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媒体时代,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提供新空间与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考验和新挑战。只有直面机遇与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提升传播效力,优化传播途径,增强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才能全面提升体现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
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一个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主导的全媒体时代扑面而来。相比于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信息传播介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播渠道更多、覆盖面更广、速度更快,“信息海洋”的边界极大扩展,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新的空间与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具有制约和规范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的功能。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不断增强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将其真正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迎来的新机遇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高效性传播
全媒体时代,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优势,形成一个融媒利益共同体。资源与利益的融合使之克服了传统新闻制作过程较长的问题,能够通过诸多载体将信息快速传递,进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效传播。另外,良好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得媒体传播主客体间随时随地交流观点,较之于传统媒体具有便捷性与时效性,可以高效地捕捉和获取主客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与认同感。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多元化表达
全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特性明显,主客体间的界限模糊且双向互动,形成了一个超越地域、民族、阶层、职业的信息化空间。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媒体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平等性,促使多元文化渗透与交流的内容及形式骤增,文化传播的辐射力与渗透力增强,其表達方式也更加丰富,传导方式不断优化,多元化表达的主体范围也呈现广泛性的特征,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多元化表达。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亲民性塑造
全媒体时代,多种媒体介质成为人们了解时政和社会热点信息、社会交往、表达诉求和建言献策的重要工具,成为大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多元化的传播介质使得大众均可为各行业各层级的职业媒体所宣传的价值观纠偏,从而拉近了个人与社会组织、政府之间的距离。同时,如影随形的跟踪反馈系统也有助于职业媒体从业者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意识,以便更好地引导舆论、疏导民情、化解矛盾,这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了更易接受的语言形式和更便捷的渠道,也因此完善了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权的亲民性建设,使其在大众的意识形态中保持更加持久、更加深厚的影响力。
二、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面临的新挑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集中度的分散
全媒体时代,生产主体多样,传播渠道多元,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社会话语权由主流媒体掌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自媒体的繁荣使得普通民众成了信息发布的主体,截取、改编权威媒体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在自媒体平台上获取流量的情况屡见不鲜。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泛娱乐化、碎片化的自娱自乐自传播的方式吸引了众多教育程度与利益诉求不同的受众,从而带来了正能量信息与反向价值观的无序竞争。各类价值观念在全媒体时代的碰撞、激荡,分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集中度,分散了广大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注意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权威性的消减
传统媒体时代,权威消息会经严格审核正式由新闻媒体发布,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全媒体时代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媒体的自由化、无序化传播导致某些新媒体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各种社会思潮争相发声。甚至在个别新媒体平台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话语权,使得“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受到冲击或质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稳定性的削弱
就媒体的社会属性而言,任何时候,任何一家负责任的媒体对所传播的信息都必须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审核,以保证其导向正确、内容真实。由于全媒体时代大众成为传播主体,部分民众为了缓解压力或宣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发表感性和煽动性的言论或作品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不仅违背公序良俗,也破坏了社会和谐。就此而言,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复杂的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稳定性。
三、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就传播主体角度而言,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必须从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因此,所有媒体工作者包括每一个拥有自媒体的社会大众都应在社会思潮多元、媒体形态复杂的环境中,肩负起历史使命,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工作方法处理专业化工作。就传播客体视角而言,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要从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入手。实践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就会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就会避免为了时效性和抢占话语权而制造非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就会在全媒体时代集中力量优化网络生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坚持党的领导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的必然举措,也是党一直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党执政为民的新手段,党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成为提升社会领导力的重要课题。“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①,是新时代开创我国媒体工作新局面的向导和指南,加强党的领导也是宣传思想工作不变的法则。近年来,我党一直将提升“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②的能力作为宝贵经验,抓住了做好媒体工作的关键。在新形势下,我们应汲取经验,建立网络问政与监督、党收集民意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双向良性通道,切实加强党引领宣传工作的途径和方式。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以服务发展需要,把握新闻舆论意识形态特性。牢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提高媒体人主体意识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集中力量解决舆论引导“失向”“失范”“失准”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的不二选择。
(三)坚持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体现为一种问题意识和矛盾思维模式,强调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认为解决矛盾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回顾我党百年实践史,社会的进步无不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结果。传播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持久关注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必然遵从问题导向。如果忽视问题導向,只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强调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然会遭到破坏。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必须直面媒体融合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的紧迫性,着力加快推动媒体融合,“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③。
四、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一)因势而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升传播效力
主流媒体作为舆论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压舱石”和“助推器”,坚守和发展好主流舆论阵地,就是解决好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谁发言、为谁鼓掌、为谁加油的意识问题。全媒体时代,必须按照党中央要求,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尽快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有原则守底线的新型主流媒体,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巩固和开拓思想舆论的“红色地带”,敢于发现与处理“黑色地带”,切实提高舆论传播“四力”,形成立体多样的一体化全媒体平台。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机制新变化,在主流舆论阵地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必须在宣传内容上保持其引导作用;在宣传途径中与新媒体保持竞争与合作共存态势;在宣传机制中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完成线下与线上无缝对接,将新媒体的流行性、活泼性与传统媒体的精准化与正式化相融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方式,最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有序提升。
(二)应势而动,优化传播途径,绘就全媒宣传“同心圆”
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的关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宣传价值观中的作用,需要尽可能多地找到网上网下“同心圆”,凝心聚力做好价值坚守。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往往以线下、扁平式、灌输式进行,全媒体时代要将其教育方式改为渗透式,用精品化、大众化、特色化的方式培养受众的主体意识。在宣传工作中,要进行双向改革,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工合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并将此类教育资源融入课堂、走进生活,在网下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完成信息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价值观真正走到人民的心灵深处,融入血脉之中。在这方面,通俗理论读物《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就是一个成功例证——线上采用以短视频、动漫、音频等方式全面生动地展现了祖国70年来的壮阔历程,线下推出在多地与读者面对面对话等推广活动,因具有音、像、文、图的超文本型特点而深受好评。因其以融媒体形式出版宣传,适应了新媒体传播趋势,开拓了让理论读物的声音走入人心的新思路,扩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手段和方法,打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矩阵。
(三)顺势而为,处理好主客体关系,增强感召力
当前,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践行主体是党员干部群体和广大青少年群体,其重要践行客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对客体的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原则:一是尊重事物的一般规律,了解客体的属性与本质,实事求是;二是寻求主体的内在价值,满足主体的利益与需求,改变客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会通过具体实践,来检验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践成为价值的实际确定者。主体在对客体没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如果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主体就会客观地继续践行;如果践行效果不良,就会因寻求内在价值而否定客体。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全面深刻地认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主体只有充分掌握真理,引导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正确的价值目标。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客体而言,主体充分地认识和运用真理即正确地理解其内涵,是实现实践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在全媒体时代,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新媒体既为主体充分地、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客体的真理性提供有效载体,又为价值实践提供监督与管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新媒体作为教育问题、民生问题、信息安全等问题提出与反馈交互的重要窗口,是主体科学地认识和践行客体的空间依托。我们要探索整合“报、台、网、微、端、屏”等媒体资源,通过整合后的新媒体,深度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标、方向、热点和时效,只有这样,主体才能通过新媒体体悟理论魅力和解释体系,提升自我的政治素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新媒体的舆论职责,规范信息引导、监管和控制。要不断扩充网络监督的主客体,建立权力部门与民间组织共同监督、统筹管理、协调指导的合理机制。如建立网络舆情分析和预警机制,加强网上舆情控制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危机应对机制等。构建各种监督机制,有利于规范信息引导和监督渠道,从而使新媒体能够真正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过程中发挥更新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和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BDJ044)
注 释:
①《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一版。
②《人民日报》2010年1月5日,第一版。
③《人民日报》,2019年1月25日,第一版。
(作者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研中心)
编校:张红玲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
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在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一个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主导的全媒体时代扑面而来。相比于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信息传播介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播渠道更多、覆盖面更广、速度更快,“信息海洋”的边界极大扩展,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新的空间与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具有制约和规范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的功能。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不断增强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将其真正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迎来的新机遇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高效性传播
全媒体时代,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优势,形成一个融媒利益共同体。资源与利益的融合使之克服了传统新闻制作过程较长的问题,能够通过诸多载体将信息快速传递,进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效传播。另外,良好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得媒体传播主客体间随时随地交流观点,较之于传统媒体具有便捷性与时效性,可以高效地捕捉和获取主客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与认同感。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多元化表达
全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特性明显,主客体间的界限模糊且双向互动,形成了一个超越地域、民族、阶层、职业的信息化空间。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媒体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平等性,促使多元文化渗透与交流的内容及形式骤增,文化传播的辐射力与渗透力增强,其表達方式也更加丰富,传导方式不断优化,多元化表达的主体范围也呈现广泛性的特征,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多元化表达。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亲民性塑造
全媒体时代,多种媒体介质成为人们了解时政和社会热点信息、社会交往、表达诉求和建言献策的重要工具,成为大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多元化的传播介质使得大众均可为各行业各层级的职业媒体所宣传的价值观纠偏,从而拉近了个人与社会组织、政府之间的距离。同时,如影随形的跟踪反馈系统也有助于职业媒体从业者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意识,以便更好地引导舆论、疏导民情、化解矛盾,这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了更易接受的语言形式和更便捷的渠道,也因此完善了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权的亲民性建设,使其在大众的意识形态中保持更加持久、更加深厚的影响力。
二、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面临的新挑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集中度的分散
全媒体时代,生产主体多样,传播渠道多元,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社会话语权由主流媒体掌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自媒体的繁荣使得普通民众成了信息发布的主体,截取、改编权威媒体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在自媒体平台上获取流量的情况屡见不鲜。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泛娱乐化、碎片化的自娱自乐自传播的方式吸引了众多教育程度与利益诉求不同的受众,从而带来了正能量信息与反向价值观的无序竞争。各类价值观念在全媒体时代的碰撞、激荡,分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集中度,分散了广大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注意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权威性的消减
传统媒体时代,权威消息会经严格审核正式由新闻媒体发布,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全媒体时代使得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媒体的自由化、无序化传播导致某些新媒体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各种社会思潮争相发声。甚至在个别新媒体平台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话语权,使得“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受到冲击或质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稳定性的削弱
就媒体的社会属性而言,任何时候,任何一家负责任的媒体对所传播的信息都必须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审核,以保证其导向正确、内容真实。由于全媒体时代大众成为传播主体,部分民众为了缓解压力或宣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发表感性和煽动性的言论或作品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不仅违背公序良俗,也破坏了社会和谐。就此而言,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复杂的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稳定性。
三、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就传播主体角度而言,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必须从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因此,所有媒体工作者包括每一个拥有自媒体的社会大众都应在社会思潮多元、媒体形态复杂的环境中,肩负起历史使命,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工作方法处理专业化工作。就传播客体视角而言,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要从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入手。实践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就会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就会避免为了时效性和抢占话语权而制造非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就会在全媒体时代集中力量优化网络生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坚持党的领导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的必然举措,也是党一直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党执政为民的新手段,党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成为提升社会领导力的重要课题。“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①,是新时代开创我国媒体工作新局面的向导和指南,加强党的领导也是宣传思想工作不变的法则。近年来,我党一直将提升“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②的能力作为宝贵经验,抓住了做好媒体工作的关键。在新形势下,我们应汲取经验,建立网络问政与监督、党收集民意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双向良性通道,切实加强党引领宣传工作的途径和方式。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以服务发展需要,把握新闻舆论意识形态特性。牢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提高媒体人主体意识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集中力量解决舆论引导“失向”“失范”“失准”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的不二选择。
(三)坚持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体现为一种问题意识和矛盾思维模式,强调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认为解决矛盾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回顾我党百年实践史,社会的进步无不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结果。传播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持久关注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必然遵从问题导向。如果忽视问题導向,只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强调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然会遭到破坏。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必须直面媒体融合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的紧迫性,着力加快推动媒体融合,“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③。
四、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一)因势而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升传播效力
主流媒体作为舆论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压舱石”和“助推器”,坚守和发展好主流舆论阵地,就是解决好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谁发言、为谁鼓掌、为谁加油的意识问题。全媒体时代,必须按照党中央要求,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尽快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有原则守底线的新型主流媒体,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巩固和开拓思想舆论的“红色地带”,敢于发现与处理“黑色地带”,切实提高舆论传播“四力”,形成立体多样的一体化全媒体平台。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机制新变化,在主流舆论阵地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必须在宣传内容上保持其引导作用;在宣传途径中与新媒体保持竞争与合作共存态势;在宣传机制中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完成线下与线上无缝对接,将新媒体的流行性、活泼性与传统媒体的精准化与正式化相融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方式,最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有序提升。
(二)应势而动,优化传播途径,绘就全媒宣传“同心圆”
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的关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宣传价值观中的作用,需要尽可能多地找到网上网下“同心圆”,凝心聚力做好价值坚守。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往往以线下、扁平式、灌输式进行,全媒体时代要将其教育方式改为渗透式,用精品化、大众化、特色化的方式培养受众的主体意识。在宣传工作中,要进行双向改革,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工合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并将此类教育资源融入课堂、走进生活,在网下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完成信息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价值观真正走到人民的心灵深处,融入血脉之中。在这方面,通俗理论读物《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就是一个成功例证——线上采用以短视频、动漫、音频等方式全面生动地展现了祖国70年来的壮阔历程,线下推出在多地与读者面对面对话等推广活动,因具有音、像、文、图的超文本型特点而深受好评。因其以融媒体形式出版宣传,适应了新媒体传播趋势,开拓了让理论读物的声音走入人心的新思路,扩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手段和方法,打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矩阵。
(三)顺势而为,处理好主客体关系,增强感召力
当前,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践行主体是党员干部群体和广大青少年群体,其重要践行客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对客体的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原则:一是尊重事物的一般规律,了解客体的属性与本质,实事求是;二是寻求主体的内在价值,满足主体的利益与需求,改变客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会通过具体实践,来检验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践成为价值的实际确定者。主体在对客体没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如果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主体就会客观地继续践行;如果践行效果不良,就会因寻求内在价值而否定客体。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全面深刻地认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主体只有充分掌握真理,引导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正确的价值目标。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客体而言,主体充分地认识和运用真理即正确地理解其内涵,是实现实践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在全媒体时代,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新媒体既为主体充分地、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客体的真理性提供有效载体,又为价值实践提供监督与管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新媒体作为教育问题、民生问题、信息安全等问题提出与反馈交互的重要窗口,是主体科学地认识和践行客体的空间依托。我们要探索整合“报、台、网、微、端、屏”等媒体资源,通过整合后的新媒体,深度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标、方向、热点和时效,只有这样,主体才能通过新媒体体悟理论魅力和解释体系,提升自我的政治素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新媒体的舆论职责,规范信息引导、监管和控制。要不断扩充网络监督的主客体,建立权力部门与民间组织共同监督、统筹管理、协调指导的合理机制。如建立网络舆情分析和预警机制,加强网上舆情控制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危机应对机制等。构建各种监督机制,有利于规范信息引导和监督渠道,从而使新媒体能够真正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过程中发挥更新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和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BDJ044)
注 释:
①《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一版。
②《人民日报》2010年1月5日,第一版。
③《人民日报》,2019年1月25日,第一版。
(作者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研中心)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