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的一些同学在阅读台湾当代散文家颜元叔的《荷塘风起》时,提出了一些很有深度也很有意义的问题,既涉及到这篇课文的内容,也涉及到它的形式。我把这些问题归拢了一下,在此谈谈我的看法,以求对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有所启发。
1.本文的写作背景与意图。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式之一,就是城市的膨胀和扩张,这种膨胀和扩张是有它的负面效应的。这种负面效应的“硬件”特征是,一片片高耸的钢筋水泥形成灰色狭窄的城市空间,而且伴随它的总是自然环境的牺牲或破坏;其“软件”特征是人的心理被挤压扭曲而形成处世疲劳,伴随它的往往是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由的呼唤。
绿色,是自然和自由的生命力的象征。颜元叔笔下的荷塘,在风中表演着荷叶的旋律和荷花的舞蹈。这一美的画面,表达着作者对摆脱处世疲劳的渴望,对自然清新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环境被糟蹋的痛惜,对新一代珍惜自然的期望。
2.标题《荷塘风起》中的“风”有无象征意义。
标题中的“风”,就是指自然风,没有象征意义。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荷塘。无论写荷叶还是荷花,都是写它们动态中的丰姿和色彩;写荷叶荷花的馨香,也是风送过来的;离开风,无法表现它们的动态美。
以下例句可以证明:
“但闻得那满池的荷叶荷花,微风吹来,不是清香,却是浓烈的馨香,是以更觉神往。”
“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
“花心上升成一个锥体,坦坦然任风在花瓣间流连冲刷。”
“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池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所以,题目“荷塘风起”中的“风”,就是指自然风。从本文的内容看,没有必要更没有根据去牵强附会地寻找什么另外的深意。
3.文章开始说“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池未变”,但紧接着却写了荷池之变:在西风中衰谢,在冬天里枯萎,又在春天里新生。如何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
这种写法并不矛盾。且不说作者用了“似乎”一词,已经暗示了“未变”不是一种僵化的说法;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法体现了变与不变之间的哲理:荷池中生命的新陈代谢之“变”,恰恰是荷池永葆其生机活力的“不变”。这也诠释了作者在本文结尾处说的那句话:“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
4.作者写荷塘之美,像是描绘了好几幅图画,这几幅画各侧重于写什么,怎样写的。
作者写荷塘之美,共有三幅画面:荷叶承雨之趣,风卷荷叶之色,叶映荷花之韵。
荷叶承雨之趣,侧重于写单片的荷叶及其态势。首先推出一个单片荷叶近镜头:带刺的修长、劲韧的荷茎,圆似斗笠的荷叶向天摊开的丰姿。接着写荷叶承雨,在作者笔下,荷叶是具有鲜活生命的顽皮儿童,他们在做接力承雨的游戏:自上而下、弯腰倾注、巍巍坚持、还注池塘。其中伴着轻风,伴着音响。作者对它们“一切婉顺着自然”、“承受天、云、雨、露和微风”充满了羡慕之情。
风卷荷叶之色,侧重于写连片的荷叶及其色彩。也只有连成一片的荷叶,在强风的吹动下,才能出现作者所描绘的多彩景色。这一景色显示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对色彩的鉴赏能力。紫黄和深黛,实际上是荷叶的反面和正面的颜色,但平时人们在无风的情况下看不到反面的颜色,即使有风时也未必注意到,因为这是风吹荷叶翻转刹那间的色彩。但作者在这刹那间却捕捉到了:“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
叶映荷花之韵,侧重于写在荷叶铺映下荷花的形态和颜色。作者依次写了尚未开放的花、已经开放的花和花开后形成的莲蓬。严格说来,莲蓬不是花,但由于它是花的结晶,加之造型美,作者把它跟花放在一起写,显然是为了突出荷花生长的一个动态过程,体现其自然生长之美。写花的颜色时,作者从花的底部写到花的尖端,依次是淡白、淡红、红蓝相间、红紫如烟。给读者的视觉印象是逐渐加浓,如霞光之渐聚,最后形成绚丽的高潮。
5.如何理解作者写荷塘周边环境的那些具体内容。
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荷塘周边环境:池中小岛的丛杂芜秽、池对面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植物园周围的噪音与废气。这些内容都是作为荷塘之美的对立面出现的。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池中小岛昔日之景色优美,今日之丛杂芜秽,是表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糟蹋;写池对面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对荷塘的遮挡和局部封杀,是表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侵占和挤压;写植物园周围的噪音与废气,是表明人为的环境污染不仅破坏着大自然的宁静,而且使人自身的生活质量不断恶化。
6.池边的那个儿童在画什么,有何根据,“儿童作画”这个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那个儿童在画荷塘景色。根据是:(1)他是“在岸边作画”且“是耳聋于外来的噪音”,这说明他关注的对象就是荷塘。(2)他在纸上画的许多尚未着色的圆圈、圆锥体、直线等,显然是荷叶、荷花、荷茎的雏形。
这个情节极富象征意义。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价值判断,直接决定着未来社会人类的生存状态;而这个儿童倾情于荷塘的自然美,追求这种天地精华,尤其是他“耳聋于外来的噪音”,“沉醉在自己选定的世界里”,这不能不使人欣慰,所以,它象征了作者对未来人类环境与生活质量优化的希望。
7.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出城市环境的芜秽、压抑和污染,给人的心理带来重负、疲劳和扭曲。
以下句子比较典型:
(1)“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 (以“叠居”形容人生,其压抑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2)“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池水,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 (皮鞋、公事包,这些公司职员的常见包装品,在作者眼里是踏进自然的阻碍,是沉重的负担)。
(3)“人,总是离他远一些好。” (在作者眼里,心灵扭曲而践踏自然者,是不能列入人的同类中的)。
1.本文的写作背景与意图。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式之一,就是城市的膨胀和扩张,这种膨胀和扩张是有它的负面效应的。这种负面效应的“硬件”特征是,一片片高耸的钢筋水泥形成灰色狭窄的城市空间,而且伴随它的总是自然环境的牺牲或破坏;其“软件”特征是人的心理被挤压扭曲而形成处世疲劳,伴随它的往往是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由的呼唤。
绿色,是自然和自由的生命力的象征。颜元叔笔下的荷塘,在风中表演着荷叶的旋律和荷花的舞蹈。这一美的画面,表达着作者对摆脱处世疲劳的渴望,对自然清新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环境被糟蹋的痛惜,对新一代珍惜自然的期望。
2.标题《荷塘风起》中的“风”有无象征意义。
标题中的“风”,就是指自然风,没有象征意义。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荷塘。无论写荷叶还是荷花,都是写它们动态中的丰姿和色彩;写荷叶荷花的馨香,也是风送过来的;离开风,无法表现它们的动态美。
以下例句可以证明:
“但闻得那满池的荷叶荷花,微风吹来,不是清香,却是浓烈的馨香,是以更觉神往。”
“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
“花心上升成一个锥体,坦坦然任风在花瓣间流连冲刷。”
“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池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所以,题目“荷塘风起”中的“风”,就是指自然风。从本文的内容看,没有必要更没有根据去牵强附会地寻找什么另外的深意。
3.文章开始说“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池未变”,但紧接着却写了荷池之变:在西风中衰谢,在冬天里枯萎,又在春天里新生。如何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
这种写法并不矛盾。且不说作者用了“似乎”一词,已经暗示了“未变”不是一种僵化的说法;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法体现了变与不变之间的哲理:荷池中生命的新陈代谢之“变”,恰恰是荷池永葆其生机活力的“不变”。这也诠释了作者在本文结尾处说的那句话:“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
4.作者写荷塘之美,像是描绘了好几幅图画,这几幅画各侧重于写什么,怎样写的。
作者写荷塘之美,共有三幅画面:荷叶承雨之趣,风卷荷叶之色,叶映荷花之韵。
荷叶承雨之趣,侧重于写单片的荷叶及其态势。首先推出一个单片荷叶近镜头:带刺的修长、劲韧的荷茎,圆似斗笠的荷叶向天摊开的丰姿。接着写荷叶承雨,在作者笔下,荷叶是具有鲜活生命的顽皮儿童,他们在做接力承雨的游戏:自上而下、弯腰倾注、巍巍坚持、还注池塘。其中伴着轻风,伴着音响。作者对它们“一切婉顺着自然”、“承受天、云、雨、露和微风”充满了羡慕之情。
风卷荷叶之色,侧重于写连片的荷叶及其色彩。也只有连成一片的荷叶,在强风的吹动下,才能出现作者所描绘的多彩景色。这一景色显示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对色彩的鉴赏能力。紫黄和深黛,实际上是荷叶的反面和正面的颜色,但平时人们在无风的情况下看不到反面的颜色,即使有风时也未必注意到,因为这是风吹荷叶翻转刹那间的色彩。但作者在这刹那间却捕捉到了:“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
叶映荷花之韵,侧重于写在荷叶铺映下荷花的形态和颜色。作者依次写了尚未开放的花、已经开放的花和花开后形成的莲蓬。严格说来,莲蓬不是花,但由于它是花的结晶,加之造型美,作者把它跟花放在一起写,显然是为了突出荷花生长的一个动态过程,体现其自然生长之美。写花的颜色时,作者从花的底部写到花的尖端,依次是淡白、淡红、红蓝相间、红紫如烟。给读者的视觉印象是逐渐加浓,如霞光之渐聚,最后形成绚丽的高潮。
5.如何理解作者写荷塘周边环境的那些具体内容。
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荷塘周边环境:池中小岛的丛杂芜秽、池对面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植物园周围的噪音与废气。这些内容都是作为荷塘之美的对立面出现的。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池中小岛昔日之景色优美,今日之丛杂芜秽,是表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糟蹋;写池对面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对荷塘的遮挡和局部封杀,是表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侵占和挤压;写植物园周围的噪音与废气,是表明人为的环境污染不仅破坏着大自然的宁静,而且使人自身的生活质量不断恶化。
6.池边的那个儿童在画什么,有何根据,“儿童作画”这个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那个儿童在画荷塘景色。根据是:(1)他是“在岸边作画”且“是耳聋于外来的噪音”,这说明他关注的对象就是荷塘。(2)他在纸上画的许多尚未着色的圆圈、圆锥体、直线等,显然是荷叶、荷花、荷茎的雏形。
这个情节极富象征意义。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价值判断,直接决定着未来社会人类的生存状态;而这个儿童倾情于荷塘的自然美,追求这种天地精华,尤其是他“耳聋于外来的噪音”,“沉醉在自己选定的世界里”,这不能不使人欣慰,所以,它象征了作者对未来人类环境与生活质量优化的希望。
7.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出城市环境的芜秽、压抑和污染,给人的心理带来重负、疲劳和扭曲。
以下句子比较典型:
(1)“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 (以“叠居”形容人生,其压抑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2)“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池水,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 (皮鞋、公事包,这些公司职员的常见包装品,在作者眼里是踏进自然的阻碍,是沉重的负担)。
(3)“人,总是离他远一些好。” (在作者眼里,心灵扭曲而践踏自然者,是不能列入人的同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