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物理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 物理教學 最优化 探究化 问题化 多元化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突出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命题思想,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探讨。
一、教材内容的最优化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重组。例如可将教材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部分的牛顿第三定律与第一章第一节“力”合并在一起讲。上“力”这一节时,讲过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之后,进一步分析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很自然地就引出牛顿第三定律。把牛顿第三定律提前到“力”这一节来讲,有以下几点好处:1.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2.避免单独讲牛顿第三定律时,要重新讲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大大地节省了授课的时间;3.未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对第二节“重力”中“用竖直线悬挂的静止的物体和用静止的水平支持面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线的拉力和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大小都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之类的问题,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等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学生就明白了;4.提前讲牛顿第三定律,对“弹力”、“摩擦力”这两节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对弹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画受力分析图时,教师好讲,学生也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二、教材内容的探究化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例如在讲授“薄膜干涉”这一节时,可以以肥皂膜为什么呈彩色、水面上的油膜为什么呈彩色作为探究问题,并以此为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一个源于生活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然后依次分析单色光的薄膜干涉现象、白光的薄膜干涉现象,由易到难、逐步深入、逼近主题;直到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渗入本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薄膜干涉中相干光源、单色光的干涉条纹与白光的干涉条纹的区别以及薄膜干涉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科学探究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必须让他们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在演示薄膜干涉实验时,让学生思考设计光源、薄膜、光屏的试验装置排放的顺序,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虚像的理解。
三、物理情景问题化
科学就是探究,探究的前提是问题。情景问题化是让学生通过情景感受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展开想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认知的能力。情景问题化有以下几点作用:1.让学生从情景模块中提出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想法、问题和初步结论展示出来;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增强了探究的意识,这时学生可以将与同学交流后的想法、问题、初步结论写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教师展示学生的想法、问题、初步结论,讨论部分学生的想法、问题、初步结论;3.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讲动量能力综合题时,首先让学生从具体的题目中提出问题,其次展示部分学生观点集体讨论,最后总结结论理清过程画简图,应用规律列等式。
四、教学设计“多元化”
研究性学习是人类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学会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科学研究精神,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要求学生不再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中的知识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学习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方式,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
关键词: 物理教學 最优化 探究化 问题化 多元化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突出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命题思想,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探讨。
一、教材内容的最优化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重组。例如可将教材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部分的牛顿第三定律与第一章第一节“力”合并在一起讲。上“力”这一节时,讲过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之后,进一步分析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很自然地就引出牛顿第三定律。把牛顿第三定律提前到“力”这一节来讲,有以下几点好处:1.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2.避免单独讲牛顿第三定律时,要重新讲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大大地节省了授课的时间;3.未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对第二节“重力”中“用竖直线悬挂的静止的物体和用静止的水平支持面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线的拉力和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大小都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之类的问题,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等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学生就明白了;4.提前讲牛顿第三定律,对“弹力”、“摩擦力”这两节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对弹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画受力分析图时,教师好讲,学生也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二、教材内容的探究化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例如在讲授“薄膜干涉”这一节时,可以以肥皂膜为什么呈彩色、水面上的油膜为什么呈彩色作为探究问题,并以此为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一个源于生活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然后依次分析单色光的薄膜干涉现象、白光的薄膜干涉现象,由易到难、逐步深入、逼近主题;直到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渗入本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薄膜干涉中相干光源、单色光的干涉条纹与白光的干涉条纹的区别以及薄膜干涉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科学探究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必须让他们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在演示薄膜干涉实验时,让学生思考设计光源、薄膜、光屏的试验装置排放的顺序,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虚像的理解。
三、物理情景问题化
科学就是探究,探究的前提是问题。情景问题化是让学生通过情景感受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展开想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认知的能力。情景问题化有以下几点作用:1.让学生从情景模块中提出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想法、问题和初步结论展示出来;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增强了探究的意识,这时学生可以将与同学交流后的想法、问题、初步结论写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教师展示学生的想法、问题、初步结论,讨论部分学生的想法、问题、初步结论;3.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讲动量能力综合题时,首先让学生从具体的题目中提出问题,其次展示部分学生观点集体讨论,最后总结结论理清过程画简图,应用规律列等式。
四、教学设计“多元化”
研究性学习是人类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学会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科学研究精神,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要求学生不再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中的知识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学习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方式,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