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成为一个专家,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刻意练习”的程度。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最终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不到10小时。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学会刻意练习,可以借鉴以下五个方面的技巧。
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腦中执行这个要领。
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
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最终停止,甚至不断降低。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
离开舒适区
自检问题: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三个区域: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牺牲短期利益
自检问题:有多长时间,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
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
所以,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儿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大量重复性训练
自检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
在实战中,我们需要用到所有的能力来完成一个职责。如果你是市场营销人员,你可能在一天内需要用到构思创意、检查策略、沟通乙方、撰写邮件等十几项能力。
刻意练习,则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比如你刚学习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技巧,就要试图在所有任务中锻炼该能力。
持续地获得反馈
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得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
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摘编自《经管之家》)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刻意练习”的程度。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最终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不到10小时。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学会刻意练习,可以借鉴以下五个方面的技巧。
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腦中执行这个要领。
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
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最终停止,甚至不断降低。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
离开舒适区
自检问题: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三个区域: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牺牲短期利益
自检问题:有多长时间,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
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
所以,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儿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大量重复性训练
自检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
在实战中,我们需要用到所有的能力来完成一个职责。如果你是市场营销人员,你可能在一天内需要用到构思创意、检查策略、沟通乙方、撰写邮件等十几项能力。
刻意练习,则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比如你刚学习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技巧,就要试图在所有任务中锻炼该能力。
持续地获得反馈
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得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
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摘编自《经管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