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力量。为此,我区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融入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融入到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当中,走出了一条教育城镇化的均衡发展之路。
优化教育布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区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历史性步伐。经过10年的发展,我区建立健全了幼小中职成的大教育体系,基本完成了区域内学校的布局调整,全区共撤并办学条件差、规模小、效益低的中小学校157所,全区学校从299所调整为142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学校结构更趋合理;共投入30亿元用于改善全区办学条件,新建改造学校330余所,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全区各校基本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山区教育工程”,打好教育城镇化攻坚战
我区城镇、平原和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山区学校布局分散,整体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育质量低。为了突破难点,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集中解决山区教育布局问题,摆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涵养区建设大局的重要位置。
从2005年开始,我区以区政府为主导,打破乡镇区域界限,创造性地启动并实施了“山区教育工程”。山区教育工程的内涵为:将山区中学一次性外迁,将山区小学一次性集聚,充分利用腾退的资源促进山区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发展。到2006年9月开学前,我区投资了3.78亿元,在城镇地区新建和改建寄宿制中学各两所,建筑面积10.39万平方米,将山区10所中学一次性迁入新建的两所高标准寄宿制学校,从而使其办学条件一次性达到北京市新颁办学标准的较高水平,使山区中学从原来办学条件最差的学校,一跃成为全区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充分利用中学腾退下来的校舍使山区小学按乡镇一次性集聚,撤并了17所小学,保留14所,从而使山区小学的办学条件提前达到北京市新颁布的办学标准;同时利用整合腾退下来的资源新建幼儿园8所、成人学校8所,使得山区的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所在。多年来,我区重新理清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逐步提出了包括学科德育、全员德育、校园文化、班级建设、团队工作、学校主导的三结合教育、德育资源利用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德育“八大领域”。在智育方面,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重点,相继出台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全程评价办法”。体育工作提出了培养体育道德、普及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形成体育习惯、培养体育审美、提高竞技水平的“六大目标任务”。为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我区从2002年开始不断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学校工作规程”、“教师考核标准”、“中小学阶段性质量标准”和“中小学课堂质量标准”,促进了教育过程集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现了教育管理从结果式管理向过程性管理的跨越。
多措并举,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显著
通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区走出了一条教育城镇化均衡发展之路,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规模办学,改善了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覆盖所有人群的幼小中职成大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建设幼儿园58所,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从30%达到95.89%;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和完成率全部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从2001年的90%提高到今年的98.5%,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水平显著提升。
在全部实施“两免一补”的同时,我区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山区寄宿制学校采取“三免两补”的政策:免除杂费、教科书费、住宿费,发放交通补贴、伙食补贴,从2006年起每年区级财政投入84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我区教育城镇化模式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效,尤其是“山区教育工程”,得到了国家和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2007年11月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来调研,对我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08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来我区调研时指出:这种将学校从山里搬迁出来的模式所具有的标本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还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了山区人口的自然外迁,形成了教育移民,对恢复山区所应承担的生态功能和房山建设生态涵养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北京市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区将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在顺应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中,不断加快教育城镇化均衡发展的步伐。■
□栏目编辑 王宇华
优化教育布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区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历史性步伐。经过10年的发展,我区建立健全了幼小中职成的大教育体系,基本完成了区域内学校的布局调整,全区共撤并办学条件差、规模小、效益低的中小学校157所,全区学校从299所调整为142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学校结构更趋合理;共投入30亿元用于改善全区办学条件,新建改造学校330余所,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全区各校基本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山区教育工程”,打好教育城镇化攻坚战
我区城镇、平原和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山区学校布局分散,整体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育质量低。为了突破难点,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集中解决山区教育布局问题,摆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涵养区建设大局的重要位置。
从2005年开始,我区以区政府为主导,打破乡镇区域界限,创造性地启动并实施了“山区教育工程”。山区教育工程的内涵为:将山区中学一次性外迁,将山区小学一次性集聚,充分利用腾退的资源促进山区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发展。到2006年9月开学前,我区投资了3.78亿元,在城镇地区新建和改建寄宿制中学各两所,建筑面积10.39万平方米,将山区10所中学一次性迁入新建的两所高标准寄宿制学校,从而使其办学条件一次性达到北京市新颁办学标准的较高水平,使山区中学从原来办学条件最差的学校,一跃成为全区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充分利用中学腾退下来的校舍使山区小学按乡镇一次性集聚,撤并了17所小学,保留14所,从而使山区小学的办学条件提前达到北京市新颁布的办学标准;同时利用整合腾退下来的资源新建幼儿园8所、成人学校8所,使得山区的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所在。多年来,我区重新理清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逐步提出了包括学科德育、全员德育、校园文化、班级建设、团队工作、学校主导的三结合教育、德育资源利用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德育“八大领域”。在智育方面,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重点,相继出台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全程评价办法”。体育工作提出了培养体育道德、普及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形成体育习惯、培养体育审美、提高竞技水平的“六大目标任务”。为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我区从2002年开始不断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学校工作规程”、“教师考核标准”、“中小学阶段性质量标准”和“中小学课堂质量标准”,促进了教育过程集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现了教育管理从结果式管理向过程性管理的跨越。
多措并举,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显著
通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区走出了一条教育城镇化均衡发展之路,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规模办学,改善了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覆盖所有人群的幼小中职成大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建设幼儿园58所,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从30%达到95.89%;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和完成率全部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从2001年的90%提高到今年的98.5%,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水平显著提升。
在全部实施“两免一补”的同时,我区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山区寄宿制学校采取“三免两补”的政策:免除杂费、教科书费、住宿费,发放交通补贴、伙食补贴,从2006年起每年区级财政投入84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我区教育城镇化模式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效,尤其是“山区教育工程”,得到了国家和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2007年11月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来调研,对我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08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来我区调研时指出:这种将学校从山里搬迁出来的模式所具有的标本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还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了山区人口的自然外迁,形成了教育移民,对恢复山区所应承担的生态功能和房山建设生态涵养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北京市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区将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在顺应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中,不断加快教育城镇化均衡发展的步伐。■
□栏目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