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显著,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关注,由于全球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工业和人们生活中的废气排放日益增加,由此导致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使得碳排放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大威胁。基于全球变暖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低碳经济模式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全球变暖;碳博弈;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11-02
一、自然环境及能源现状
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产生的严重影响是引发全球关注的直接原因。一些极端气候事件包括干旱以及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明显增加,尤其是热浪和暴雨的频繁,导致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粮食减产继而可能引发粮食的安全危机;海平面上升会对部分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的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此外,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工业化时期,其国内经济已经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渡过了高碳经济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尚且依赖于高碳发展,由此气候大战正在演变成低碳大战,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气候问题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危机,碳减排正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实现碳减排将成为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新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对未来国家间的贸易、市场和国际技术竞争等格局也会产生一定的改变。在这样的国际压力下,每个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并制定出可行的碳减排行动计划。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所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认为,目前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能源从其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是不可持续的,面对即将枯竭的自然资源,只有通过开发节能、环保、高效的新能源,来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压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认识现状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大多数人士认为全球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的迅速膨胀以及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有紧密联系。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人们开始意识到全球升温对未来会产生潜在的灾难性影响,由此“低碳经济”的概念开始被世界所关注,“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于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的,其含义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新清洁能源,核心是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是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都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如潘家华认为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庄贵阳则指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谢军安等认为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活动低碳化,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量与人为吸收量间的动态平衡,本质上属于碳中性经济。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继英国于2003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均陆续提出了相应的能源政策以及实施低碳减排的计划。德国、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等世界大国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提出了差异性的气候政策,各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减排成本、技术水平、政治背景以及研究观点等的不同,形成了以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不同政策立场,使得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举步维艰。
(二)低碳经济国际博弈现状
至今为止,历经二十多年的减排路径,虽然国际上已达成“碳减排”的共识,但各国仍未推出一套可行的减排方案。“碳排放”显然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由于“碳减排”其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各国在利益方面难以协调,特别是各国发展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差异性的环境效用,使得世界性“碳减排”陷入了一场博弈。由于当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治理结构,这就导致“碳减排”博弈陷入了一场困局。尽管《京都议定书》中为各国制定了2008—2012年的减排标准,但各个国家很难在具体的减排行动中达成一致,尤其是发达国家更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要求将发展中国家一起加入“碳减排”的行动中。根据不同的利益群体,碳博弈中参与者: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顽固派、以欧盟为代表的积极派、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获益派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搭车派。
有学者提出,针对国际“碳减排”的博弈困局,首先必须讨论其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二是如何分配各国的碳排放权。对于第一个问题,各国各持己见,如印度所提出的人均排放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远远的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最大的责任;其次巴西也表示,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大量的燃烧化石燃料,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而发达国家则是将责任推向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学者则是提出了最终消费论来衡量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发达国家将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商品,实际上是形成了碳排放的转移,因此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应该算在发达国家的头上。
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的国际形势,一系列已有的国际性条约得不到严格执行,新的国际减排方案又很难制定,这也正是哥本哈根大会无果而终的原因所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课题组发表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理论框架,核心是解决各国碳排放权分配问题。具体的步骤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对各国的碳排放先算一个历史总账,确定各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是否超过其应有的碳排放权,从而建立一个“国家碳排放权账户” ;第二步,设定一个自现在开始到未来某一个时点全球新增的碳排放额度,分配到各国,并纳入“国家碳排放权账户”一并考虑,得到各国这段时期的总排放额度;第三步,各国分别制定各时点的减排路线图,确定每年的实际排放量,且国家间可以进行碳排放权交易。
三、国际上的减排方案
目前,国际上也推出了一些关于碳减排的路径方案:一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转换率;二是燃料替代,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环保的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燃料;三是从化石燃料的利用中分离和回收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从减排的效果、实施的难易程度、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看,这些方案虽有不足值得考虑。综合上述的分析可知,世界性碳减排博弈的有效均衡有赖于世界各国发展差距的缩小和全球性治理结构的形成,才能让合作共赢成为世界性“碳减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坤明,潘家华,崔大鹏,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6.
[2] 陈文颖,吴宗鑫.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与碳排放限额分配[J].中国环境科学,1988,(6).
[3] 乔榛,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2011,(3).
[4] 李海涛,许学工,刘文政.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
[责任编辑 吴高君]
关键词:全球变暖;碳博弈;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11-02
一、自然环境及能源现状
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产生的严重影响是引发全球关注的直接原因。一些极端气候事件包括干旱以及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明显增加,尤其是热浪和暴雨的频繁,导致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粮食减产继而可能引发粮食的安全危机;海平面上升会对部分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的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此外,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工业化时期,其国内经济已经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渡过了高碳经济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尚且依赖于高碳发展,由此气候大战正在演变成低碳大战,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气候问题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危机,碳减排正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实现碳减排将成为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新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对未来国家间的贸易、市场和国际技术竞争等格局也会产生一定的改变。在这样的国际压力下,每个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并制定出可行的碳减排行动计划。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所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认为,目前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能源从其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是不可持续的,面对即将枯竭的自然资源,只有通过开发节能、环保、高效的新能源,来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压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认识现状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大多数人士认为全球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的迅速膨胀以及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有紧密联系。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人们开始意识到全球升温对未来会产生潜在的灾难性影响,由此“低碳经济”的概念开始被世界所关注,“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于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的,其含义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新清洁能源,核心是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是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都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如潘家华认为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庄贵阳则指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谢军安等认为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活动低碳化,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量与人为吸收量间的动态平衡,本质上属于碳中性经济。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继英国于2003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均陆续提出了相应的能源政策以及实施低碳减排的计划。德国、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等世界大国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提出了差异性的气候政策,各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减排成本、技术水平、政治背景以及研究观点等的不同,形成了以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不同政策立场,使得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举步维艰。
(二)低碳经济国际博弈现状
至今为止,历经二十多年的减排路径,虽然国际上已达成“碳减排”的共识,但各国仍未推出一套可行的减排方案。“碳排放”显然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由于“碳减排”其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各国在利益方面难以协调,特别是各国发展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差异性的环境效用,使得世界性“碳减排”陷入了一场博弈。由于当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治理结构,这就导致“碳减排”博弈陷入了一场困局。尽管《京都议定书》中为各国制定了2008—2012年的减排标准,但各个国家很难在具体的减排行动中达成一致,尤其是发达国家更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要求将发展中国家一起加入“碳减排”的行动中。根据不同的利益群体,碳博弈中参与者: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顽固派、以欧盟为代表的积极派、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获益派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搭车派。
有学者提出,针对国际“碳减排”的博弈困局,首先必须讨论其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二是如何分配各国的碳排放权。对于第一个问题,各国各持己见,如印度所提出的人均排放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远远的低于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最大的责任;其次巴西也表示,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大量的燃烧化石燃料,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而发达国家则是将责任推向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学者则是提出了最终消费论来衡量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发达国家将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商品,实际上是形成了碳排放的转移,因此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应该算在发达国家的头上。
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的国际形势,一系列已有的国际性条约得不到严格执行,新的国际减排方案又很难制定,这也正是哥本哈根大会无果而终的原因所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课题组发表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理论框架,核心是解决各国碳排放权分配问题。具体的步骤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对各国的碳排放先算一个历史总账,确定各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是否超过其应有的碳排放权,从而建立一个“国家碳排放权账户” ;第二步,设定一个自现在开始到未来某一个时点全球新增的碳排放额度,分配到各国,并纳入“国家碳排放权账户”一并考虑,得到各国这段时期的总排放额度;第三步,各国分别制定各时点的减排路线图,确定每年的实际排放量,且国家间可以进行碳排放权交易。
三、国际上的减排方案
目前,国际上也推出了一些关于碳减排的路径方案:一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转换率;二是燃料替代,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环保的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燃料;三是从化石燃料的利用中分离和回收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从减排的效果、实施的难易程度、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看,这些方案虽有不足值得考虑。综合上述的分析可知,世界性碳减排博弈的有效均衡有赖于世界各国发展差距的缩小和全球性治理结构的形成,才能让合作共赢成为世界性“碳减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坤明,潘家华,崔大鹏,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6.
[2] 陈文颖,吴宗鑫.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与碳排放限额分配[J].中国环境科学,1988,(6).
[3] 乔榛,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2011,(3).
[4] 李海涛,许学工,刘文政.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
[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