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以技术应用型为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中开设了经济学这门课程。随着市场经济与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往教师讲授经济学时的方式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需要,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当下经济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及经济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
《经济学》在高职院校中也被称作《西方经济学》,素有“社会科学皇后”的美称。当前阶段,高职院校以及本专科院系的商科专业学生均要学习经济学这门课程,但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学的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均存在较大差异,凸显出许多问题,并且经济学是一门生涩难懂、内容抽象的课程,经常用到数学推导等公式,导致此门课程在广大师生间被定义为最难教与最难学的学科之一。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课程进行改革,以便培养出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 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现状
1.1 经济学本身存在的特点难以突破
经济学本身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经常需要运用数学推导以及理论内容抽象是其独具的特点,也是自身难以突破的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该门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刚接触经济学时就被复杂的理论难倒,弄得措手不及,以致之后一到上课的时候课堂上的学生寥寥无几,或是睡觉或玩手机,对经济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1.2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难以联系实际
经济学这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经常遇到教学任务与教学质量相冲突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加快教学速度,经济学本身便不是一点即透的学科,加之教师不顾教学质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最终导致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掌握与接受这门学科,无法将其应用在实践中,也就失去了学习该门学科的本意。教师在授课时,本应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单纯的讲授专业术语以及经济理论图形,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经济学变为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1.3 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缺少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是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特点之一,而且在经济管理类的学科中又有很多文科的学生,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此外,经过高考后,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进入本科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后进生,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类学科很难接受,提不起较大的兴趣,不愿去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骤与方法。课后的学习自主性又较差,在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内容课下不愿去回顾,而且经济学本身存在的难点就较一般学科多,使得学生在课后不愿意主动学习经济学,导致出现上课前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上课时被动听教师讲课,下课后懒得花时间复习这一循环现象。因此,很難完成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1.4 学习方向不明确
学习的方向不明确是很多大学生步入高校时感到迷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想象,一直从小在动物园养大的老虎,重新把它放到野外后,它的生存能力几乎为零。所以很多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牢笼,步入大学生活以后,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些什么。高职院校的学生,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而不是以应付课程考试为主。
2 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2.1 运用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
当前经济学教师具有四大分类: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以及浅入浅出。深入浅出是这四大分类中的首选。课程内容过于深入容易使课程进出枯燥乏味的状态,难以自拔,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要将经济学恰当的应用在实际情境中。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经济学的影子,教师在进行经济学教学时,应当对其实用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使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手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生活,或者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问题,以现实当做抽象知识的载体,将原本晦涩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事例,通过合理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还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2.2 对经济学案例进行引导
长久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以及理论图表、公式等的学习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学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将枯燥乏味的图表、公式等化为生动有趣的事件。这样,学生学起来便更加容易接受。对经济学案例进行引导与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可以具体感受到。比如在讲授“机会选择”这一经济学原理的时候,可以先对“机会选择”这一经济学原理概念进行解说。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其实也就是被放弃事物的价值。相关概念解说清楚之后,教师便可以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对这一经济学原理进行进一步的解说。就以买水果的机会选择为例。现有三种水果在我们面前,分别是橘子、葡萄以及柠檬。这三样水果的价钱都是一样的,而且一次只能买一样水果。也就是说如果买了葡萄,就必须放弃对橘子和柠檬的选择机会;如果买橘子的话就必须放弃对葡萄与柠檬的选择机会;如果买的是柠檬,就必须放弃对橘子和柠檬的选择机会。教师还可以举一个比较经典的历史实例---大炮和面包。在战争时期,前苏联为了提升本国的军事实力与美国抗衡,大多选择了大炮,使其军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前苏联没有很多的比例选择面包,使得前苏联当时在食品业与轻工业方面的发展非常落后,连人民生活的供给都难以得到基本的满足。经过这样一番解说,学生对经济学原理便能理解得更为透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专科院系,只要是商科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对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然而,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对经济学进行教学的时候,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音符,亟待改革。因此,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金秀,张璇,王劲羽.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0-72.
[2]徐爱燕,庞洪伟,张晓莉,刘天平,辛馨.西藏高校《宏微观经济学》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125-126.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
《经济学》在高职院校中也被称作《西方经济学》,素有“社会科学皇后”的美称。当前阶段,高职院校以及本专科院系的商科专业学生均要学习经济学这门课程,但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学的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均存在较大差异,凸显出许多问题,并且经济学是一门生涩难懂、内容抽象的课程,经常用到数学推导等公式,导致此门课程在广大师生间被定义为最难教与最难学的学科之一。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课程进行改革,以便培养出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 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现状
1.1 经济学本身存在的特点难以突破
经济学本身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经常需要运用数学推导以及理论内容抽象是其独具的特点,也是自身难以突破的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该门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刚接触经济学时就被复杂的理论难倒,弄得措手不及,以致之后一到上课的时候课堂上的学生寥寥无几,或是睡觉或玩手机,对经济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1.2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难以联系实际
经济学这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经常遇到教学任务与教学质量相冲突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加快教学速度,经济学本身便不是一点即透的学科,加之教师不顾教学质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最终导致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掌握与接受这门学科,无法将其应用在实践中,也就失去了学习该门学科的本意。教师在授课时,本应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单纯的讲授专业术语以及经济理论图形,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经济学变为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1.3 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缺少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是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特点之一,而且在经济管理类的学科中又有很多文科的学生,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此外,经过高考后,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进入本科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后进生,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类学科很难接受,提不起较大的兴趣,不愿去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骤与方法。课后的学习自主性又较差,在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内容课下不愿去回顾,而且经济学本身存在的难点就较一般学科多,使得学生在课后不愿意主动学习经济学,导致出现上课前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上课时被动听教师讲课,下课后懒得花时间复习这一循环现象。因此,很難完成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1.4 学习方向不明确
学习的方向不明确是很多大学生步入高校时感到迷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想象,一直从小在动物园养大的老虎,重新把它放到野外后,它的生存能力几乎为零。所以很多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牢笼,步入大学生活以后,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些什么。高职院校的学生,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而不是以应付课程考试为主。
2 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2.1 运用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
当前经济学教师具有四大分类: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以及浅入浅出。深入浅出是这四大分类中的首选。课程内容过于深入容易使课程进出枯燥乏味的状态,难以自拔,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要将经济学恰当的应用在实际情境中。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经济学的影子,教师在进行经济学教学时,应当对其实用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使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手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生活,或者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问题,以现实当做抽象知识的载体,将原本晦涩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事例,通过合理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还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2.2 对经济学案例进行引导
长久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以及理论图表、公式等的学习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学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将枯燥乏味的图表、公式等化为生动有趣的事件。这样,学生学起来便更加容易接受。对经济学案例进行引导与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可以具体感受到。比如在讲授“机会选择”这一经济学原理的时候,可以先对“机会选择”这一经济学原理概念进行解说。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其实也就是被放弃事物的价值。相关概念解说清楚之后,教师便可以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对这一经济学原理进行进一步的解说。就以买水果的机会选择为例。现有三种水果在我们面前,分别是橘子、葡萄以及柠檬。这三样水果的价钱都是一样的,而且一次只能买一样水果。也就是说如果买了葡萄,就必须放弃对橘子和柠檬的选择机会;如果买橘子的话就必须放弃对葡萄与柠檬的选择机会;如果买的是柠檬,就必须放弃对橘子和柠檬的选择机会。教师还可以举一个比较经典的历史实例---大炮和面包。在战争时期,前苏联为了提升本国的军事实力与美国抗衡,大多选择了大炮,使其军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前苏联没有很多的比例选择面包,使得前苏联当时在食品业与轻工业方面的发展非常落后,连人民生活的供给都难以得到基本的满足。经过这样一番解说,学生对经济学原理便能理解得更为透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专科院系,只要是商科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对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然而,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对经济学进行教学的时候,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音符,亟待改革。因此,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金秀,张璇,王劲羽.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0-72.
[2]徐爱燕,庞洪伟,张晓莉,刘天平,辛馨.西藏高校《宏微观经济学》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125-126.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