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官场小说和商战小说盛行的当下文坛,李运启的这部《迷途》也许并不起眼,但它却别具一格,意味深长。这部小说的题材涉及到了官场,但它并没有精心细致地去描写官场的游戏规则和厚黑文化,同样它也涉及到了商场,但它也不是特意要去刻画商场的波澜起伏,风云诡谲,它的主旨在于通过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决定担当起自己的选择责任时所面临的尴尬与无奈,所遭受的痛苦与惩罚。
小说主人公陈文秀是个大学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应该说算得上一个知识分子。当然,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说,知识分子未必能比民众多点什么,也肯定不比民众少点什么。他同样要衣食住行,同样也喜怒哀乐,但是知识分子既然是读书人,古往今来民众对他就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这就是明达事理,知道操守。陈文秀大学毕业后,人生的路途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关口。第一个关口是在安河五中,作为一个中学教师,这不是陈文秀的自我选择,但当他被命运抛入这个关口时,他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基本品格,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大胆地在课堂上批判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荒淫狭隘。第二个关口是在市工商局,陈文秀作为经济类的大学生,知道工商管理的要义,调入工商局后认真查处了一个贩卖假酒的窝点。第三个关口是自己下海办实业,开了一个牛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私营企业主,在开始营业时,陈文秀下定决心不卖注水牛肉,不做有损民众健康的亏心事。毫无疑问,陈文秀在这人生三个关口所迈出的第一步,算不得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都遵循了社会正义的法则,听取了自我良知的呼声,是读书人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
不过,问题也就由此接踵而至了。当一个读书人在生存过程中践履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行为原则时,社会却让他一次又一次地撞得头破血流。陈文秀在课堂上坦承自己的学术观点,立刻就被思想僵化的学校领导定性为“具有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人,而被剥夺课堂教学的权利,他想好好当一个中学教师的念头就此打消。陈文秀履行工商管理的职责查处贩假窝点,不可避免地就要损伤同僚和上司的利益,于是他当然地被同僚忌避,被上司冷落,在单位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陈文秀下海做牛场,这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具大丈夫气的选择,但只要他坚持不卖注水的牛肉,在商战这种尔虞我诈的丛林规则中,他就注定逃不脱被人吃掉的恶运。生存中的每一次挫折,都生动而有力地告诉他:你要想生存,就必须堕落。十数年寒窗苦读,从书本上学到的道理轻而易举地就被生活中所承受的社会教育所击败。如果说被人从课堂驱逐、被上司打入异己另类,这对陈文秀来说还是可以抗拒的打击,那么,当他因为不卖注水牛肉而一天天濒临破产边缘,连自己患病的亲生母亲也没有能力救治的时候,陈文秀不得不向社会罪恶的法则低下了自己的头颅。于是,他开始堕落,在社会善与社会恶的天平上,他痛苦但十分清醒地做出了选择,将自己的良心扔在了社会恶的一边。
为了生存,人必须堕落。但是,人一旦堕落就能生存得更好吗?就能获得幸福的感觉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陈文秀的注水牛肉卖得火了,有了这罪恶的第一桶金,他的生意又向着其他的赚钱门路发展了。在这个权钱勾结的时代里,钱和权成了人们冒死追逐的目标。陈文秀成了有钱的老板,于是也就有了权势去攫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些自己想要或者不想要的女人都轻而易举地成了自己的俘虏。过去没有钱时的猥琐自卑一扫而空,一个男人的成就感、荣誉感伴随着欲望与日俱增。但佛家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从这种喧哗躁动的背后,给我们揭示了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悲凉。小说通过各种细节的设计告诉我们,陈文秀的物质生活十分风光的时候,恰恰是他的精神生活十分无奈的时候。他一次又一次地想在各种女人的身体上寻找刺激,但结果还只有在曾经相濡以沫过的旧同事丁洁那里才能找到一点幸福的感觉,他一次又一次地出入于杯觥交错之间,但结果还只有在偶尔对别人的无私的救助中才能找到一点温情的慰藉。在社会的天平上,将自己的良心扔在社会恶的一边,这就是同魔鬼做上了交易。魔鬼能够给你五光十色的物欲的满足,但是它却遮蔽住了你用来观赏这五光十色的心灵的眼睛,魔鬼能够给你纸醉金迷的肉感的满足,但是它却麻木了你用来体认这种肉感的末梢神经,这就是谁也摆脱不了的历史的吊诡。到了最后,陈文秀在性的糜乱之中染上了艾滋病,不仅事业就此中断,而且赔上了自己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在上帝与魔鬼的较量中,魔鬼又一次发出了胜利的冷笑。
近年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多写知识者的堕落,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将堕落的原因归之于社会,社会成了个人堕落的替罪羊。顾名思义,《迷途》显然也是以知识者的堕落为主题,但在堕落之因的思考上,《迷途》力图对过去的窠臼有所突破。作者借用陈文秀的口说过:“在这二十年里,我再也没有体会过那种纯真质朴的情感了,没有邪念,没有企图,就像我门前流出去的溪水一样,不曾受过任何污染。可这些年,我却在不断地沉沦下去,变成了一个连自己都十分厌恶的人了。究竟是这个社会堕落了,还是我自己堕落了?当然只能怪我自己,社会永远是向前的,因堕落而沉沦的永远只是每一个个体。”“诱惑无处不在,因为这种诱惑并非来自外面的世界,而是来之于一个人的身体深处,随时跟随着你,叫你摆脱不开。”确实,风动幡动,只因心动,善恶殊途,净染有别,其实只在人心一念,与泱泱社会有何干系?社会发展,如江河滔滔,自有其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明心见性,自觉觉他,人却可以转悟成智,出迷成觉。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小说命名为《迷途》的春秋大义。将堕落的原因归之于社会,堕落者固然轻松,但也没有了内在的忏悔,堕落者的人格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任由命运的风吹去吹来。只有将堕落的原因到自己的心灵中寻找,才有了忏悔,有了迷途的知返。所以,小说最后让陈文秀斩断了所有尘缘,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来到阳光抚照的田野与山川,与自然大化同息,在生命的最后的尽头启动了自我反思与救赎的开始。
如果苛刻地谈论这部小说的艺术描写,我们也许可以指出其种种不足。譬如对小说情节高潮的推动不够有力,对小说细节的剪裁不够精致等等,但无可置疑的是,小说对于陈文秀这个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感人至深的。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他平凡而亲切,放荡而不失善良,堕落而不愿麻木,就在于他在堕落的过程中始终在内心的一角保留着一丝尖锐的追问。正是这一丝尖锐不息的追问,促使他最终自我反思,迷途知返。而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来讲述这个陷入迷途的人间故事,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也强化与浓重了小说这种反思与忏悔的氛围。值得指出的是,对于陈文秀个人的实体生存来说,迷途知返可能已经太晚,无情的病魔即将代天行罚,吞噬他曾经沉迷声色的肉体。但从人类的永恒价值来看,他的迷途知返并非没有意义。这不仅仅表现在现身说法,可以警世,让读者从艺术人物的悲剧中反观自身,得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一个向死的存在,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对自己的这一次能够选择,也能够为自己的选择担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就是听着死神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刻,陈文秀不是虚无地对待生命,自暴自弃地对待生命,哪怕生命只剩下最后的瞬间,也要积极地向生命反思,积极地从生命的堕落趋势中逆转向上,这种行为体现的恰恰是人类生命的最伟大的尊严。读到了这层意义,也就真正读懂了作者用一个艾滋病人的自述来表现迷途知返主题的深层用心。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小说主人公陈文秀是个大学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应该说算得上一个知识分子。当然,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说,知识分子未必能比民众多点什么,也肯定不比民众少点什么。他同样要衣食住行,同样也喜怒哀乐,但是知识分子既然是读书人,古往今来民众对他就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这就是明达事理,知道操守。陈文秀大学毕业后,人生的路途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关口。第一个关口是在安河五中,作为一个中学教师,这不是陈文秀的自我选择,但当他被命运抛入这个关口时,他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基本品格,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大胆地在课堂上批判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荒淫狭隘。第二个关口是在市工商局,陈文秀作为经济类的大学生,知道工商管理的要义,调入工商局后认真查处了一个贩卖假酒的窝点。第三个关口是自己下海办实业,开了一个牛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私营企业主,在开始营业时,陈文秀下定决心不卖注水牛肉,不做有损民众健康的亏心事。毫无疑问,陈文秀在这人生三个关口所迈出的第一步,算不得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都遵循了社会正义的法则,听取了自我良知的呼声,是读书人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
不过,问题也就由此接踵而至了。当一个读书人在生存过程中践履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行为原则时,社会却让他一次又一次地撞得头破血流。陈文秀在课堂上坦承自己的学术观点,立刻就被思想僵化的学校领导定性为“具有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人,而被剥夺课堂教学的权利,他想好好当一个中学教师的念头就此打消。陈文秀履行工商管理的职责查处贩假窝点,不可避免地就要损伤同僚和上司的利益,于是他当然地被同僚忌避,被上司冷落,在单位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陈文秀下海做牛场,这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具大丈夫气的选择,但只要他坚持不卖注水的牛肉,在商战这种尔虞我诈的丛林规则中,他就注定逃不脱被人吃掉的恶运。生存中的每一次挫折,都生动而有力地告诉他:你要想生存,就必须堕落。十数年寒窗苦读,从书本上学到的道理轻而易举地就被生活中所承受的社会教育所击败。如果说被人从课堂驱逐、被上司打入异己另类,这对陈文秀来说还是可以抗拒的打击,那么,当他因为不卖注水牛肉而一天天濒临破产边缘,连自己患病的亲生母亲也没有能力救治的时候,陈文秀不得不向社会罪恶的法则低下了自己的头颅。于是,他开始堕落,在社会善与社会恶的天平上,他痛苦但十分清醒地做出了选择,将自己的良心扔在了社会恶的一边。
为了生存,人必须堕落。但是,人一旦堕落就能生存得更好吗?就能获得幸福的感觉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陈文秀的注水牛肉卖得火了,有了这罪恶的第一桶金,他的生意又向着其他的赚钱门路发展了。在这个权钱勾结的时代里,钱和权成了人们冒死追逐的目标。陈文秀成了有钱的老板,于是也就有了权势去攫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些自己想要或者不想要的女人都轻而易举地成了自己的俘虏。过去没有钱时的猥琐自卑一扫而空,一个男人的成就感、荣誉感伴随着欲望与日俱增。但佛家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从这种喧哗躁动的背后,给我们揭示了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悲凉。小说通过各种细节的设计告诉我们,陈文秀的物质生活十分风光的时候,恰恰是他的精神生活十分无奈的时候。他一次又一次地想在各种女人的身体上寻找刺激,但结果还只有在曾经相濡以沫过的旧同事丁洁那里才能找到一点幸福的感觉,他一次又一次地出入于杯觥交错之间,但结果还只有在偶尔对别人的无私的救助中才能找到一点温情的慰藉。在社会的天平上,将自己的良心扔在社会恶的一边,这就是同魔鬼做上了交易。魔鬼能够给你五光十色的物欲的满足,但是它却遮蔽住了你用来观赏这五光十色的心灵的眼睛,魔鬼能够给你纸醉金迷的肉感的满足,但是它却麻木了你用来体认这种肉感的末梢神经,这就是谁也摆脱不了的历史的吊诡。到了最后,陈文秀在性的糜乱之中染上了艾滋病,不仅事业就此中断,而且赔上了自己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在上帝与魔鬼的较量中,魔鬼又一次发出了胜利的冷笑。
近年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多写知识者的堕落,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将堕落的原因归之于社会,社会成了个人堕落的替罪羊。顾名思义,《迷途》显然也是以知识者的堕落为主题,但在堕落之因的思考上,《迷途》力图对过去的窠臼有所突破。作者借用陈文秀的口说过:“在这二十年里,我再也没有体会过那种纯真质朴的情感了,没有邪念,没有企图,就像我门前流出去的溪水一样,不曾受过任何污染。可这些年,我却在不断地沉沦下去,变成了一个连自己都十分厌恶的人了。究竟是这个社会堕落了,还是我自己堕落了?当然只能怪我自己,社会永远是向前的,因堕落而沉沦的永远只是每一个个体。”“诱惑无处不在,因为这种诱惑并非来自外面的世界,而是来之于一个人的身体深处,随时跟随着你,叫你摆脱不开。”确实,风动幡动,只因心动,善恶殊途,净染有别,其实只在人心一念,与泱泱社会有何干系?社会发展,如江河滔滔,自有其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明心见性,自觉觉他,人却可以转悟成智,出迷成觉。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小说命名为《迷途》的春秋大义。将堕落的原因归之于社会,堕落者固然轻松,但也没有了内在的忏悔,堕落者的人格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任由命运的风吹去吹来。只有将堕落的原因到自己的心灵中寻找,才有了忏悔,有了迷途的知返。所以,小说最后让陈文秀斩断了所有尘缘,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来到阳光抚照的田野与山川,与自然大化同息,在生命的最后的尽头启动了自我反思与救赎的开始。
如果苛刻地谈论这部小说的艺术描写,我们也许可以指出其种种不足。譬如对小说情节高潮的推动不够有力,对小说细节的剪裁不够精致等等,但无可置疑的是,小说对于陈文秀这个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感人至深的。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他平凡而亲切,放荡而不失善良,堕落而不愿麻木,就在于他在堕落的过程中始终在内心的一角保留着一丝尖锐的追问。正是这一丝尖锐不息的追问,促使他最终自我反思,迷途知返。而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来讲述这个陷入迷途的人间故事,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也强化与浓重了小说这种反思与忏悔的氛围。值得指出的是,对于陈文秀个人的实体生存来说,迷途知返可能已经太晚,无情的病魔即将代天行罚,吞噬他曾经沉迷声色的肉体。但从人类的永恒价值来看,他的迷途知返并非没有意义。这不仅仅表现在现身说法,可以警世,让读者从艺术人物的悲剧中反观自身,得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一个向死的存在,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对自己的这一次能够选择,也能够为自己的选择担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就是听着死神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刻,陈文秀不是虚无地对待生命,自暴自弃地对待生命,哪怕生命只剩下最后的瞬间,也要积极地向生命反思,积极地从生命的堕落趋势中逆转向上,这种行为体现的恰恰是人类生命的最伟大的尊严。读到了这层意义,也就真正读懂了作者用一个艾滋病人的自述来表现迷途知返主题的深层用心。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