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依附于红细胞表面或在血浆、组织液、脑脊液中游离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发病时表现为发热、贫血及黄疸等。病原菌多为隐形感染,感染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合并其它病原菌感染时发病。可导致仔猪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母猪繁殖困难或流产,严重者会造成机体死亡。该疾病在国内外均有报道,近几年来更是在我国多个地区暴发流行,对我国生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文介绍该疾病发病后的临床症状、解剖学特征及实验室诊断特征,并总结治疗及预防该病的方法。
1 临床症状
强壮成年猪和中猪除血检阳性以外不表现任何症状,免疫力低下猪或仔猪临床表现为体温40-42℃,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且心跳加快。发病早期皮肤潮红,毛发乱而无光,出现便秘症状。发病后期皮肤及黏膜苍白,毛孔出血,严重腹泻,尿液呈茶色或浅红色。若病发后不及时救治,大部分病猪于一至数日内死亡。染病的怀孕母猪表现为流产或死胎,哺乳母猪表现为体温高、厌食及呼吸急促。
2 解剖检查
病猪四肢、耳部末稍发绀;耳颈部出现皮肤病症状,伴有毛囊处渗出性出血;皮肤发白伴有皮下水肿,黏膜、脂肪及肝脏多处黄染;皮下组织散布有出血斑,与肌间呈胶样浸润。全身淋巴结以及脾脏、肝脏、肺脏均出现肿大现象,心包积液,胆汁充盈,腹水较多,肾脏散布有出血点。
3 微生物诊断
病原体在显微镜下呈多种特异形态,并可使红细胞呈现特别的形态,通常采用直接镜检法进行检验,包括鲜血压片、血涂片两种方法。鲜血压片法是将一滴病猪血液滴于载玻片,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盖上载玻片,高倍镜下观察,血浆中有圆形、卵圆形、环形、杆状、月牙状的虫体不停翻转、运动,同时有虫体依附的红细胞呈星形。血涂片检查是用病猪血液制成血涂片,后用瑞氏染色,高倍镜下观察,血浆中及红细胞表面有大量蓝色不规则形态的虫体。
4 治疗及预防
发现染病猪并确诊后应在所有饲养猪的饲料中加入100mg/(kg·bw)土霉素及200mg/(kg·hw)金霉素,连喂2周。患病猪需肌肉注射7mg/(kg·bw)贝尼尔和2mg/(kg·bw)维生素B12,1次ld,连用3d,严重者需连用Sd。待疫情稳定后改用200mg/(kg·bw)阿散酸拌人饲料连续喂养10d。
疫情发生后应及时将病猪与未染病猪隔离,对死亡猪做无害化处理。加强猪舍内外消毒力度,及时清理粪便,维护猪舍内外环境卫生,做好灭蚊防鼠工作,消灭污染源及传染渠道。目前还没有针对本病的疫苗,因此制定饲养管理制度及标准,规范养殖条件是减少本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及时对未发病猪进行病原菌及寄生虫防治,提高个体免疫力,也能降低本病发生概率。
5 讨论
猪附红细胞体病在健康猪群中呈隐形感染,一旦发病则呈暴发趋势,发生发展迅速,对养殖业危害严重。该病发病后临床症状明显,实验室诊断简单易行,应综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确诊,注意与其他高热症的区别。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治疗药物有很多种,理想的有金霉素、土霉素、黄色素、四环素、阿散酸及血虫净等,但青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对附红细胞体无效。患猪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并使用药物积极治疗,发病3d后使用药物作用不大。在治疗患病猪的同时,要对其它猪舍做全面的消毒工作。
各年龄猪均可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仔猪和孕期母猪尤其敏感。该病传播方式主要有4种: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吸血昆虫传播。在猪群中主要通过吸血昆虫、污染针头及器械传播。猪群一旦感染该病将终身携带,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受到外界刺激时发病,严重的可引起死亡。虽然有很多药物可以治疗该病,但治愈率无法达到100%,且猪被附红细胞体感染后生长缓慢,对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因此,临床上应以预防为主。但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疾病的专用有效的疫苗,所以积极进行环境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个体抵抗力,减少其它疾病的发生对于该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在夏秋季尤其要做好防蚊防鼠工作并提前注射或在饲料中拌喂药物,预防疾病。猪群接种疫苗、去势或受精时避免交叉污染。此外,养殖人员对该疾病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也间接导致了该疾病的暴发。实际工作中,除了要做好临床诊疗工作外,还应该普及疾病知识,提高养殖人员警觉性。
1 临床症状
强壮成年猪和中猪除血检阳性以外不表现任何症状,免疫力低下猪或仔猪临床表现为体温40-42℃,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且心跳加快。发病早期皮肤潮红,毛发乱而无光,出现便秘症状。发病后期皮肤及黏膜苍白,毛孔出血,严重腹泻,尿液呈茶色或浅红色。若病发后不及时救治,大部分病猪于一至数日内死亡。染病的怀孕母猪表现为流产或死胎,哺乳母猪表现为体温高、厌食及呼吸急促。
2 解剖检查
病猪四肢、耳部末稍发绀;耳颈部出现皮肤病症状,伴有毛囊处渗出性出血;皮肤发白伴有皮下水肿,黏膜、脂肪及肝脏多处黄染;皮下组织散布有出血斑,与肌间呈胶样浸润。全身淋巴结以及脾脏、肝脏、肺脏均出现肿大现象,心包积液,胆汁充盈,腹水较多,肾脏散布有出血点。
3 微生物诊断
病原体在显微镜下呈多种特异形态,并可使红细胞呈现特别的形态,通常采用直接镜检法进行检验,包括鲜血压片、血涂片两种方法。鲜血压片法是将一滴病猪血液滴于载玻片,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盖上载玻片,高倍镜下观察,血浆中有圆形、卵圆形、环形、杆状、月牙状的虫体不停翻转、运动,同时有虫体依附的红细胞呈星形。血涂片检查是用病猪血液制成血涂片,后用瑞氏染色,高倍镜下观察,血浆中及红细胞表面有大量蓝色不规则形态的虫体。
4 治疗及预防
发现染病猪并确诊后应在所有饲养猪的饲料中加入100mg/(kg·bw)土霉素及200mg/(kg·hw)金霉素,连喂2周。患病猪需肌肉注射7mg/(kg·bw)贝尼尔和2mg/(kg·bw)维生素B12,1次ld,连用3d,严重者需连用Sd。待疫情稳定后改用200mg/(kg·bw)阿散酸拌人饲料连续喂养10d。
疫情发生后应及时将病猪与未染病猪隔离,对死亡猪做无害化处理。加强猪舍内外消毒力度,及时清理粪便,维护猪舍内外环境卫生,做好灭蚊防鼠工作,消灭污染源及传染渠道。目前还没有针对本病的疫苗,因此制定饲养管理制度及标准,规范养殖条件是减少本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及时对未发病猪进行病原菌及寄生虫防治,提高个体免疫力,也能降低本病发生概率。
5 讨论
猪附红细胞体病在健康猪群中呈隐形感染,一旦发病则呈暴发趋势,发生发展迅速,对养殖业危害严重。该病发病后临床症状明显,实验室诊断简单易行,应综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确诊,注意与其他高热症的区别。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治疗药物有很多种,理想的有金霉素、土霉素、黄色素、四环素、阿散酸及血虫净等,但青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对附红细胞体无效。患猪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并使用药物积极治疗,发病3d后使用药物作用不大。在治疗患病猪的同时,要对其它猪舍做全面的消毒工作。
各年龄猪均可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仔猪和孕期母猪尤其敏感。该病传播方式主要有4种: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吸血昆虫传播。在猪群中主要通过吸血昆虫、污染针头及器械传播。猪群一旦感染该病将终身携带,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受到外界刺激时发病,严重的可引起死亡。虽然有很多药物可以治疗该病,但治愈率无法达到100%,且猪被附红细胞体感染后生长缓慢,对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因此,临床上应以预防为主。但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疾病的专用有效的疫苗,所以积极进行环境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个体抵抗力,减少其它疾病的发生对于该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在夏秋季尤其要做好防蚊防鼠工作并提前注射或在饲料中拌喂药物,预防疾病。猪群接种疫苗、去势或受精时避免交叉污染。此外,养殖人员对该疾病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也间接导致了该疾病的暴发。实际工作中,除了要做好临床诊疗工作外,还应该普及疾病知识,提高养殖人员警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