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喜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在我的老家石门,无论谁家操办红白喜事,酒席上都是八道菜,故称“吃八碗”。
  石门的酒席,四人一桌。女人赶席,只跟女人坐一起,不喝酒,饭吃得也快。往往菜一上齐,就立马走人。走时,手中都端着满满的一盆菜。八道菜并没吃几口,全折进自备的盆里往回带,这叫“端喜”。女人吃八碗,其实是端回家吃的。能吃好几顿呢。若是哪位女人赶席而不端喜,反倒让人奇怪了,不仅主人家没面子,连厨师也感到不自在。你不端喜,是看不起主人,还是瞧不起厨师呀?于是,女人端喜,便成了石门独有的一道风景。
  在石门,能掌大勺做八碗、手艺又出众的,当属春海。春海是我家的邻居,寡言,人长得黑而瘦,细高的个子,一年四季都好戴着一顶蓝帽子。
  春海当厨,总要支上两口大锅。用砖头在事主家院子里垒起两个炉灶,也只需一袋烟的工夫。起炉灶学问大着呢,弄不好,火不旺,可是要误大事的。所以,无论到谁家掌勺,春海都要亲自起炉灶。
  两口大锅同时生火,同时做菜,春海却并不显得忙乱,倒常悠闲地坐在凳子上抽烟。满院子都是诱人的香。香气窜了出来,在村中四处飘荡,逗引着每个人的胃口。我们这些讨狗嫌的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风一样在村街上刮来刮去。
  人坐着,却并没真正得闲。什么时候该用铲子翻动锅里的菜,什么时候该添加什么料,什么时候该起锅了,全凭多年来练就的机灵的嗅觉。春海做菜,从不用口尝,只用鼻子嗅。一嗅,就知道菜是咸还是淡了;一嗅,就知道菜炒得到没到火候。
  起锅更显功夫,须快。慢了,菜会煳在锅底。春海手持一把硕大的铁舀,噌噌噌,仿佛只是眨眼间,一大锅菜就被舀进缸里了。八口大缸就放在炉灶边,再冷的天,菜也不会凉。
  更让人称奇的是,春海对菜量的准确把握。几十个碗排放在案子上,春海手中的勺子如韩信点兵,片刻就上完了一道。而缸里正好剩有半拃厚的菜,这叫“留喜”。
  奶奶八十四岁那年,突然成了催婚婆,天天催早已订婚的大哥结婚。那年月,日子寡淡得很,吃饭成了所有家庭最犯愁的事情,更别说做八碗席了!
  奶奶却催得急。奶奶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没几天活头了,你们就成心不想让我吃大孙子的喜酒?
  父亲便去找春海商量。老屋里,俩人各自卷起一支烟喇叭,哑哑地抽。半天,春海清清嗓子,说:也该热闹热闹了,这都一年多没吃八碗席了,哪个肚子不空落落的?再不好好吃一顿,人连精神头都没了。父亲望着春海,一脸的沮丧:眼下拿什么做八碗席啊?春海说:我来想办法吧。
  之后,春海天天晚上都要走家串户,跟村人商量着为大哥做八碗席的事。春海还说通了自己的老婆,同意届时把家中的母鸡杀掉两只,疼得老婆一看见鸡就抹眼泪。春海问,舍不得?老婆说,沙子眯眼了。
  喜日那天,村里的妇女们早早就来了。她们手中用来端喜的盆都不空着,全装着可以食用的稀罕物。实在拿不出什么的,就端着从山上新采来的野菜。男人们的手也不空着,多是拎着装有老白干的酒瓶子。
  春海有条不紊地忙活着。傍晌,八道菜相继上桌,全是叫不出名的混搭菜。婚宴开始了。女人孩子们,只顾窃窃地吃,谁也不说什么。男人们也忙着填肚子,酒杯暂时被冷落在一旁。整个院子里,充盈着咀嚼声。这声音美妙无比,也畅快无比,它是石门人等待许久的食欲大联欢。春海衔着烟喇叭,哑哑地看。风轻轻拂过,许是眯了眼,有喜泪款款溢出他的眼眶。
  散席时,女人们喜笑颜开,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只是奶奶不知道,她们用来端喜的盆里,个个都倒扣着一个小盆。不然,哪有那么多的菜用来端喜呀!
  人都散去了,春海才跟父亲一起吃饭。父亲端着一碗酒,站起身,朝春海深深弯下腰去。长辈给晚辈鞠躬,这是石门最高的礼节了。
  春海也想起身,却没站起来。他一手从衣兜里摸出一个黑丸子,一手用力按住腹部,龇牙咧嘴地冲我说:快倒碗开水來,我该吃药了。
  就有豆大的汗粒,爬满了他的额头。
其他文献
小明坐在门口,爷爷从他跟前走出去,小明问:“爷爷你去哪里?”  爷爷说:“去镇上买东西。”  说完,爷爷走了。  小明也起身了,但他没跟着爷爷,他往巷子里去。巷子里坐着好多老人,他们问:“小明,你去哪里?”  小明说:“去找亚子。”  老人说:“亚子好像出去了。”  小明就有些失望,但还是走到了亚子家门口,然后喊:“亚子——亚子——”  没人回答他。  亚子不在,小明只好往回走,有知了在树上叫,小
期刊
父亲的大剑越发凌厉。“鬼见邪”的鬼剑越发凌乱。  简无意紧摁着兴奋的心。十年里,多少无辜百姓惨死于“鬼见邪”。为救百姓,多少江湖豪杰败死于鬼剑。为破鬼剑,父亲孤身入荒漠,锻剑,研剑,习剑,吃了多少苦。  父亲的破綻比无数次演练的还要完美。“鬼见邪”果然大喜,鬼剑刺来,大剑迎上——两剑相碰,只要眨眼工夫,大剑就会擦着鬼剑精准地扎进“鬼见邪”的咽喉。  “咔!”两剑相碰。  “噗!”剑入喉管。  “咚
期刊
村后的小学是1990年建成的,校园四周是农田,有三条路通往附近的村庄,学校正好位于丁字路口。校园内的操场没有硬化,两个篮球架上攀爬着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丝瓜秧,丝瓜秧向篮板攀爬,它的卷须缠绕着篮筐,茎叶间开着两朵黄花,一条长长的嫩丝瓜从篮圈上垂下来,丝瓜顶上的黄花尚未枯萎,篮球场上少有人来,丝瓜可以尽情生长,完全可以由苗条的少女发育成丰腴的少妇,再到色衰的老妪。  学校师生不住校,放学后校园里只有护
期刊
这一天深夜,江苏海门县城北一爿丝铺出了劫案。有不知何方而来的独行大盗在一夜之间偷去了五百多两银子的货款,报案的上衙门里禀控之时天还没亮,听问的是刑房书吏的一个学生亲戚——那书吏亏空了漕银,被臬司大人查了出来。臬司大人发落得还算轻:把亏空的银钱照数缴还,如此人还可以复职,只不过得暂时押在县衙的地牢里——由于是替手听控,问得特别仔细。  丝铺掌柜的原本是个精明人,凡事小心仔细,把案发当下诸般细节供了个
期刊
屋里,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玻璃,落在客厅里的茶几上。茶几上有一台手提电脑,电脑处于休眠状态,屏保不时地在黑色的底色里变换着图案,有时单调,有时复杂。电脑旁有一个笔记本,雪白的纸上,一个大括号旁,潦草地记着几行字,最后一行开头只写了一个字,一支碳素笔歪在空白处,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却哽咽在那里。  妻子手里拿着一块抹布,擦擦桌子,阳光下,竟有细碎的灰尘在空中乱舞,狂魔一般。  木质茶几的一个犄角旮旯处,
期刊
挑衅与喝彩  这个警察朝我看了一眼,眼里有一种挑衅的目光。这种目光,只有我才能够彻底体会。此刻,我的心结结实实地接收到了这个挑衅的信息。  他轻盈地一跳,准确地说,他不是跳而是以飞行的姿势,从剧院二楼的看台上,轻松地落在了灯光聚集的舞台上。  在此之前,我干过一件不光彩的事,被这个警察逮个正着。我的命运就这样被他控制住了。这让我活得非常压抑。有一次,我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濒临崩溃
期刊
老梁好端端的,突然决定回老家。  工友们说,最近活儿不累,工钱又高,为啥回去?  我家的狗隐在荒草里好几天不见动静了。老梁说。  不就一只狗嘛,就算死了能值几个钱!工友们说。  老梁不多解释,依然坚持回老家。这个沉默的汉子,每天干完活,总爱举着手机不声不响地玩。他的手机联了老家的监控,能看到他家的院子,看到院内院外疯长的荒草,以及荒草中守护家门的狗。  那只狗几月前就得了绝症,肿瘤都长到肚子外面了
期刊
院子里有一口井,一个瘦削的老爹用木瓢从刚提出的木桶里舀水喝,喉结上上下下快速地蠕动,咕咚咕咚的声响就飞了出来。  院外是一条大江,大江的浪头拍击着岸边的岩石。  “爷爷!”  水还没喝完,听得有人喊,老爹回过头,嘴角挂着几颗水珠。  靠院的西南角兀立着一个男孩子,浑身湿漉漉的,头发上滴着水,还赤着脚,脸色煞白。  “怎么这样?还没吃饭吧?”  “嗯!”  老爹折身进屋,再出来时,手里已捏了一块玉米
期刊
陈武和张领导相识的时候,陈武还只是派出所的一个小警察。张领导那时虽然也只是分管城市建设的领导,但毕竟是领导,说话就有一定分量的。  张领导为陈武说了话,在研究干部的会议上说的,陈武就成了派出所所长。  事出有因。  张领导去现场解决房屋拆迁问题,与动迁户谈不拢,张领导有些气愤地说了一句话:“不迁就走程序,强迁!”  动迁户中有个愣头青,张领导的话一下惹火了他,愣头青脑子一热,抄起一块板砖照着张领导
期刊
夜里她醒来,雨声已停,竹叶上的积水仍滴滴答答地落着。屋后的竹林还像儿时一样浓密,竹林里的腐叶足有三尺之厚,饱含了雨水与木窗一道散着淡淡的类似腐鱼的腥臭味,这种气味隶属老塘与童年。时光仿佛被囚禁在老屋内。  她想起她的梦,梦如竹叶般混沌稠密,她立在水塘边孤立无援。镜头切过漆黑的水面,池塘内部显出大海般的本质,池水深邃无边无际,靠近水台处水草丛生,当中困着一条硕大的食草鱼。鱼身大到脱离食物范畴,它的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