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场乡是国家级贫困县晴隆县的一个行政辖区,这里山高、坡陡、石多、土少,经济落后,人民贫穷。本文根据地方实际,立足乡情,针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调整种植业格局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思考,以期为全乡的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晴隆马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3.003
晴隆县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的一个山区农业县,国土面积1331.1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占54.9%。县境内地形起伏,山高、谷深、坡陡,岩溶特征突出,耕地破碎。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晴隆县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国家列入的重点扶贫开发县。
马场乡位于晴隆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30公里,境内地形切割强烈,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650米,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全乡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大于280天,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根据马场乡的生态环境条件,马场乡人民政府在省、州、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乡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中,立足乡情实际,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改善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民收入正在逐步增加。但由于马场乡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贫困面依然很大。为了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笔者认为,政府除了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外,还要从全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层面入手,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
1 紧扣“晴隆模式”,开发草地生态畜牧主导产业
2001年省扶贫办针对晴隆县的环境特点,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以场带户、利益共享”的运作模式,引进优良草种和种羊,带领老百姓种草养羊。从此,晴隆县作为一个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逐渐变成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地畜牧之乡。2006年,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相继到晴隆考察,把晴隆“种草养畜”扶贫开发的经验正式称为“晴隆模式”。马场乡现有草地面积2.99万亩,未利用土地5万亩,同时还有大量连片且可以种草的荒山。充分利用这些土地种草养羊,构建以县草地畜牧中心建种羊基地和育肥基地、中心带农户+养羊协会、集体转产的发展形式,可推进全乡草地畜牧特色产业的进程,并能带动实现“晴隆模式”的产业化发展。
2 发展烤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马场乡的气候条件适宜生产优质烟叶。乡政府在扶贫规划过程中已将烤烟列入了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全乡从2010年513亩的种烟面积开始,已增至2014年的1166亩,实现产值280万元。这一产业将依然成为全乡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3 烟地轮作牧草,构建畜烟协调型生产模式
烤烟是忌连作作物,长期单种烤烟,必然会削弱土壤地力。要解决这一矛盾,可行的方法是在烟地轮作牧草。由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烟农每年秋季烤烟采收完毕后,及时轮作生长较快的豆科及禾本科牧草,翌年春季烟苗移栽前将所有牧草全部刈割完毕。烟—草轮作制度的推行,不但能降低烟草病虫害的发生、提升烟叶品质与单价、提高烟区耕地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水平,而且还能解决地方牛羊养殖冬春牧草匮乏的问题,是促进全乡烟草产业和草地畜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同时解决农民增收与生态治理的新路子。
4 扶持林下养鹅,建设地方优势产业
林下养殖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有效模式之一。马场乡土地贫瘠,如果在林下养殖鸡、鸭、猪等杂食性畜禽,势必会与人口争粮,而鹅是食草性水禽,又能在旱地生活,具有生活力强、耐寒、抗病、早期生长快、产蛋性能好、鹅绒质量高等特点。与其他林下养殖相比,林下养鹅具有经济实惠、效益明显的优点。特别是果园养鹅,既可代替人工除草,鹅粪又可增加果园肥力,同时对一部分必须在土壤中完成生活史的害虫还能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政府应作为组织领导者,扶持农户开展林下养鹅,让林下养鹅成为马场的地方优势产业。
5种植核桃,培育长效经济作物
黔西南州政府已经制定颁发了《黔西南州核桃产业发展规划》,至2018年,全州核桃种植面积将达150万亩,核桃交易达到24万吨。与此同时,晴隆县政府相继启动了《晴隆县核桃精深加工项目》。由于原材料资源充足,国内核桃加工技术工艺日趋成熟,本县周边地区又无类似生产加工企业,该项目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马场乡应紧紧依托政策优势,发动农民种植核桃,让核桃成为农户长久创收的摇钱树。
6 以短养长,开发早熟蔬菜
马场乡热量资源丰富,适于种植小瓜、茄子、辣椒、白菜、青豆和糯玉米等早熟蔬菜。縣政府对早熟蔬菜产业十分重视,已在全县建成早熟蔬菜基地近万亩。马场乡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蔬菜新品种、推广早熟蔬菜小拱棚育苗地膜覆盖移栽技术,积极引导农民依靠科技种植早熟蔬菜,使早熟蔬菜成为全乡快速增效的绿色产业。
总之,农村产业结构始终是影响全乡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政府机构及职能部门,只有立足区域特点、发挥地方优势、培育当地主导产业、调整种植业格局,才能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马场乡的农村经济才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作者简介:刘胜伟,本科学历,晴隆县马场乡人民政府,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关键词:晴隆马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3.003
晴隆县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的一个山区农业县,国土面积1331.1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占54.9%。县境内地形起伏,山高、谷深、坡陡,岩溶特征突出,耕地破碎。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晴隆县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国家列入的重点扶贫开发县。
马场乡位于晴隆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30公里,境内地形切割强烈,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650米,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全乡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大于280天,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根据马场乡的生态环境条件,马场乡人民政府在省、州、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乡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中,立足乡情实际,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改善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民收入正在逐步增加。但由于马场乡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济结构单一,贫困面依然很大。为了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笔者认为,政府除了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外,还要从全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层面入手,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
1 紧扣“晴隆模式”,开发草地生态畜牧主导产业
2001年省扶贫办针对晴隆县的环境特点,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以场带户、利益共享”的运作模式,引进优良草种和种羊,带领老百姓种草养羊。从此,晴隆县作为一个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逐渐变成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地畜牧之乡。2006年,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相继到晴隆考察,把晴隆“种草养畜”扶贫开发的经验正式称为“晴隆模式”。马场乡现有草地面积2.99万亩,未利用土地5万亩,同时还有大量连片且可以种草的荒山。充分利用这些土地种草养羊,构建以县草地畜牧中心建种羊基地和育肥基地、中心带农户+养羊协会、集体转产的发展形式,可推进全乡草地畜牧特色产业的进程,并能带动实现“晴隆模式”的产业化发展。
2 发展烤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马场乡的气候条件适宜生产优质烟叶。乡政府在扶贫规划过程中已将烤烟列入了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全乡从2010年513亩的种烟面积开始,已增至2014年的1166亩,实现产值280万元。这一产业将依然成为全乡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3 烟地轮作牧草,构建畜烟协调型生产模式
烤烟是忌连作作物,长期单种烤烟,必然会削弱土壤地力。要解决这一矛盾,可行的方法是在烟地轮作牧草。由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烟农每年秋季烤烟采收完毕后,及时轮作生长较快的豆科及禾本科牧草,翌年春季烟苗移栽前将所有牧草全部刈割完毕。烟—草轮作制度的推行,不但能降低烟草病虫害的发生、提升烟叶品质与单价、提高烟区耕地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水平,而且还能解决地方牛羊养殖冬春牧草匮乏的问题,是促进全乡烟草产业和草地畜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同时解决农民增收与生态治理的新路子。
4 扶持林下养鹅,建设地方优势产业
林下养殖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有效模式之一。马场乡土地贫瘠,如果在林下养殖鸡、鸭、猪等杂食性畜禽,势必会与人口争粮,而鹅是食草性水禽,又能在旱地生活,具有生活力强、耐寒、抗病、早期生长快、产蛋性能好、鹅绒质量高等特点。与其他林下养殖相比,林下养鹅具有经济实惠、效益明显的优点。特别是果园养鹅,既可代替人工除草,鹅粪又可增加果园肥力,同时对一部分必须在土壤中完成生活史的害虫还能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政府应作为组织领导者,扶持农户开展林下养鹅,让林下养鹅成为马场的地方优势产业。
5种植核桃,培育长效经济作物
黔西南州政府已经制定颁发了《黔西南州核桃产业发展规划》,至2018年,全州核桃种植面积将达150万亩,核桃交易达到24万吨。与此同时,晴隆县政府相继启动了《晴隆县核桃精深加工项目》。由于原材料资源充足,国内核桃加工技术工艺日趋成熟,本县周边地区又无类似生产加工企业,该项目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马场乡应紧紧依托政策优势,发动农民种植核桃,让核桃成为农户长久创收的摇钱树。
6 以短养长,开发早熟蔬菜
马场乡热量资源丰富,适于种植小瓜、茄子、辣椒、白菜、青豆和糯玉米等早熟蔬菜。縣政府对早熟蔬菜产业十分重视,已在全县建成早熟蔬菜基地近万亩。马场乡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蔬菜新品种、推广早熟蔬菜小拱棚育苗地膜覆盖移栽技术,积极引导农民依靠科技种植早熟蔬菜,使早熟蔬菜成为全乡快速增效的绿色产业。
总之,农村产业结构始终是影响全乡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政府机构及职能部门,只有立足区域特点、发挥地方优势、培育当地主导产业、调整种植业格局,才能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马场乡的农村经济才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作者简介:刘胜伟,本科学历,晴隆县马场乡人民政府,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