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青访谈录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者:钱仁平
  时间:2012年9月8日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
  钱仁平:杨老师,您是全国很著名的唱片发烧友、“唱片大户”,今天的访谈我们就从唱片说起吧,为什么买那么多唱片?
  杨立青:买唱片算是养成的习惯吧,或者说是家传。首先跟我父亲有关。可以想象在五六十年代,音乐会很少,接触音乐的媒介、接触一流演奏家的机会可能只有唱片了。我父亲那时候有点“过分”哦。他有个学生,是国立音专的,刚解放的时候到巴黎音乐学院留学,50年代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当老师,带回了一批唱片,一百块左右一张。他就把所有的储蓄拿去买唱片了,至少花了两三万块钱,真是不可思议。(笑)
  钱:这些唱片对于您的音乐生活,比如创作、教学应该是有很多的好处吧?
  杨:当然了。接触到的很多新东西都是从唱片开始的,比如说第一次听巴托克,我还记得是1962或1963年在王建中先生家里。王先生也是喜欢唱片,我跟他学和声。当时我不到20岁,印象特别深刻,他跟我讲,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是库塞维斯基(Sergei Koussevitzky)指挥的:库塞维斯基认为《乐队协奏曲》是20世纪最好的管弦乐作品。
  钱:现在您家里有多少张唱片了?
  杨:总有1万多吧。
  钱:下面我们聊聊最近创作的《木卡姆印象》。这部作品2012年6月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新疆十二木卡姆交响音乐会),后来好像又复演了一次。
  杨:对,没错。8月底又在北京演了一次。据说效果要好得多。
  钱:这个作品起因我知道一点。有一年您去新疆采风,好像是文化部组织的是吗?
  杨:是。文化部这个项目的缘起据说跟赛福鼎有关。赛福鼎曾在国外听了交响乐之后,就想把新疆的“木卡姆”变成交响音乐。他去世后,家人就向相关部门提出了赛福鼎的这个愿望。所以,文化部就组织了一批作曲家去新疆走走看看。
  钱:怎么想到是大提琴与管弦乐队,可以直接叫作“大提琴协奏曲”吗?
  杨:我就把它叫做“大提琴协奏曲”。用大提琴第一个原因可以这么说吧:当时在听了一些“木卡姆”后脑子里就在想,“木卡姆”这么一种很丰富的东西,那么浓郁的特色,如果完全按照它原本的结构、音调去写会碰到很多问题,它毕竟是歌舞音乐嘛。“木卡姆”里有很多微分音没法处理,交响乐队怎么进入中立音呢?当然你用很“先锋派”的方式去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想着用一件独奏乐器可能是比较好的方式。
  钱:是不是说“木卡姆”的因素主要通过独奏乐器来体现?
  杨:不。只是独奏乐器可能会比较灵活一点。第二个原因是我听了他们收集的“十二木卡姆”录音,从中选了一点素材。这个素材是一个吟唱,后面伴有新疆弹拨乐器,像空弦那样的音,这跟大提琴的音区比较像。如果用大提琴来表现它那个吟唱的风格,就像游吟诗人那样的感觉,然后和五度拨弦结合在一起,所以最后就决定用大提琴。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写了不少东西都是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类型,二胡和乐队、琵琶和乐队,诸如此类。为什么我常常使用这样的结合?这说出来可能会得罪一些人。(停顿了一下)我对我们的乐团不大放心。我们乐团都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团里的每个演奏员的技术都不错,但不练琴。要演出的作品在家里是不练的,到了排练的时候就视奏,但又没多余时间给你视奏就直接进入演出排练。于是,每次你听到的东西都是“夹生饭”。
  钱:那《木卡姆印象》首演您满意吗?
  杨:当时我觉得还不够。我常常说的一句话,在配器课上我也跟学生说,我们的乐团现状或者说是演奏习惯,作为作曲家我们常常不知道“是我写的不好,还是他奏的不好”?!
  钱:对!对!对!
  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应该能奏出来的,但往往一塌糊涂、乱成一片。那么是我写的不好吗?我有几次经验证明并不是这样。比如《乌江恨》,它的首演是在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不算特别好的乐团。但是拿回来的录音,我们的“上交”或者国内其他乐团都没有达到过。不是速度上不去,就是铜管又冒“泡”了。还有《荒漠暮色》,香港首演之后也由日本的一个交响乐团演,演出前他们共排练两次。我去听了,基本上就是我想要的东西。后来,这个作品由“国交”、“上交”、“上音”的乐队也都演过,没有一次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我们乐团演奏员的个人水平肯定比日本的高。但人家事先都在下面练好了,加上乐团以及指挥对现代音乐也比较有经验,所以很容易把新作品的基本面貌弄出来。
  再讲个我的老师王建中先生的故事。大概是在80年代末,一次我见他在学门口走来走去,便问他在干嘛?他说,里面在排练他自己的作品。我说,那你怎么不去听?他回答说,不敢听。“不敢听”就是说他很担心会奏得一塌糊涂。作曲家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无能,写成了这个样子。这个问题常常让我很纠结,写得很简单我不甘心,但是你给乐队负担太重的话他演奏会出问题。然而,你找一个比较好的独奏家,他能把整个作品的基本意图体现出来。乐队作为协奏曲来讲相对容易处理一点。这样可能好一点。
  钱:那么《木卡姆印象》的乐队部分是充分考量了演奏因素的。您刚刚也提到,您的这种协奏曲类型的作品很多,那这部作品与以前相比,独奏乐器与乐队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杨:这回更多地是从协奏曲来考虑。《霸王卸甲》、《乌江十艮》原来都不把它们叫做协奏曲。在日本演出的节目单上是用英文写的,叫做“Symphonic Ballade with Pipa Obligato”,为交响乐队与附加的琵琶而作的交响叙事曲。
  钱:这些作品在您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木卡姆印象》、《乌江恨》、《霸王卸甲》还有《一枝花》我觉得是有点一脉相承的。
  杨:说它们相似,(首先)都是委约作品。委约作品都带有审美的前提。《乌江恨》是第一个这种类型的。写成现在这个样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和念书时候教我配器的施咏康先生有关。回国后他对我说:“杨立青,你回来以后别再写国外那种风格的作品了,写传统一点的,让大家认识你、知道你。”他认为,要让大家认识、了解你,得要用扎实的传统功底,用大家容易理解的方式去写作。二是当年南京的石中光老师被邀请去指挥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日方提出希望有一首中国乐器和交响乐队合作的作品。石老师就跟我说,他们正好有一个琵琶演奏员擅长演奏《霸王卸甲》,能不能就把《霸王卸甲》跟乐队弄在一块。当时我就答应了,但又不大甘心就配个伴奏,于是写了三十分钟。《霸王卸甲》是一个古曲,要写得非常现代,我当时还没找到那个途径。后来我发现周龙的《霸王卸甲》写得很好,用了很现代的方式。
其他文献
随西方文化的涌入,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体系也大规模地被引入,尤其是专业音乐教育和创作领域中,这使得中西音乐文化无论从观念上还是技法上都发生了直接的对峙和巨大的冲突。如何从作曲技术和审美心理层面上调解、融合这一矛盾,正是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一大问题。  杨立青的交响叙事曲《乌江恨》(为琵琶与交响乐队而作)①创作于1986年2月,时值作曲家刚从德国留学归来,应名古屋交响乐团之邀,为庆祝日本名古屋市与我国南京
作曲家韩兰魁80年代中期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又赴中央音乐学院及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进修学习。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和不断努力,他己步入国内有实力的、成熟的作曲家行列。其创作无论是形式体裁还是内容表现都十分广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作曲家的创作涉及舞剧、多种形式的管弦乐、室内乐、影视等诸多音乐体裁,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大赛事中获奖。2013年金秋,汇集作曲家多年创作心血的“韩兰魁获奖作品展演——
15年古琴家、音乐学家吴文光先生举办了“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由“琴心墨象·吴文光书画艺术展”和“琴心雕龙·吴文光古琴经典述作音乐会”两个部分呼应而成。“琴心墨象”书画展是吴先生习书五十余年以来,对个人书画艺术追求的一次阶段性展示和总结。展览首先于7月16日在河南洛阳龙门博物馆拉开帷幕,后于9月20日辗转至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展出。而11月7日“琴心雕龙”述作音乐会则是吴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于美
照现代科学观念,要发现宇宙万物的奥秘需要不断地在微观和宏观、物质和精神等领域进行探索,由于宇宙是无限的,且又有新事物不断产生,因此科学探索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但在中国传统的“气化论”宇宙观下,无论是微观的粒子还是宏观的星系、无论是物质运动还是精神活动,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气”的运动,即《周易》中所说的“阴阳之气”或《庄子》所谓的“通天下之一气耳”①。这样一来,人们如果想要把握宇宙和生命的真谛并不需要“
在西方音乐创作的历史中,几乎所有时代的作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引用的方法,这其中有的是模仿,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改编。有些作曲家也引用自己的作品,例如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法国的马勒学者亨利一路易·德·拉·格兰热就曾依据自己的研究公开表示:“在马勒之前,从来没有哪位作曲家想过要将已经创作好的歌曲引入到交响曲中来,而这恰恰是马勒经常做的。”  马勒的《第五交响曲》(后简称《第五》)创作于1
18年适逢法国作曲家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Fran?觭ois Gounod,1818—1893)诞辰两百周年,国家大剧院于7月18至22日上演了其歌剧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示纪念。本次演出在服装舞美、道具布景以及对舞台机械装置的使用方面均别出心裁,歌剧现场的视觉效果夺人耳目,加之来自欧洲的主创人员与大剧院乐队、合唱团的专业演绎,使这部诞生于150年前的法国歌剧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时
感谢“金钟奖”评委会,在上百篇的论文中,把我的论文《民族音乐结构型态中程式性与非程式性》评为等次奖中的铜奖。正如居其宏先生在《中国艺术报——中国音乐》专栏中所言:“任何学术作品评奖同其他艺术作品评奖一样,都是一种没有绝对硬性衡量指标的软性评价活动……其中也必然渗透着评委们自身的主观性……”。三十多年来,中国音乐学界发表了成百上千篇的优秀论文,水平高者,绝不只有这几十篇。我虽然有幸进入这几十个人的名
本刊讯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于1927年开始举办,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音乐比赛之一。在九十多年的岁月长河中,该比赛秉承了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同时,又不断续写着它的新篇章。从比赛阶段、曲目,到对参赛者进行评审的方式以及奖项数量都在不断地调整。但始终不变的是评论家、媒体、文化活动爱好者、钢琴家以及广大观众等国际群体对该赛事一如既往的热忱。   2020年,第十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即将拉开帷幕。比赛将于202
一、《情景》简述  德国先锋作曲家拉亨曼(Helmut Lachenmann,1935—)于1988年创作的乐队作品《情景》(Tableau)堪称现代音乐中最具有创意的作品之一。新的乐队音响、新的乐器演奏方法、新的复杂而精确的记谱方式。新的配器法,加之“无声”的演奏、无声的“渐强”等独特表现形式,使得乐曲常常把乐队的演奏家们及听众们带到了听觉的极限,回味无穷。仔细研读乐谱和聆听录音,我不禁深受启发
17年9月18日至20日,由沈阳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暨第二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以下简称“论坛”)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金铁霖、会长马秋华,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原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