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材来源生活,作文以情动人”,这是人们对中学生作文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可是现在学生的作文却不是这样的。
如今,中学生作文中大量存在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以及作文套作、宿构、抄袭等不良现象。
在作文中,“见古不见今”、“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己”的现象相当普遍,引用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不断撞车,对所了解的生活材料不能有所判别、有所取舍、有所利用,写作文就是回忆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生活,不会关心自己当下的生活。
我们提倡“作文素材生活化,感情流露自然化”,就是要同学们写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切体验,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生命。
“作文素材生活化”的主题是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其本质是“真”:写真言,抒真情。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写人就是生活中的人,写事就是生活中的事。
我们在作文中要想写出“作文素材生活化”文章,可从以下两“真’,来入手:
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要依照题意大胆想象),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
如江苏省的优秀作文《怀想天空》,作者真实的记述了自己看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虽不着色彩,娓娓道来,但一片父子深情却蕴藏其间。再如云南一考生的《父亲,我爱你!》,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
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文章阐述的道理若想说服人、打动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于感情“真”,只有这样,“真情’,才能始终“真挚”。
如福建一考生的《壮哉,猛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人格魅力深深折服,钦佩不已,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溢着感人至深的情愫,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地把真情实感流诸笔端。真实的情感深邃如海洋,广阔如天空,强烈地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作文为了更好地贯彻“作文素材生活化”,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真突并观兰活
作文其实是生活的反映。有一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考生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何永康教授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房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这样的教训不能不谓之深刻。
当然,素材生态化不等于照搬生活,为了凸现形象和主旨,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达到一定的艺术真实,是十分必要的。
真事蕴含意义
生活中的真事很多,但不一定都有意义,所以要进行筛选,所写的真事,一定要有意义、有意蕴。
如有一年江苏省作文《好奇心》,有一篇记叙文拔尖之作,写的是爷爷、奶奶的生活琐事,却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请看片断:……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喊:“老头子!”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奶奶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多好的生态化素材!作者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生态化的人物语言,展示了人世间美丽的风景。作者最后又借奶奶的话揭示了“爱的真谛”……奶奶说:“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文章接下来用议论抒情句升华主题:“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须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这样的尺水兴波、小中见大十分难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选取典型的细节
优秀的记叙文一般都要有细节描写,生态化素材作文尤其需要。细节描写在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叙述与描写,过多的叙述而没有描写,文章必然显得平铺直叙,庸常板滞,生动形象的描写就能使人物丰满起来,使得事情有血有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可谓大矣。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应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切忌空泛造假,贫脊枯瘦。
作文中要做到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就必须要采取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实际上就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或自然风景、社会环境、场面的细微末节的描写。细节虽小,其作用却不小,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如今,中学生作文中大量存在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以及作文套作、宿构、抄袭等不良现象。
在作文中,“见古不见今”、“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己”的现象相当普遍,引用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不断撞车,对所了解的生活材料不能有所判别、有所取舍、有所利用,写作文就是回忆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生活,不会关心自己当下的生活。
我们提倡“作文素材生活化,感情流露自然化”,就是要同学们写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切体验,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生命。
“作文素材生活化”的主题是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其本质是“真”:写真言,抒真情。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写人就是生活中的人,写事就是生活中的事。
我们在作文中要想写出“作文素材生活化”文章,可从以下两“真’,来入手:
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要依照题意大胆想象),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
如江苏省的优秀作文《怀想天空》,作者真实的记述了自己看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虽不着色彩,娓娓道来,但一片父子深情却蕴藏其间。再如云南一考生的《父亲,我爱你!》,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
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文章阐述的道理若想说服人、打动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于感情“真”,只有这样,“真情’,才能始终“真挚”。
如福建一考生的《壮哉,猛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人格魅力深深折服,钦佩不已,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溢着感人至深的情愫,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地把真情实感流诸笔端。真实的情感深邃如海洋,广阔如天空,强烈地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作文为了更好地贯彻“作文素材生活化”,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真突并观兰活
作文其实是生活的反映。有一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考生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何永康教授说:“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房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这样的教训不能不谓之深刻。
当然,素材生态化不等于照搬生活,为了凸现形象和主旨,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达到一定的艺术真实,是十分必要的。
真事蕴含意义
生活中的真事很多,但不一定都有意义,所以要进行筛选,所写的真事,一定要有意义、有意蕴。
如有一年江苏省作文《好奇心》,有一篇记叙文拔尖之作,写的是爷爷、奶奶的生活琐事,却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请看片断:……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喊:“老头子!”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奶奶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多好的生态化素材!作者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生态化的人物语言,展示了人世间美丽的风景。作者最后又借奶奶的话揭示了“爱的真谛”……奶奶说:“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文章接下来用议论抒情句升华主题:“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须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这样的尺水兴波、小中见大十分难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选取典型的细节
优秀的记叙文一般都要有细节描写,生态化素材作文尤其需要。细节描写在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叙述与描写,过多的叙述而没有描写,文章必然显得平铺直叙,庸常板滞,生动形象的描写就能使人物丰满起来,使得事情有血有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可谓大矣。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应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切忌空泛造假,贫脊枯瘦。
作文中要做到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就必须要采取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实际上就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或自然风景、社会环境、场面的细微末节的描写。细节虽小,其作用却不小,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