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不再沉迷互联网

来源 :康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05616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宏开:学会做家长
  
  著名社会学家、青少年网络文明大使陶宏开教授告诉记者,孩子网络成瘾绝非完全是孩子们的错,家长也有很多需要检讨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要摆脱那种视电脑与网络为异类的观点。要知道,信息社会离开了网络将是无法想象的。完全隔绝电脑只会对孩子有害无益。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补上如何使用电脑与网络这一课程,甚至应该放下架子向孩子学习。这样,亲子之间就会产生共同语言,而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冰炭不同炉了。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难道钢是“恨”出来的吗?要经过锻炼淬火才行。不能一味地指责甚至打骂孩子,这对孩子的自尊心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会促使其从心底里敌视你,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本来就比较重,会用变本加厉的上网来从心理上“惩罚”父母。
  此外,亲子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平等互信关系。父母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对孩子许诺,如果答应过什么,就该一诺千金、必须兑现,以免给孩子留下坏印象。信任的基础一旦打破,彼此间就将不再有共同语言。
  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是家长与子女双方的事,在孩子努力的同时,家长也要慎思笃行,两者的合力才是无坚不摧的。
  
  交流与沟通——消除网瘾的制胜之道
  
  既然劝说、指责、切断网线等措施于事无补,甚至还会使事情越来越糟,那该如何是好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今年年初举办的“脱网”冬令营活动中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沉溺于网络,是由于和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严重不足所造成的。可有的家长和孩子水火不容,说不了两句话就要吵起来,又怎么使双方都心平气和地坐到一起呢?为了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咨询师采用了排演心理剧本的办法。
  角色互换——使孩子和家长打开心扉
  心理剧的角色分配非常有意思,由家长扮演孩子在电脑前上网,而上网成瘾的孩子则摇身一变,成了唠唠叨叨的“老爸老妈”。这时,两代人便演出了一幕幕令人忍俊不禁的活剧。
  讨好
  “母亲”走到“儿子”跟前,和颜悦色地劝道:“乖孩子,别再上网了。这样对你的学习可不好。我们玩完这一局就结束,好吗?”
  
  指责
  
  “父亲”对“儿子”声色俱厉:“你就靠上网去考大学吧!看你将来怎么养活自己!”
  超理性(只说大道理而不管实际情况)
  “父亲”在“孩子”面前引经据典:“虽然网络上的信息流量非常大,但是,其中有很多是重复的,有的还是低级、庸俗、荒诞的,这对你的学习没有任何好处。你不要再上网了。”
  打岔(孩子故意岔开话题,完全不理父母在说什么)
  “母亲”在苦口婆心地劝说:“宝贝,别再聊天了,还是去看看书吧,过些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儿子”就像没听到“母亲”在说什么似的,而是岔开话题:“对了,今天晚上喝什么汤?别再烧什么贡丸汤了,腻味透了!”
  双方通过角色互换,真切地了解到了对方的心理感受,这样就在谈笑间消除了心灵上的藩篱,从而为接下来的进一步沟通扫清了障碍。
  
  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
  
  家长们一方面由于工作忙,另一方面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拥抱孩子了。其实,身体接触是拉近亲子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可以让他们觉得父母其实还是很爱他们的,很能理解他们心中的想法的。一切的对立与不快,都可以在这温情的一抱下悄然冰释。彼此间消除了“敌意”,还有什么话不能谈呢?既然从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那里得到了理解和尊重,还需要舍近求远到网络上去获得虚幻的满足吗?既然和自己的父母每天都有新鲜的话题,还有必要整天“浪迹”于网络聊天室吗?
  
  催眠——让孩子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提到催眠这个名词,读者朋友们一定觉得很神秘,似乎和控制人的精神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其实不然,治疗网络成瘾所使用的催眠是程度轻微的,患者处在“保持清醒的觉知”状态。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摆脱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对自己的干扰,转而关注起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状态。长期上网必然会导致颈、肩、手臂等部位的酸痛,这时,孩子们就会注意到身体的不适。接下来,再从生理层面过渡到心理层面。没有了外界的纷扰对人体感观的刺激,孩子们就可以客观、全面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己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目前这样的状态正常吗?继续这样下去会有怎样的后果?我到底要什么?我将来会怎样?这些问题将在孩子们的心中一一闪现,而在这样心无旁骛的状态下,就很容易得出理性的答案。
  等他们从催眠状态中“醒来”,自身的心灵就受到了一次净化,从而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这时,一切正邪、善恶、美丑就都有了界定。这比所有空洞的说教和严厉的指责都要有效得多。
  其实,催眠法在某种程度上和先贤所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不谋而合的。家长不妨引导孩子,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对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审视,找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案。通过这样不断的自我提醒,就可以有效地规范自身的行为。
其他文献
性事中要爱护妻子的乳房    问:我在性生活中,喜欢用力抚摸妻子的乳房,为此,她常常叫痛。听他人说,丈夫的动作要轻柔,如此才能使性生活更完美。请问,是这样吗?  答:女性的乳房虽不是专门的性器官,但在两性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它不但是女子健美的一个方面,也是性敏感区。男性抚摸乳房,可引起女性的情欲。对男性来说,从恋爱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年,妻子的乳房都是颇具魅力的。  有些男子性行为粗野,不是用
期刊
来电记录:我今年24岁,两年前得了左肺结核,经正规治疗已痊愈。但是,半年前开始反复发烧、活动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经查,为左肺发炎、支气管狭窄,医生说要开刀。请问,是否有其他办法?  江苏读者 李安娜    ——肺结核常合并支气管结核,大部分可同时治愈,一般不会导致明显主观不适感觉。但如因治疗不及时、病灶较严重或有瘢痕体质,则可造成支气管狭窄,引起肺部反复感染、肺气肿。严重者可使一侧主支气管完全闭
期刊
共青团中央“网络文明爱心大使”、华中师大特聘教授陶宏开,近日来沪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报告会,引起不小轰动。上千名家长济济一堂,其中不乏有从外地坐飞机专程赶来的。至于报告会的效果,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说当场就有不服气的孩子与陶教授对质起来。无论如何,陶教授千里迢迢在全国各地作戒除网瘾的免费报告,关心下一代之心可嘉。  与陶教授用爱心帮助孩子戒除网瘾不同,宁波市戒毒研
期刊
对处于信息时代的青少年来说,完全不接触网络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这就要求家长不能把网络看成是洪水猛兽。适度地上网,了解健康的信息,与同学们、“朋友”们进行交流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信息社会的要求。不能把喜欢上网就等同于“有网瘾”,也就是说,不要随便给孩子戴上网瘾的“帽子”。  对于家长们的普遍担忧,孩子们很不以为然。不妨来看看他们对家长的担心是怎么看的。  ——我妈妈什么都不懂。我确实喜欢
期刊
提起互联网,可能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洪水猛兽”。自己的孩子因为迷上了网络,无心学业,是最让他们心痛且头痛的事。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了“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如今,我们的家长动辄就把“网瘾”这顶帽子往孩子头上扣。  也许,家长们应该更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孩子喜欢上网并不能和“网瘾”画上等号。事实上,网络是现代社会一门必须掌握的工具,绝大多数孩子喜
期刊
刘志民: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医学专长:甲状腺疾病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治  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  地址:上海凤阳路415号  电话:63610109-73261    [求助]我今年70岁,身体一直不错,但今年体检发现甲状腺多发结节,外科医生说要手术。请问,有没有不开刀的办法?  上海读者 李建军    [点评]甲状腺多发结节有多种情况,如甲状腺结节性肿大、
期刊
虽然我们反对给孩子随意贴上“网络成瘾”的标签,但在现实中,因迷恋网络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孩子并非个别。这些小网民,无论家长怎样劝说乃至训斥都无济于事,他们仍然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为此,本刊记者专门在一所中学进行了调查,并倾听了3位较为典型的孩子的心声。同时,我们也请从事“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张亚老师,为我们分析孩子上网成瘾的根源。她经过长期研究发现,问题的根源其实
期刊
宁波市戒毒中心的杨国栋教授从网瘾的生理基础入手,采用自己独创的“1+1戒毒法”来治疗网瘾。根据网瘾程度,患者将接受8天~15天为一个疗程的封闭式治疗。除了每天服用6片~15片的莨菪浸膏片(戒毒瘾的药物)外,还要在耳朵后面贴上中药贴剂进行穴位治疗,并定时输入一种叫光量子的液体。网瘾患者还将通过填写心理学量表、与医生对话等方式接受心理治疗。  接受过该疗法的孩子称:“用药之后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不想吃
期刊
去年发生的阜阳奶粉事件,至今仍让很多妈妈心有余悸。如今,强生婴儿润肤油又来“添乱”,让父母们更加警惕婴儿用品的安全问题。事实上,存在于宝宝们日常用品中的危险还真是不小。    学步车    日前,上海一名10个月大的小孩,因为不慎将手伸进了学步车的齿轮,导致无名指末端指节毁损。医生表示,断指已没有办法再植。  去年3月,北京一名9个月大的男婴在学步车内行走时,连人带车从二楼楼梯口摔了下去,当场死亡
期刊
在上海医务界,活跃着一批“新上海人”医生。这批自全国各地引进的医学才俊,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敬业的精神,得到了了广大病人的认可,不少成为一些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本文采写的几位医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病人带来灿烂阳光的葛海燕    葛海燕,这位原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工作近20年的博士生导师,能熟练运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早期乳癌、结直肠癌等各类手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