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招生源与对口生源学习适应性比较研究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a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高校普招生源与对口生源学习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口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普招大学生;在性别比较中,普招男生在环境因素方面与对口生存在差异,普招女生在学习适应总分及教学模式方面与对口女生存在差异;在专业比较中,理科生之间没有差异,普招文科专业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总分及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和学习态度三个维度上均存在差异。
  关键词:学习适应 普招生 对口生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027-02
  
  学习适应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与学习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从而取得良好学习效能的心理倾向[1]。适应性在大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掀起一股研究学习适应性的热潮,最初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小学生的学习适应进行,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研究视野转向大学生,开始编制国内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2][3],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性关系研究[4],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关系研究[5],人格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6]等等,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由于多数大学在招生生源上受限于普通高考招生,使得很多研究者极少能接触到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因而,不同生源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较少,仅有的个别研究在被试选择上还是来自于不同的院校[7][8],难以保证研究对象在教学模式、环境等影响因素上的一致性。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了同一所高校中的不同生源大学生开展学习适应性研究,以了解不同生源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的差异,以便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一、研究方法
  
  1.对象。选取安徽某高校兼具普招生源和对口生源的不同专业300名一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为94%。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
  表1:被试基本分布情况
  2.工具。采用冯廷勇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2],量表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等5个维度,共29个项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以上。总量表和分量表的稳定性信度好。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计分法,分为“完全符合”、“较符合”、“不确定”、“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个等级,分别记为5分、4分、3分、2分、1分。
  3.方法。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团体纸笔方式统一进行测试,在被试充分理解指导语后开始答卷。问卷数据处理用SPSS13.0软件包完成。
  


  二、结果分析
  
  1、普招生与对口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普招生在教学模式与学习态度两个维度上与对口生相比存在差异,且普招生与对口生在学习适应性总体上也存在差异(t=-2.750,P<0.05),总体来看对口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普招大学生。
  2、普招生与对口生学习适应性性别因素比较
  


  在性别比较中,普招男生除在环境因素方面与对口生存在差异外,其他方面差异不明显(见表3);普招女生在学习适应总体及教学模式维度方面与对口女生均存在差异,且普招女生学习适应水平在各维度上均低于对口女生(见表4)。
  3、普招生与对口生学习适应性专业因素比较
  在专业比较中,普招文科专业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上显著低于对口文科专业女生(t=-2.871,P<0.01)(见表6),在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和学习态度三个维度方面均存在差异,且各维度得分也低于对口文科专业的女生。而理科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见表5)。
  
  


  三、讨论
  
  1、普招大学生与对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分析
  已有的关于不同生源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研究中,均反映普招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高职大学生[7]。本研究的结果恰好与之相反,普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整体低于对口大学生,这与被试生源具体状况有关。以往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一部分为普招高校,另一部分为高职院校,学生所在院校级别、教学情境以及学习能力等均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中对象选择的是同一所高校中的不同生源,避免了院校在招生级别上的差异,此外,研究中还特别注意选择5个不同专业普招和对口生源,每一专业这两种生源均属合班授课,避免了教学情境差异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普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整体低于对口大学生,除学习能力维度略高外,其他各维度均低于对口大学生。通过访谈与调查发现,本次调查学校属于地方性二本院校,通过普通高考招生来的普招生,生源质量不高,而对口生源来自于参加对口高考(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一种简称)的学生,因普通高校层次级别高于高职院校,因而对口生往往来自于各中职院校中的佼佼者,生源质量较高,同时,对口生经过中职院校的学习再进入大学,对这样的学习机会深感来之不易,因而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上更为认真。大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学有着明显差别,教学方式和时间支配的差别,让普招生在学习上较对口生难以适应,在环境因素(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上的适应能力也较弱。但普招生经过高中三年的系统学科知识学习,基础知识比对口生要扎实,学习能力略强。
  因此,大学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对普高生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指导他们如何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对对口生应多加鼓励,消除他们在招生来源及学习能力上的自卑感,加强对他们在基础学科知识上的学习辅导,积极补学补差。
  2、普招大学生与对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性别差异分析
  本次研究发现,普招男大学生与对口男大学生只在环境因素上体现出差异(t=-2.461,P<0.05),在其他各维度上均无明显差异,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普招男生和对口男生在学习适应各维度上互有高低,但差值不大,说明男性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差异较小。而普招和对口女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对口女大学生学习适应水平在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普招女生。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对口女大学生多来自于农村,对能有机会上大学,均感到非常幸运,她们对自己的期望值不高,比较能接受学校现状,对待学习,态度认真,努力进取,这使得她们在校园里能安心学习,以期取得较好成绩顺利毕业,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而男生由于受社会、家庭、个人因素影响,大多有较高的个人期望,社会压力较大,一方面想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善现状,得到他人认可和称赞,另一方面由于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的缺乏,常遇到挫折和阻碍,对学习易起厌倦之意。总体来说,对口男女大学生较能安于就学现状,而普招生对学校、专业充斥着较多的不如意和不满,无心认真对待学习。
  针对这一现状,大学教育应注重端正男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适应大学教育模式,正确应对大学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自由时间多的特点,教育他们学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学和复习,培养学习的自我监督能力。对女大学生应注重培养她们对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
  3、普招大学生与对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专业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理科统招生和对口生在学习适应各维度上均无差异,除学习能力维度,统招生略强外,其余各维度,对口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均要略高于统招生。文科统招生和对口生的学习适应差异较为显著,对口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明显高于统招生,在适应总分及教学模式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学习能力和环境因素差异不明显。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理科学习需要较为牢固的基础知识,对口生在这一方面较为薄弱,因而学习能力不强,但对口生能较清晰的意识到基础知识缺乏对学习的影响,因而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更为努力认真,学习动机较强。文科专业的学习对于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要求稍弱,更多的在于学生的学习意识,因而学习较为认真刻苦的对口生在适应能力上远高于普招生,且在中职院校的学习经历让她们能较快的适应大学教学模式,知道如何合理的安排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普招生在学习文科专业时,相对于中学时繁忙的学业任务,会觉得学业压力陡然消退,不知如何应对大量的空暇时间。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理科对口生的基础知识多加辅导,对文科普招生应进行学习方式指导,让他们学会在空暇时间,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5):602-606
  [2]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38(5):762-769
  [3]周之良.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及其测量工具的初步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58-959
  [4]李炳煌.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3):105-107
  [5]曾荣,王洁,朱晓峰.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0):1114-1117
  [6]解登峰,谢章明.大学生学习适应及其与人格变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11-1213
  [7]冯维,杨兢.高职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1:50-53
  [8]罗金凤,王广新,杨素华.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35-38,71
其他文献
摘 要: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怎样培养具有新时代创造力的大学生就成了教育的关键问题。高校必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塑造积极创造性人格,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 创造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11-010-01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
摘 要: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运用的好,将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在我们国家,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没有引起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所以,本文对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及其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方面的理论,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非智力因素 培养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