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高职衔接教育不仅是职业学校的办学问题,还关系到能否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中、高职衔接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系统化设立培养目标,二是系统化设置课程体系,三是系统化设计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育;现状;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26-02
近两年来,江苏省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宁、苏、锡、常、通)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苏、锡、常、通)范围内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通过开展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的试点,以期实现中、高职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效衔接,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及家长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与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于2012年申报并被确定为中、高职“3 2”分段培养项目试点,2013年又申报并被确定为中、高职“3 3”分段培养项目试点。笔者结合项目申报与试点工作的初步实践,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现状、深化中高职衔接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旨在总结本项目试点的阶段性成果,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现状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行针对中职的“对口招生”政策,即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可对口招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职毕业生。这一政策使中职学校开始在重视“就业”的同时,也不忽视与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对口升学”培养模式。
目前,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中、高职衔接更多的只是政策和制度上的规定,而缺少管理上强有力的具体措施;只有专业设置上的对应,而缺少学习内容的统筹安排和技能培养的整体设计。由于中、高职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等方面的环节没有衔接好,于是中、高职都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瓶颈。中职没有真正把自身视为高职发展的基础,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基础薄弱。而高职的专业课程设计也很少考虑中职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及中高职训练技能递进的要求。因此,中职培养的毕业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能学习的基本要求。加之目前高职许多课程尚以考试“量人”,从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在“学业”上还不及从普通高中升入的学生。面对这种困境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规划和政策调整,必须进一步深化中、高职衔接教育。
二、深化中、高职衔接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系统化”设立培养目标
整体考虑中、高职的人才培养,准确定位“系统化”设立的分段对接型培养目标。在中职阶段注重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高职阶段根据社会需求,侧重行业高新技术技能以及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学习准备和职业技能训练,使毕业生能够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的技能学习要求。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和提升,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上,应更全面扎实;在职业能力上,生产与管理能力层次提高,职业岗位面向拓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显著提升。
2. “系统化”设置课程体系
统筹安排中、高职的学习内容,科学构建“系统化”设置的分级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新整合中、高职课程,形成具有专业技能与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连续递进的学习体系。围绕产业(行业)主要岗位(群)的工作领域设置专业课程,按照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引入行业职业标准、企业技术标准等,以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开发采用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做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衔接与融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相一致,使用教材要适于工学结合的要求。
3. “系统化”设计培养模式
重点突出中、高职的职业技能,大力创新“系统化”设计的分段递进式培养模式。全程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使课程教学做到“系统化”,而且使技能训练也做到“系统化”。以行业职业岗位(群)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开展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分段递进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企业环境的熏陶,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使毕业生零距离就业或自主创业。同时,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实行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机制,让企业人员真正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从而使学生职业能力真正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三、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具体措施
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专业调研工作,在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设计、分段培养”的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初中级专门人才;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经营等第一线工作、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型高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与中职的区别在于:中职培养技术工人,并逐步成为技术管理人员;高职培养技术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并逐步成为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或自己创业。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既紧密衔接,又相对独立,保证学生在完成中职的学习后,能够达到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的要求,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直接上岗就业。
2. 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中、高职阶段相应的培养目标,统筹规划、系统设置课程体系,确定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内容。基本素质课程开设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以保证学生必要的素质教育;专业课程开设主要是根据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顺序,并充分利用中、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条件(师资、实训设施等)优势,以培养专业特色(特长)人才。由职业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合作,共同研讨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编写专业核心课程和专项技能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 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推行“理实一体”“做中学”“用中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践上,中职阶段每学期安排一至两周的岗位实践,高职阶段每学期安排三至四周的岗位实践;鼓励支持学生暑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中、高职阶段最后各安排不少于半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高职院校还要校企共建综合性生产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安排好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中职阶段至少取得一个中级技能证书,高职阶段至少取得一个高级技能证书。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双赢利”培养的体制和机制,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校本教材编写、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指导、教学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工作。
4. 合作开展教学管理活动
为保证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试点的顺利实施,试点院校要联合成立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办公室,明确工作分工,制定工作职责。通过建立紧密的教学管理沟通与信息反馈机制,如相互参与教研活动,共同开展教学工作研讨会,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设立双班主任进行学生教育与管理等,使高职教育的要求能及早地影响到中职教育,中职教育出现的新情况也能提前让高职院校了解。又如协商安排教师参加专业与职业教育方面的学习和培训,组织高职院校教师到中职校作讲座、参与技能大赛项目训练指导,合作申报教研教改课题、科研与技术推广项目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生产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文丰.中职与高职教育突破与衔接思考[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曾仙乐.建立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集团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02).
[3]周永莲,周维金.试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06).
[4]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2008(0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育;现状;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26-02
近两年来,江苏省在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宁、苏、锡、常、通)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苏、锡、常、通)范围内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通过开展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的试点,以期实现中、高职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效衔接,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及家长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与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于2012年申报并被确定为中、高职“3 2”分段培养项目试点,2013年又申报并被确定为中、高职“3 3”分段培养项目试点。笔者结合项目申报与试点工作的初步实践,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现状、深化中高职衔接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旨在总结本项目试点的阶段性成果,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现状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行针对中职的“对口招生”政策,即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可对口招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职毕业生。这一政策使中职学校开始在重视“就业”的同时,也不忽视与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对口升学”培养模式。
目前,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中、高职衔接更多的只是政策和制度上的规定,而缺少管理上强有力的具体措施;只有专业设置上的对应,而缺少学习内容的统筹安排和技能培养的整体设计。由于中、高职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等方面的环节没有衔接好,于是中、高职都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瓶颈。中职没有真正把自身视为高职发展的基础,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基础薄弱。而高职的专业课程设计也很少考虑中职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及中高职训练技能递进的要求。因此,中职培养的毕业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能学习的基本要求。加之目前高职许多课程尚以考试“量人”,从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在“学业”上还不及从普通高中升入的学生。面对这种困境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规划和政策调整,必须进一步深化中、高职衔接教育。
二、深化中、高职衔接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系统化”设立培养目标
整体考虑中、高职的人才培养,准确定位“系统化”设立的分段对接型培养目标。在中职阶段注重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高职阶段根据社会需求,侧重行业高新技术技能以及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学习准备和职业技能训练,使毕业生能够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的技能学习要求。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和提升,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上,应更全面扎实;在职业能力上,生产与管理能力层次提高,职业岗位面向拓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显著提升。
2. “系统化”设置课程体系
统筹安排中、高职的学习内容,科学构建“系统化”设置的分级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新整合中、高职课程,形成具有专业技能与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连续递进的学习体系。围绕产业(行业)主要岗位(群)的工作领域设置专业课程,按照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引入行业职业标准、企业技术标准等,以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开发采用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做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衔接与融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相一致,使用教材要适于工学结合的要求。
3. “系统化”设计培养模式
重点突出中、高职的职业技能,大力创新“系统化”设计的分段递进式培养模式。全程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使课程教学做到“系统化”,而且使技能训练也做到“系统化”。以行业职业岗位(群)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开展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分段递进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企业环境的熏陶,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使毕业生零距离就业或自主创业。同时,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实行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机制,让企业人员真正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从而使学生职业能力真正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三、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具体措施
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专业调研工作,在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设计、分段培养”的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初中级专门人才;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经营等第一线工作、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型高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与中职的区别在于:中职培养技术工人,并逐步成为技术管理人员;高职培养技术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并逐步成为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或自己创业。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既紧密衔接,又相对独立,保证学生在完成中职的学习后,能够达到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的要求,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直接上岗就业。
2. 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中、高职阶段相应的培养目标,统筹规划、系统设置课程体系,确定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内容。基本素质课程开设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以保证学生必要的素质教育;专业课程开设主要是根据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顺序,并充分利用中、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条件(师资、实训设施等)优势,以培养专业特色(特长)人才。由职业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合作,共同研讨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编写专业核心课程和专项技能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 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推行“理实一体”“做中学”“用中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践上,中职阶段每学期安排一至两周的岗位实践,高职阶段每学期安排三至四周的岗位实践;鼓励支持学生暑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中、高职阶段最后各安排不少于半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高职院校还要校企共建综合性生产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安排好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中职阶段至少取得一个中级技能证书,高职阶段至少取得一个高级技能证书。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双赢利”培养的体制和机制,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校本教材编写、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指导、教学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工作。
4. 合作开展教学管理活动
为保证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试点的顺利实施,试点院校要联合成立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办公室,明确工作分工,制定工作职责。通过建立紧密的教学管理沟通与信息反馈机制,如相互参与教研活动,共同开展教学工作研讨会,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设立双班主任进行学生教育与管理等,使高职教育的要求能及早地影响到中职教育,中职教育出现的新情况也能提前让高职院校了解。又如协商安排教师参加专业与职业教育方面的学习和培训,组织高职院校教师到中职校作讲座、参与技能大赛项目训练指导,合作申报教研教改课题、科研与技术推广项目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生产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文丰.中职与高职教育突破与衔接思考[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曾仙乐.建立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集团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02).
[3]周永莲,周维金.试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06).
[4]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