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新课改的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适应这一重大变化,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水平,促进学生发展,成为高中体育教师当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新形势高中体育教学 问题 反思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1.社会环境的问题:升学率至上与独生子女“后遗症”。
高中阶段,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及升学率的影响,体育课无形地被认为是非文化课即所谓的“副科”。一直以来,许多学生都认定体育课是“休闲课”、“补觉课”。许多学校为了给学生更多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而采取减少体育课,甚至不开体育课的措施。同时,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怕苦畏难,不愿运动。这些问题,无疑都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2.指导思想的问题:认识不足,思想陈旧。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体育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部分体育教师受缚于传统教学观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学校在整体教学安排和指导上,也明显存在“偏心”现象,这显然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教材内容的问题:科目繁多,观念落后。
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按竞技体育体系进行编排,学生对于一些项目兴趣有限,积极性不高;教材内容要求开设的科目繁多,貌似面面俱到、形式多样,实则难以实施且重点不明确;教材内容与时代脱节,对于如何科学健身塑体、如何营养保健等新知识,教材内容涉及甚少。
4.课堂教学的问题:手段单一,形式老套。
近年来,学校体育教学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大多属于“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学生缺乏自主性、探究性。在教学手段上,较少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尤为突出的是未能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基本采用“一刀切”,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
二、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同时,体育与德育、智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可替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可以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3.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自身美。
4.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
三、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途径
1.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终生体育”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将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因为人的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组织的指导下,独立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根据这一特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独立锻炼的能力,把以运动技术教学、体质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转为掌握健身知识、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独立锻炼能力、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开设能体现时代性的新颖的校本课程。根据笔者一年多的实践发现,近一两年兴起的集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的街舞就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街舞能让学生在音乐中放松自己,在舞蹈中展示自身的青春活力,它满足了学生对新鲜事物探知的需求,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客观知识变成自己的主观感知。
4.革新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1)改变体育成绩考核标准单一局面,我国各地区中学生身体发育情况不同,同一标准并不适用。(2)选择的多元化,告别“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3)重视基本技术的教与学。(4)增加对学生掌握健身方法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独立锻炼的评价,真正做到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施。
四、结语
面对体育教育的改革,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这种挑战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努力做到学高为范,身正为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必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 新形势高中体育教学 问题 反思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1.社会环境的问题:升学率至上与独生子女“后遗症”。
高中阶段,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及升学率的影响,体育课无形地被认为是非文化课即所谓的“副科”。一直以来,许多学生都认定体育课是“休闲课”、“补觉课”。许多学校为了给学生更多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而采取减少体育课,甚至不开体育课的措施。同时,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怕苦畏难,不愿运动。这些问题,无疑都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2.指导思想的问题:认识不足,思想陈旧。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体育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部分体育教师受缚于传统教学观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学校在整体教学安排和指导上,也明显存在“偏心”现象,这显然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教材内容的问题:科目繁多,观念落后。
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按竞技体育体系进行编排,学生对于一些项目兴趣有限,积极性不高;教材内容要求开设的科目繁多,貌似面面俱到、形式多样,实则难以实施且重点不明确;教材内容与时代脱节,对于如何科学健身塑体、如何营养保健等新知识,教材内容涉及甚少。
4.课堂教学的问题:手段单一,形式老套。
近年来,学校体育教学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大多属于“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学生缺乏自主性、探究性。在教学手段上,较少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尤为突出的是未能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基本采用“一刀切”,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
二、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同时,体育与德育、智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可替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可以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3.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自身美。
4.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
三、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途径
1.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终生体育”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将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因为人的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组织的指导下,独立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根据这一特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独立锻炼的能力,把以运动技术教学、体质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转为掌握健身知识、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独立锻炼能力、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开设能体现时代性的新颖的校本课程。根据笔者一年多的实践发现,近一两年兴起的集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的街舞就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街舞能让学生在音乐中放松自己,在舞蹈中展示自身的青春活力,它满足了学生对新鲜事物探知的需求,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客观知识变成自己的主观感知。
4.革新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1)改变体育成绩考核标准单一局面,我国各地区中学生身体发育情况不同,同一标准并不适用。(2)选择的多元化,告别“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3)重视基本技术的教与学。(4)增加对学生掌握健身方法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独立锻炼的评价,真正做到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施。
四、结语
面对体育教育的改革,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这种挑战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努力做到学高为范,身正为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必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