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竞逐,赢家通吃。我们关注赢家,更关注赢家背后的故事。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8月8日-24日在北京成功举行。11亿观众通过中央电视台奥运转播频道收看了奥运赛事。收视份额为48.43个百分点。相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的平均收视份额提升了10.32个百分点。相比2008年上半年平均收视份额提升了12.74个百分点。
展现国际大台实力
奥运期间,中央电视台1、2、3、奥运、7、高清、12、奥运足球、奥运网球直播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奥运赛事809场,录播1135场,覆盖了全部28个大项,直播了全部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赛事和颁奖仪式;在报道中,贯彻“人文化制作”、“突出现场”、“国际化视野”三大报道理念,通过单边综合制作以及混合区单边点的报道。凸显“中国元素”和“第一现场”;《荣誉殿堂》、《全景奥运》、《早安,奥林匹克》等奥运栏目多视角、多种形式、多种制作方式全方位报道北京奥运盛事,赛事直播录播、奥运栏目、各类新闻、专题、宣传片播出总量达2796小时49分钟。充分利用了奥运品牌和东道国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中国观众收看奥运的需求,全方位、多渠道地实现了传播效益最大化。
中央电视台还派出5个制作团队承担北京奥运会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等比赛项目的公用信号制作任务。在制作中,成功应用多项新技术,按照奥运会标准,创新制作方式,共计制作比赛418场,提供公用信号737小时。
对北京奥运会的充分报道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据统计,IBC报道中心与美国NBC等世界各大电视媒体进行素材交换超过1500分钟,国际奥委会、多个国际体育组织、NBC等多家国外电视媒体负责人访问我台IBC报道中心和新址报道中心,并接受我台专访,与我台就电视转播、赛事制作等问题进行探讨合作,对我台的奥运转播报道和公用信号制作给予高度评价。
策划先行
奥运报道方案的策划历时近三年,确立了“充分利用奥运品牌资源和东道国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的总体报道原则,明确了“根据赛程,统筹安排赛事播出,各频道分工合理、重点明确、特色鲜明,最大限度地保证赛事,专栏节目少而精”的多频道编排原则,明确要求奥运赛事报道要“用多种制作方式最大限度地突出现场,最大限度地突出现场的中国元素。在公共信号基础上使赛事转播更加立体化”。
在组织实施报道方案过程中,建立了台奥运报道领导小组,节目、技术、行政后勤分别建立了奥运报道运行系统,体育中心从2008年初开始启动节目运行、信号制作、IBC和后勤保障四个系统。下设二十几个奥运项目组,按照职责要求设立数百个岗位。分工非常细致,每个岗位责任明确、落实到人。
奥运报道涉及节目、技术、行政后勤三大系统十几个部门,投入报道人员超过2000人,在我台奥运决策层领导下,体育频道奥运策划团队联合技术部门狠抓落实工作,落实策划方案、落实技术保障、落实岗位人员。在策划阶段的后半程逐一督察各个项目组、节目组落实方案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新址报道中心、所有单边综合报道系统、单边报道点进行考察、测试、演练,仔细研究全部环节、关节,落实各类衔接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案,包括系统故障、突发事件宣传口径等。
“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
“以人为本”是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策划方案中特别强调的一个报道理念,体现为“最大限度满足观众收看奥运需求”、“以人物为报道主体”、“人文化制作”等。
多频道编排充分考虑中国观众的各类收视需求,保证直播观众广泛关注的奥运赛事,其中有中国队参加的项目、中国队优势夺金项目、代表国际高水平的赛事等。特别安排第七套节目作为重播频道,保证上班族的收看需求。在奥运开赛后,根据观众需求,新增第3套、第12套节目,进一步扩大转播覆盖面。加强节目预告,通过在重点时段、栏目中多频次播报重要赛事直播信息、滚动播出《赛事导视》、滚屏字幕、宣传片、央视网络预告、设立观众热线等多项举措,强化奥运赛事预告,为观众提供收视服务。
奥运新闻报道始终以人物为主体,通过人物短片、赛后采访、人物访谈以及《全景奥运》、《早安,奥林匹克》等栏目多角度挖掘奥运人物故事,再现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幕后人物经历奥运、参与奥运历程。关注、关爱人物内心感受。
大型原创演播室直播节目《荣誉殿堂》贯彻人文化制作理念,以运动员为核心,用最鲜活的元素表现奥运人物的故事性、真实性,体现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邀请运动员和嘉宾时,不以成绩作为选择运动员的标准,参与就是荣誉。在主题的设计上,一方面重视金牌运动员的价值,力争能够邀请到冠军运动员的及时进入;另一方面,对没有获得金牌、但在成绩上有突破的运动员给予高度关注。节目组不仅邀请了陈燮霞、刘春红、廖辉等众多奥运冠军参加《荣誉殿堂》。还邀请了中国女子佩剑团体、女子射箭团体、摔跤等非金牌运动员的进入,充分体现了节目的宗旨和价值。
充分报道取得突出成绩的外国运动员以及来自体育弱国运动员的参赛情况,体现奥运会的世界性和人类共享奥运会的主题。如8月17日,菲尔普斯取得游泳第八枚金牌,奥运频道第一时间在混合区单边点进行独家连线报道,在多档栏目中展开密集报道,同时,与美国NBC交换珍贵素材,在奥运频道播出。此外,奥运频道还相继播出了菲尔普斯的赛前赛后短片。相关报道受到国际同行好评。又如对只有一个人参赛的东帝汶代表团的报道,体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不分大小、强弱的报道意图。
在8月1 8日的《荣誉殿堂》节目中,节目组邀请了德国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主持人崔永元以真诚、适度的提问,讲述了丘索维金娜为给儿子筹措治疗白血病的费用,连续参加5届奥运会,并以33岁的年龄夺得本届奥运会跳马亚军的感人故事。境外运动员参加《荣誉殿堂》节目人数多、范围广、类型多样化,突出强化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拥抱世界”、“北京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等宣传主题。
统筹安排赛事播出
赛事报道中。体育频道发挥专业优势,根据赛程以及参赛队伍、队员分析,对我台1、2、3、奥运、7、12、高清以及奥运足球、奥运网球共计9个奥运转播频道进行了统一编排,根据各个频道的定位合理、有序地安排赛事直播、录像,落实了“最大程度保证赛事、统筹安排赛事播出”的多频道编排原则。
各赛事转播频道在使用BOB提供的国际公用电视信号基础上,充分 发挥单边综合制作、单边点的作用,在对各自侧重项目进行现场报道的同时,将相关采访、人物短片、精彩回放等节目内容放入新闻共享系统等资源平台,发挥联动优势。全景、动态地展现各国运动员在各项目中的表现,满足观众“感受更丰富的现场”的需求。同时,为提升宣传效果,在各频道及时对重要节目赛事资讯进行跨频道预告。奥运频道还利用航拍素材等优势资源,为全台各频道制作、提供奥运宣传片,覆盖各项赛事直播、新闻专题、特别节目预告和组合预告等,全面提升我台奥运报道整体品牌形象。
节目素材资源全面启动奥运“绿色通道”,优先采集、上载、编目、下载奥运相关节目资料,为节目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奥运素材检索、下载服务。我台设在IBC的工作区发挥前沿报道中心作用,与各国电视台建立广泛联系。收集美国NBC、英国BBC、德国ARD等16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台的节目素材,并在第一时间上载到我台索贝系统,为节目部门提供丰富的奥运素材资源补充。
科技成就奥运报道
首次在奥运会转播中成功应用网络制播技术。非线编辑技术大幅度提升制作效率和节目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但是,首次大规模应用也承担了系统安全方面的风险,为确保安全播出,体育频道联合技术系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定了周密的应变预案。 首次通过高清频道直播奥运会赛事。8月9日,早8:30,我台高清频道顺利直播了奥运会马术项目盛装舞步马术赛,这也是我台历史上首次通过高清频道直播奥运会赛事。奥运期间,直播了马术、女子举重、沙排、柔道、女子10米汽步枪、沙滩男子排球、游泳、女子十米气手枪、男排、女子双人3米板跳水决赛以及举重等多项奥运赛事。高清频道独有的画质优势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奥运视觉感受。
首次完成实时空中直播报道。奥运期间我台奥运报道航拍小组共完成30个架次的飞行,航拍的影像素材覆盖了鸟巢、奥林匹克中心区、天安门广场地区、顺义水上赛场区、长安街等20个作业区,成功拍摄大量奥运场馆、北京名胜、现代景观等多方面影像。其中,8月9日上午,航拍飞机在奥运射击馆上空,首次完成航拍主持人王小骞与地面演播室的对接,完成实时的空中直播报道。这是我台首次成功利用数字技术完成空中传送音频信号,不仅开辟了新的电视报道形式,也体现了北京科技奥运的理念。
航拍小组在飞行时间、飞行架次、飞行区域、报道形式等多方面创下我台奥运会电视转播报道的崭新记录。大规模的单边综合制作和单边点:在7个比赛场馆设立8个单边综合制作系统。增加直播中对中国元素的表现力,弥补公用信号的不足,在38个比赛场馆设立单边点,40多组持证ENG采访组,显示出我台奥运报道“在奥运现场”和“第一时间”的优势,单边报道规模和力度创我台历届奥运报道之最。
做好报道的背后
从北京申奥成功起,北京奥运会报道就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由远及近。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体育中心就开始考虑北京奥运报道的构想;2005年、2006年开始通过频道改版以及亚运会、世界杯、全运会等各类大型运动会探索、研究奥运报道主体框架;2006年底成立奥运策划组,具体谋划奥运报道;2007年,奥运决策层领导奥运策划组,把每周进行奥运策划工作列入常态工作内容,一边策划,一边进行各种奥运报道所需要的原始积累;2008年2月成立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台奥运报道工作。
体育新闻系统的各个专项记者长期深入运动队跟踪拍摄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掌握中国代表团所有优势项目,对有夺牌实力、可能有突破的项目的运动员前期采访,还有训练纪实、背景介绍等,几年来积累的各种珍贵素材达到数千小时。正是体育中心长期专业素养和艰辛努力完成的素材积累工作,为我台奥运报道提供了非常深厚的素材储备。当运动员获得冠军,在直播激动人心的夺金过程和颁奖仪式之后,奥运频道能够迅速播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前期采访、训练纪实以及背景介绍,这种电视“蒙太奇”手法,将运动员在不同时间、空间的活动和历程表现出来,实现了在第一时间“讲述金牌背后的故事”的目的,让广大观众在为金牌激动的同时,了解并感动于运动员的艰辛努力、拼搏精神和爱国奉献情怀,收获超越“金牌”本身的精神激励。经过长期发展,体育频道建立了一支超过800人的专业体育报道队伍,包括了专项记者、专业体育节目编辑、包装、信息、字幕等各类人才,实力雄厚的专业团队是奥运报道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奥运报道总体方案和各个项目组方案确定后,报道团队完成了大量前期制作任务,包括奥运包装片、宣传片、人物短片、建立体育信息资料库等等。利用亚运会、全运会、亚冬会等众多大型运动会,演练奥运报道模式,探索报道规律、锻炼和磨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系央视奥运频道副总监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8月8日-24日在北京成功举行。11亿观众通过中央电视台奥运转播频道收看了奥运赛事。收视份额为48.43个百分点。相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的平均收视份额提升了10.32个百分点。相比2008年上半年平均收视份额提升了12.74个百分点。
展现国际大台实力
奥运期间,中央电视台1、2、3、奥运、7、高清、12、奥运足球、奥运网球直播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奥运赛事809场,录播1135场,覆盖了全部28个大项,直播了全部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赛事和颁奖仪式;在报道中,贯彻“人文化制作”、“突出现场”、“国际化视野”三大报道理念,通过单边综合制作以及混合区单边点的报道。凸显“中国元素”和“第一现场”;《荣誉殿堂》、《全景奥运》、《早安,奥林匹克》等奥运栏目多视角、多种形式、多种制作方式全方位报道北京奥运盛事,赛事直播录播、奥运栏目、各类新闻、专题、宣传片播出总量达2796小时49分钟。充分利用了奥运品牌和东道国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中国观众收看奥运的需求,全方位、多渠道地实现了传播效益最大化。
中央电视台还派出5个制作团队承担北京奥运会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等比赛项目的公用信号制作任务。在制作中,成功应用多项新技术,按照奥运会标准,创新制作方式,共计制作比赛418场,提供公用信号737小时。
对北京奥运会的充分报道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据统计,IBC报道中心与美国NBC等世界各大电视媒体进行素材交换超过1500分钟,国际奥委会、多个国际体育组织、NBC等多家国外电视媒体负责人访问我台IBC报道中心和新址报道中心,并接受我台专访,与我台就电视转播、赛事制作等问题进行探讨合作,对我台的奥运转播报道和公用信号制作给予高度评价。
策划先行
奥运报道方案的策划历时近三年,确立了“充分利用奥运品牌资源和东道国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的总体报道原则,明确了“根据赛程,统筹安排赛事播出,各频道分工合理、重点明确、特色鲜明,最大限度地保证赛事,专栏节目少而精”的多频道编排原则,明确要求奥运赛事报道要“用多种制作方式最大限度地突出现场,最大限度地突出现场的中国元素。在公共信号基础上使赛事转播更加立体化”。
在组织实施报道方案过程中,建立了台奥运报道领导小组,节目、技术、行政后勤分别建立了奥运报道运行系统,体育中心从2008年初开始启动节目运行、信号制作、IBC和后勤保障四个系统。下设二十几个奥运项目组,按照职责要求设立数百个岗位。分工非常细致,每个岗位责任明确、落实到人。
奥运报道涉及节目、技术、行政后勤三大系统十几个部门,投入报道人员超过2000人,在我台奥运决策层领导下,体育频道奥运策划团队联合技术部门狠抓落实工作,落实策划方案、落实技术保障、落实岗位人员。在策划阶段的后半程逐一督察各个项目组、节目组落实方案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新址报道中心、所有单边综合报道系统、单边报道点进行考察、测试、演练,仔细研究全部环节、关节,落实各类衔接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案,包括系统故障、突发事件宣传口径等。
“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
“以人为本”是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策划方案中特别强调的一个报道理念,体现为“最大限度满足观众收看奥运需求”、“以人物为报道主体”、“人文化制作”等。
多频道编排充分考虑中国观众的各类收视需求,保证直播观众广泛关注的奥运赛事,其中有中国队参加的项目、中国队优势夺金项目、代表国际高水平的赛事等。特别安排第七套节目作为重播频道,保证上班族的收看需求。在奥运开赛后,根据观众需求,新增第3套、第12套节目,进一步扩大转播覆盖面。加强节目预告,通过在重点时段、栏目中多频次播报重要赛事直播信息、滚动播出《赛事导视》、滚屏字幕、宣传片、央视网络预告、设立观众热线等多项举措,强化奥运赛事预告,为观众提供收视服务。
奥运新闻报道始终以人物为主体,通过人物短片、赛后采访、人物访谈以及《全景奥运》、《早安,奥林匹克》等栏目多角度挖掘奥运人物故事,再现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幕后人物经历奥运、参与奥运历程。关注、关爱人物内心感受。
大型原创演播室直播节目《荣誉殿堂》贯彻人文化制作理念,以运动员为核心,用最鲜活的元素表现奥运人物的故事性、真实性,体现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邀请运动员和嘉宾时,不以成绩作为选择运动员的标准,参与就是荣誉。在主题的设计上,一方面重视金牌运动员的价值,力争能够邀请到冠军运动员的及时进入;另一方面,对没有获得金牌、但在成绩上有突破的运动员给予高度关注。节目组不仅邀请了陈燮霞、刘春红、廖辉等众多奥运冠军参加《荣誉殿堂》。还邀请了中国女子佩剑团体、女子射箭团体、摔跤等非金牌运动员的进入,充分体现了节目的宗旨和价值。
充分报道取得突出成绩的外国运动员以及来自体育弱国运动员的参赛情况,体现奥运会的世界性和人类共享奥运会的主题。如8月17日,菲尔普斯取得游泳第八枚金牌,奥运频道第一时间在混合区单边点进行独家连线报道,在多档栏目中展开密集报道,同时,与美国NBC交换珍贵素材,在奥运频道播出。此外,奥运频道还相继播出了菲尔普斯的赛前赛后短片。相关报道受到国际同行好评。又如对只有一个人参赛的东帝汶代表团的报道,体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不分大小、强弱的报道意图。
在8月1 8日的《荣誉殿堂》节目中,节目组邀请了德国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主持人崔永元以真诚、适度的提问,讲述了丘索维金娜为给儿子筹措治疗白血病的费用,连续参加5届奥运会,并以33岁的年龄夺得本届奥运会跳马亚军的感人故事。境外运动员参加《荣誉殿堂》节目人数多、范围广、类型多样化,突出强化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拥抱世界”、“北京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等宣传主题。
统筹安排赛事播出
赛事报道中。体育频道发挥专业优势,根据赛程以及参赛队伍、队员分析,对我台1、2、3、奥运、7、12、高清以及奥运足球、奥运网球共计9个奥运转播频道进行了统一编排,根据各个频道的定位合理、有序地安排赛事直播、录像,落实了“最大程度保证赛事、统筹安排赛事播出”的多频道编排原则。
各赛事转播频道在使用BOB提供的国际公用电视信号基础上,充分 发挥单边综合制作、单边点的作用,在对各自侧重项目进行现场报道的同时,将相关采访、人物短片、精彩回放等节目内容放入新闻共享系统等资源平台,发挥联动优势。全景、动态地展现各国运动员在各项目中的表现,满足观众“感受更丰富的现场”的需求。同时,为提升宣传效果,在各频道及时对重要节目赛事资讯进行跨频道预告。奥运频道还利用航拍素材等优势资源,为全台各频道制作、提供奥运宣传片,覆盖各项赛事直播、新闻专题、特别节目预告和组合预告等,全面提升我台奥运报道整体品牌形象。
节目素材资源全面启动奥运“绿色通道”,优先采集、上载、编目、下载奥运相关节目资料,为节目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奥运素材检索、下载服务。我台设在IBC的工作区发挥前沿报道中心作用,与各国电视台建立广泛联系。收集美国NBC、英国BBC、德国ARD等16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台的节目素材,并在第一时间上载到我台索贝系统,为节目部门提供丰富的奥运素材资源补充。
科技成就奥运报道
首次在奥运会转播中成功应用网络制播技术。非线编辑技术大幅度提升制作效率和节目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但是,首次大规模应用也承担了系统安全方面的风险,为确保安全播出,体育频道联合技术系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定了周密的应变预案。 首次通过高清频道直播奥运会赛事。8月9日,早8:30,我台高清频道顺利直播了奥运会马术项目盛装舞步马术赛,这也是我台历史上首次通过高清频道直播奥运会赛事。奥运期间,直播了马术、女子举重、沙排、柔道、女子10米汽步枪、沙滩男子排球、游泳、女子十米气手枪、男排、女子双人3米板跳水决赛以及举重等多项奥运赛事。高清频道独有的画质优势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奥运视觉感受。
首次完成实时空中直播报道。奥运期间我台奥运报道航拍小组共完成30个架次的飞行,航拍的影像素材覆盖了鸟巢、奥林匹克中心区、天安门广场地区、顺义水上赛场区、长安街等20个作业区,成功拍摄大量奥运场馆、北京名胜、现代景观等多方面影像。其中,8月9日上午,航拍飞机在奥运射击馆上空,首次完成航拍主持人王小骞与地面演播室的对接,完成实时的空中直播报道。这是我台首次成功利用数字技术完成空中传送音频信号,不仅开辟了新的电视报道形式,也体现了北京科技奥运的理念。
航拍小组在飞行时间、飞行架次、飞行区域、报道形式等多方面创下我台奥运会电视转播报道的崭新记录。大规模的单边综合制作和单边点:在7个比赛场馆设立8个单边综合制作系统。增加直播中对中国元素的表现力,弥补公用信号的不足,在38个比赛场馆设立单边点,40多组持证ENG采访组,显示出我台奥运报道“在奥运现场”和“第一时间”的优势,单边报道规模和力度创我台历届奥运报道之最。
做好报道的背后
从北京申奥成功起,北京奥运会报道就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由远及近。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体育中心就开始考虑北京奥运报道的构想;2005年、2006年开始通过频道改版以及亚运会、世界杯、全运会等各类大型运动会探索、研究奥运报道主体框架;2006年底成立奥运策划组,具体谋划奥运报道;2007年,奥运决策层领导奥运策划组,把每周进行奥运策划工作列入常态工作内容,一边策划,一边进行各种奥运报道所需要的原始积累;2008年2月成立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台奥运报道工作。
体育新闻系统的各个专项记者长期深入运动队跟踪拍摄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掌握中国代表团所有优势项目,对有夺牌实力、可能有突破的项目的运动员前期采访,还有训练纪实、背景介绍等,几年来积累的各种珍贵素材达到数千小时。正是体育中心长期专业素养和艰辛努力完成的素材积累工作,为我台奥运报道提供了非常深厚的素材储备。当运动员获得冠军,在直播激动人心的夺金过程和颁奖仪式之后,奥运频道能够迅速播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前期采访、训练纪实以及背景介绍,这种电视“蒙太奇”手法,将运动员在不同时间、空间的活动和历程表现出来,实现了在第一时间“讲述金牌背后的故事”的目的,让广大观众在为金牌激动的同时,了解并感动于运动员的艰辛努力、拼搏精神和爱国奉献情怀,收获超越“金牌”本身的精神激励。经过长期发展,体育频道建立了一支超过800人的专业体育报道队伍,包括了专项记者、专业体育节目编辑、包装、信息、字幕等各类人才,实力雄厚的专业团队是奥运报道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奥运报道总体方案和各个项目组方案确定后,报道团队完成了大量前期制作任务,包括奥运包装片、宣传片、人物短片、建立体育信息资料库等等。利用亚运会、全运会、亚冬会等众多大型运动会,演练奥运报道模式,探索报道规律、锻炼和磨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系央视奥运频道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