口的老树”“家乡的老井”“姨婆的草籽枕头”“外婆的灶台”等,其中使用得当的为写人叙事增色不少,但有些过于牵强,有的换个位置可能更好。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把这些作文放在一起比较,启发学生思考:
①某物象在你文中想起到什么作用?有效果吗?(当用才用)②你的物象描写有特色吗?打动人吗?(用则必精)③行文中怎样用显得机智精巧?(当必有法)④不同物象表现不同主题的切入角度。(因题制宜)
比较的过程,就是梳理的过程,学生先前的运用只是写作的惯性,是一种不自觉的使用,一番比较之后,内心明了,就不再“昧昧而行”,认知由单一走向丰富,使用由自觉走向创造。
其实,比较是一种方法,是一个过程,而比较的结果是纳新,是总结,是提升。多向度的比较,把学和写融为一炉,促使习作者渐入写作的情境。比较法在作文指导中如同“镜子”,可以照见妍媸;它更是一座“桥梁”,可以使我们的言语生命获得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