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田径运动在我国一直处于较为冷落的境地,其原因与田径文化的缺失不无关系。本文探析田径文化缺失的外在表现及其原因,探究田径文化与田径运动发展的关系,为田径文化的塑造提供较为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田径 田径文化 缺失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2
一、前言
田径作为体育运动的最大单项、有运动之母之称,拥有无限的魅力。目前我国的田径文化相较于欧美等田径强国,属于是田径文化严重缺失。田径文化[1]是田径运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与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田径有关的物质表现形式等多层面、多维度产生影响的总和。田径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不容易理解、是高深的。但是它的表现形式是能够看得出、感受得到的,即是田径氛围,田径参与度。簡单的说就是民众对田径运动的热爱程度和参与程度,就比如一场田径比赛的观众人数,田径比赛的电视收视率,基层田径运动的参与数量等。
二、田径文化缺失的外在表现
(一)认知缺失
田径分为跑、跳、投三个方面的内容,拥有众多的分支项目,是体育运动的最大单项。欧美等国田径发展火热,民众对田径运动的接受度十分的高。在国内,很多民众对田径运动的认知就是跑步,除了红底白线的田径场,就没有更多的认识。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田径想要更好的发展,是很有难度的。如何拓广民众的认知,是发展田径、塑造田径文化的首要问题。从深层次分析你会发现,田径要求的价值观念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民众现实是更简单、更方便、更好玩。如何认识田径存在的价值,认可田径运动,参与田径运动,是塑造田径文化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田径竞技水平的现状及田径的地位
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赛事,已不仅是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比拼,更是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的比拼。在顶级赛事夺冠,不仅能证明运动员实力,还能振奋民众民族自豪感,增强民众对该项目的兴趣。目前我国田径竞技水平处于较低下的阶段,在国际田径赛事上很少能拿到奖牌,因此民众对田径赛事的关注度不高;竞走作为我国田径的优势项目,因比赛时间长、普及率低等原因仍旧不能引起关注。2004年刘翔获得雅典奥运会冠军,让中国田径火了一把。随着其08年退赛、12年因伤未完成比赛,中国田径又陷入了低迷,民众对田径的关注度从上升转为下降。一项运动的飞速发展得有后备人才强有力的支撑,我国竞技田径后备人才严重不足。受“唯金牌”论影响,各省队至国家队,对易冲击顶级赛事金牌的项目加大投入,本就水平有限的田径项目受到冷落。同时不少人认为黄种人在田径运动中天生具有劣势,受此“人种论”[2]影响,致使我国田径运动发展比不上欧美,田径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一滴的丧失。
(三)教育缺失
田径文化的缺失,学校少不了责任。学校使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是家庭教育之后,孩子学习知识的主要聚集地。很多小学体育教学死板,让孩子觉得田径是体力活没有趣味性,使孩子从小对田径失去兴趣。同时,在专业体育院校之外的高校教育中,田径是不受待见的,几乎没有高校拥有专门性的田径教学课程,以致很多大学生也形成这样的认知—田径就是跑步。2013年数据显示我国学生数为2.57亿,占总人口的18.99%。如此庞大的群体,作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若能通过学校教育使这一群体爱上田径运动,那我国田径文化塑造就有了庞大的基数,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也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四)田径赛事宣传力度低
观看欧美等地举办的田径赛事可以发现,现场观众人数多氛围热烈;而国内进行的赛事,观众寥寥无几。这不仅是个人爱好的原因,与田径赛事的宣传不无关系。与国外大力度宣传不同,我国田径赛事宣传力度很小。尽管正在尝试改变这样的局面,加大对田径运动的宣传,但收到的效果很不明显。如去年在西安古城墙举行街头跳远赛事,如此大胆的创新是我们进步的标志。但在现场发现,安保人员比观众多,观众不能近距离观看比赛,这是我们该思考的。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增加田径的亲民性,可这样的组织措施,仍旧加大了高级田径赛事走近全民的距离。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欧美的宣传方式,结合我国特点进行创新。
三、田径文化塑造的途径
(一)教育手段的价值观念塑造
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认知引向是文化发展的极大阻碍,塑造田径运动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变民众的普遍认知是塑造田径文化的首要任务。通过教育,从孩子阶段进行价值观念和认知的培养,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田径运动,什么是田径运动的价值观,从小开始进行田径文化的塑造。在中小学推广趣味田径的开展,让孩子爱上田径运动,培养田径兴趣,为田径文化塑造进行基础性铺垫。在高校开设田径课程,纠正大学生错误认知,将趣味田径融入课堂,吸引学生。通过教育手段让如此大的群体的价值观念转变,这样我国进行田径文化塑造就有很大的基数。并对孩子进行积极性教育,使其对父母进行田径知识普及,以一影响多进行田径运动推广。
(二)宣传手段的行为方式改造
田径赛事的目的不仅是运动员运动技能比拼,还应具有吸引观众、进行田径运动推广的作用。目前田径赛事的宣传,在欧美等国做的较好;国内在进行一定的改变,但这是不够的。我国各地应借鉴上海钻石联赛宣传的经验,对赛事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推广。如各县市有各自的电视台,在电视上进行运动会的赛事宣传;在广场街头进行赛事普及。让群众了解赛事,参与赛事,促进田径运动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运动气氛,塑造田径文化;通过宣传方式的创新,使田径赛事成为田径文化塑造的重要途径。
(三)科学训练手段对竞技水平的改变
2017年3月23日,中国队主场1:0力克韩国队,取得世界杯亚洲赛区的首胜。该场比赛,使全国为之振奋。国足一直以来就是全国人民的心病,对于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使不少人为之心塞。随着高洪波辞职、里皮挂帅,国足的首场比赛取得了质的改变,不得不说,科学的训练手段对竞技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转眼看刘翔,就是科学训练手段的产物。近几年中国田径队请了不少的外籍教练,带来了欧美等国先进的训练手段,成果也是丰厚的。如男子跳远,从以前凑不够参赛人数到如今不知该派谁去,中国跳远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就是科学训练手段的改变。所以,我们应该坚持教练员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去学习先进的科学化训练手段,促进田径竞技水平的发展,以此带动田径文化塑造。
(四)以马拉松带动田径运动发展
如果说跳跃、投掷项目具有很大的技巧性与难度,在普通民众中推广具有一定的制约性,那么马拉松运动作为田径运动推广手段具有很大的可行性。2014年全国马拉松赛事[3]举办51场,2015年为134场,2016年达到328场,参赛人数达到280万,全年参赛人次是2011年的7倍,这是马拉松发展的现状。可以说,马拉松是目前国内最为火热并发展飞速的田径运动项目。我国可以抓住这个阶段马拉松发展机遇,通过马拉松赛事极力推广田径运动,让普通民众有途径接受田径基础知识的普及,感受田径运动的魅力,借此机遇塑造田径文化意识。
四、结语
田径文化的塑造和田径的发展关系密切,田径文化的塑造能带动田径运动的发展,田径运动的发展有利于田径文化的培养。现阶段我国田径文化缺失严重,外在表现形态为:意识缺失、教育缺失、竞技水平发展限制、田径项目所处地位低下以及赛事宣传不到位等。及时抓住机遇塑造田径文化,通过表面现象刨根问底进行深层次的改造,以教育、宣传、科学训练体系为手段,普及田径赛事、发展竞技水平、提高田径地位、培养正确的意识,以此塑造田径文化。
参考文献:
[1] 郝家春.我国田径文化的缺失与唤醒-从刘翔现象谈起[J].体育学刊.1992.19(2):36.
[2] 鲁国斌.“刘翔现象”给中国田径的思考与启迪[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2007.4(3):115-116
[3] 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EB/OL].(2017-03-20).http://www.athletics.org.cn/competition/news//517838.html.
关键词 田径 田径文化 缺失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2
一、前言
田径作为体育运动的最大单项、有运动之母之称,拥有无限的魅力。目前我国的田径文化相较于欧美等田径强国,属于是田径文化严重缺失。田径文化[1]是田径运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与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田径有关的物质表现形式等多层面、多维度产生影响的总和。田径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不容易理解、是高深的。但是它的表现形式是能够看得出、感受得到的,即是田径氛围,田径参与度。簡单的说就是民众对田径运动的热爱程度和参与程度,就比如一场田径比赛的观众人数,田径比赛的电视收视率,基层田径运动的参与数量等。
二、田径文化缺失的外在表现
(一)认知缺失
田径分为跑、跳、投三个方面的内容,拥有众多的分支项目,是体育运动的最大单项。欧美等国田径发展火热,民众对田径运动的接受度十分的高。在国内,很多民众对田径运动的认知就是跑步,除了红底白线的田径场,就没有更多的认识。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田径想要更好的发展,是很有难度的。如何拓广民众的认知,是发展田径、塑造田径文化的首要问题。从深层次分析你会发现,田径要求的价值观念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民众现实是更简单、更方便、更好玩。如何认识田径存在的价值,认可田径运动,参与田径运动,是塑造田径文化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田径竞技水平的现状及田径的地位
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赛事,已不仅是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比拼,更是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的比拼。在顶级赛事夺冠,不仅能证明运动员实力,还能振奋民众民族自豪感,增强民众对该项目的兴趣。目前我国田径竞技水平处于较低下的阶段,在国际田径赛事上很少能拿到奖牌,因此民众对田径赛事的关注度不高;竞走作为我国田径的优势项目,因比赛时间长、普及率低等原因仍旧不能引起关注。2004年刘翔获得雅典奥运会冠军,让中国田径火了一把。随着其08年退赛、12年因伤未完成比赛,中国田径又陷入了低迷,民众对田径的关注度从上升转为下降。一项运动的飞速发展得有后备人才强有力的支撑,我国竞技田径后备人才严重不足。受“唯金牌”论影响,各省队至国家队,对易冲击顶级赛事金牌的项目加大投入,本就水平有限的田径项目受到冷落。同时不少人认为黄种人在田径运动中天生具有劣势,受此“人种论”[2]影响,致使我国田径运动发展比不上欧美,田径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一滴的丧失。
(三)教育缺失
田径文化的缺失,学校少不了责任。学校使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是家庭教育之后,孩子学习知识的主要聚集地。很多小学体育教学死板,让孩子觉得田径是体力活没有趣味性,使孩子从小对田径失去兴趣。同时,在专业体育院校之外的高校教育中,田径是不受待见的,几乎没有高校拥有专门性的田径教学课程,以致很多大学生也形成这样的认知—田径就是跑步。2013年数据显示我国学生数为2.57亿,占总人口的18.99%。如此庞大的群体,作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若能通过学校教育使这一群体爱上田径运动,那我国田径文化塑造就有了庞大的基数,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也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四)田径赛事宣传力度低
观看欧美等地举办的田径赛事可以发现,现场观众人数多氛围热烈;而国内进行的赛事,观众寥寥无几。这不仅是个人爱好的原因,与田径赛事的宣传不无关系。与国外大力度宣传不同,我国田径赛事宣传力度很小。尽管正在尝试改变这样的局面,加大对田径运动的宣传,但收到的效果很不明显。如去年在西安古城墙举行街头跳远赛事,如此大胆的创新是我们进步的标志。但在现场发现,安保人员比观众多,观众不能近距离观看比赛,这是我们该思考的。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增加田径的亲民性,可这样的组织措施,仍旧加大了高级田径赛事走近全民的距离。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欧美的宣传方式,结合我国特点进行创新。
三、田径文化塑造的途径
(一)教育手段的价值观念塑造
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认知引向是文化发展的极大阻碍,塑造田径运动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变民众的普遍认知是塑造田径文化的首要任务。通过教育,从孩子阶段进行价值观念和认知的培养,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田径运动,什么是田径运动的价值观,从小开始进行田径文化的塑造。在中小学推广趣味田径的开展,让孩子爱上田径运动,培养田径兴趣,为田径文化塑造进行基础性铺垫。在高校开设田径课程,纠正大学生错误认知,将趣味田径融入课堂,吸引学生。通过教育手段让如此大的群体的价值观念转变,这样我国进行田径文化塑造就有很大的基数。并对孩子进行积极性教育,使其对父母进行田径知识普及,以一影响多进行田径运动推广。
(二)宣传手段的行为方式改造
田径赛事的目的不仅是运动员运动技能比拼,还应具有吸引观众、进行田径运动推广的作用。目前田径赛事的宣传,在欧美等国做的较好;国内在进行一定的改变,但这是不够的。我国各地应借鉴上海钻石联赛宣传的经验,对赛事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推广。如各县市有各自的电视台,在电视上进行运动会的赛事宣传;在广场街头进行赛事普及。让群众了解赛事,参与赛事,促进田径运动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运动气氛,塑造田径文化;通过宣传方式的创新,使田径赛事成为田径文化塑造的重要途径。
(三)科学训练手段对竞技水平的改变
2017年3月23日,中国队主场1:0力克韩国队,取得世界杯亚洲赛区的首胜。该场比赛,使全国为之振奋。国足一直以来就是全国人民的心病,对于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使不少人为之心塞。随着高洪波辞职、里皮挂帅,国足的首场比赛取得了质的改变,不得不说,科学的训练手段对竞技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转眼看刘翔,就是科学训练手段的产物。近几年中国田径队请了不少的外籍教练,带来了欧美等国先进的训练手段,成果也是丰厚的。如男子跳远,从以前凑不够参赛人数到如今不知该派谁去,中国跳远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就是科学训练手段的改变。所以,我们应该坚持教练员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去学习先进的科学化训练手段,促进田径竞技水平的发展,以此带动田径文化塑造。
(四)以马拉松带动田径运动发展
如果说跳跃、投掷项目具有很大的技巧性与难度,在普通民众中推广具有一定的制约性,那么马拉松运动作为田径运动推广手段具有很大的可行性。2014年全国马拉松赛事[3]举办51场,2015年为134场,2016年达到328场,参赛人数达到280万,全年参赛人次是2011年的7倍,这是马拉松发展的现状。可以说,马拉松是目前国内最为火热并发展飞速的田径运动项目。我国可以抓住这个阶段马拉松发展机遇,通过马拉松赛事极力推广田径运动,让普通民众有途径接受田径基础知识的普及,感受田径运动的魅力,借此机遇塑造田径文化意识。
四、结语
田径文化的塑造和田径的发展关系密切,田径文化的塑造能带动田径运动的发展,田径运动的发展有利于田径文化的培养。现阶段我国田径文化缺失严重,外在表现形态为:意识缺失、教育缺失、竞技水平发展限制、田径项目所处地位低下以及赛事宣传不到位等。及时抓住机遇塑造田径文化,通过表面现象刨根问底进行深层次的改造,以教育、宣传、科学训练体系为手段,普及田径赛事、发展竞技水平、提高田径地位、培养正确的意识,以此塑造田径文化。
参考文献:
[1] 郝家春.我国田径文化的缺失与唤醒-从刘翔现象谈起[J].体育学刊.1992.19(2):36.
[2] 鲁国斌.“刘翔现象”给中国田径的思考与启迪[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2007.4(3):115-116
[3] 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EB/OL].(2017-03-20).http://www.athletics.org.cn/competition/news//51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