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但是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改革中的某些教学行为进去深入的剖析,以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引导教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但是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改革中的某些教学行为进去深入的剖析,以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引导教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去“浮华”求“真淳”,使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
1 合作:应重“实质”轻“形式”
课堂上教师呈现某个数学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的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有的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但仅仅是流于形式;有的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从说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的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另外,合作过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学”,教师只做事后评论员,而不能参与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拉西扯,学生思维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那些问题首先能独立解决,那些问题需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 主体:应倡“自主”忌“自流”
教师在课上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选,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
《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自主学习是核心,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自主数学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但如果对自主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就会使一些表面上看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却还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独立的学习”。学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只不过是以前教学“放羊式”的翻版。
自主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不断探求、发现规律、理解掌握知识、开拓思路、发展智能的过程。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具体操作时要注意:1、激发兴趣,以趣引导,为自主数学学习提供动力。2、明确目的,有的放矢。可通过简洁的提纲、醒目的课题,把知识的面精编到一点,让其向这一点的深度和广度去不断探索。3、传授方法,掌握钥匙。如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可针对性出示图、式、文、自主学习时可结合图、式、文,让学生从中“会”意。
3 探究:应慎“选择”勿“盲从”
课堂上教师对于一些陈述性的知识仍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如像“三角形”名称之类的知识让学生去猜测、发现……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它相对于接受学习。它是从某一有价值的问题出发,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仅靠听讲、阅读、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泛华和庸俗化。
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学生要有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索的冲动之中。2、探索要有问题空间,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努力。内容上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形式上,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的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问题。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要把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
我们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只要能在实践中反思,并且反思着实践,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但是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改革中的某些教学行为进去深入的剖析,以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引导教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去“浮华”求“真淳”,使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
1 合作:应重“实质”轻“形式”
课堂上教师呈现某个数学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的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有的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但仅仅是流于形式;有的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根本无从说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的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另外,合作过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学”,教师只做事后评论员,而不能参与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拉西扯,学生思维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那些问题首先能独立解决,那些问题需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 主体:应倡“自主”忌“自流”
教师在课上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选,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
《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自主学习是核心,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自主数学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但如果对自主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就会使一些表面上看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却还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独立的学习”。学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只不过是以前教学“放羊式”的翻版。
自主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不断探求、发现规律、理解掌握知识、开拓思路、发展智能的过程。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具体操作时要注意:1、激发兴趣,以趣引导,为自主数学学习提供动力。2、明确目的,有的放矢。可通过简洁的提纲、醒目的课题,把知识的面精编到一点,让其向这一点的深度和广度去不断探索。3、传授方法,掌握钥匙。如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可针对性出示图、式、文、自主学习时可结合图、式、文,让学生从中“会”意。
3 探究:应慎“选择”勿“盲从”
课堂上教师对于一些陈述性的知识仍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如像“三角形”名称之类的知识让学生去猜测、发现……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它相对于接受学习。它是从某一有价值的问题出发,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仅靠听讲、阅读、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泛华和庸俗化。
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学生要有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索的冲动之中。2、探索要有问题空间,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努力。内容上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形式上,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的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问题。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要把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
我们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只要能在实践中反思,并且反思着实践,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