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校园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校园的构建取决于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全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搞好思想建设;强化思想道德课教学,运用道德功能;把思想道德建设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思想道德建设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等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和谐校园;思想;道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23-02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大学校园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只有在和谐校园培养和教育的人才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搞好思想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精神动力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先进的思想道德、广泛的智力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中,思想道德建设是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和教育大学生,把大学生群体紧紧吸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下,牢固确立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但是,当前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其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加剧。大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时,缺乏相应的辨别力。其二,当前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样化、多变性等特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目前在校大学生,成长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时期,这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在大量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
唯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当今世界社会运动的现状;深刻认识社会变革时期的特点,正确对待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情况;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应对各种思潮和政治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大学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下工夫,实现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帮助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建立一套正确的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强化思想道德课教学,运用道德功能,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和谐也是一个道德范畴。离开了道德就不可能有校园的和谐,离开了道德认同,学校就会失去亲和力,就不可能有和谐校园可言。道德是校园和谐的重要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动力。因此,从伦理学意义上讲,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没有关系就谈不到和谐,而且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1]。和谐校园乃是学校的师生员工特别是大学生,通过道德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关系的和谐校园。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捷径。被大学生称之为“心灵鸡汤”和“迷途导航系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具有很大实用性,贴近学生实际,能给学生以贴切的生活指导。和谐校园必须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认同与接纳,学校全体师生若没有足够的相互信任,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相互联系的基本纽带,学校就不能够正常运转。和谐校园是全校师生和谐相处的校园,要求创造人人平等、团结友爱、和衷共济、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环境。从道德建设角度来看,和谐校园就是诚信友爱,有着良好的校风、学风,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提升自我的校园。今天的大学校园,虽然竞争尤为激烈,但竞争离不开合作。如果过度的推崇竞争,容易造成学生为了竞争的胜利不择手段,甚至造成人性的沦丧,道德的败坏。
三、思想道德建设与实际相结合,运用舆论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限于说教,把理论学习与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收到实效。思想道德课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要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走进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关注他们的人生问题。这就决定了思想道德课,需要不断面对和回答时代发展及社会现实所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因此应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关注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社会舆论。在大学校园,借助于先进的媒体,社会舆论在道德发挥的作用中越来越显著。通过对有利于校园建设,符合基本道德原则和要求的行为进行赞赏;对违背基本道德规范和损害群体利益的行为,则进行谴责,进而在校园形成抑恶扬善、激浊扬清的良好校风。同时,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一种“强制性力量”,传递一定的行为价值信息,促使行为当事人深刻反思行为后果,迫使行为人接受善恶裁决和准则性指导,对当事人和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2]。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如果在大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时期,总是出现“噪音”、“杂音”,甚至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校园就很难和谐。要求所有的媒体都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高校要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建设,运用传统的舆论力量,在校园内依然是主要的舆论宣传渠道;高度重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舆论功能。网络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学生选择余地大,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作为思想道德课教师,应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狠下工夫,通过深入学生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第一手材料,追踪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社会、人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学生的热门话题为切入点,做好引导工作,着力回答学生的实际问题。
四、思想道德建设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提高大学生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大主体是大学生,必须依靠大学生的力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所在。学校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大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提高。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校园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大学生的素质提高上,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大学生素质,就要用先进的文化培育、塑造大学生。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两部分。思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规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支配文化发展的走向,是先进文化的主要标志。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确立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规范其行为方式,提高其思想境界,从而使大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学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每个学生自由充分的成长,校园的和谐发展。
“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3]。在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大学生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天性、个性、潜能;那么,科学文化教育就是关于“做事”的教育。“做人”与“做事”对大学生素质来说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必须坚持人的和谐发展原则,用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所谓人的和谐发展,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自身发展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要探索学生的自主性与社会化结合发展的和谐状态,既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竞争性、克服依赖性;又要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性、合作性,克服自由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强化学生统筹发展意识,提升对自然的责任,反对物质享乐主义,引导学生探索与自然和谐发展。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就是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业和谐发展。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对现代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但是,目前大学生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扰。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急需树立现代学习理念,因为入大学后学习方面问题均与深层次的学习理念有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困扰问题,应从理念开始。从学校角度来看,必须针对具体专业、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渠道,强化学习目标教育,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开展切实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活动和个别心理辅导。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学校的教学事业,在高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韩东屏.追求和谐[J].道德与文明,2005,(1):11.
[2]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
关键词:和谐校园;思想;道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23-02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大学校园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只有在和谐校园培养和教育的人才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搞好思想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精神动力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先进的思想道德、广泛的智力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中,思想道德建设是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和教育大学生,把大学生群体紧紧吸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下,牢固确立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但是,当前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其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加剧。大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时,缺乏相应的辨别力。其二,当前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样化、多变性等特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目前在校大学生,成长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时期,这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在大量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
唯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当今世界社会运动的现状;深刻认识社会变革时期的特点,正确对待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情况;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应对各种思潮和政治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大学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下工夫,实现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帮助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建立一套正确的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强化思想道德课教学,运用道德功能,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和谐也是一个道德范畴。离开了道德就不可能有校园的和谐,离开了道德认同,学校就会失去亲和力,就不可能有和谐校园可言。道德是校园和谐的重要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动力。因此,从伦理学意义上讲,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没有关系就谈不到和谐,而且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1]。和谐校园乃是学校的师生员工特别是大学生,通过道德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关系的和谐校园。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捷径。被大学生称之为“心灵鸡汤”和“迷途导航系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具有很大实用性,贴近学生实际,能给学生以贴切的生活指导。和谐校园必须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认同与接纳,学校全体师生若没有足够的相互信任,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相互联系的基本纽带,学校就不能够正常运转。和谐校园是全校师生和谐相处的校园,要求创造人人平等、团结友爱、和衷共济、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环境。从道德建设角度来看,和谐校园就是诚信友爱,有着良好的校风、学风,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提升自我的校园。今天的大学校园,虽然竞争尤为激烈,但竞争离不开合作。如果过度的推崇竞争,容易造成学生为了竞争的胜利不择手段,甚至造成人性的沦丧,道德的败坏。
三、思想道德建设与实际相结合,运用舆论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限于说教,把理论学习与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收到实效。思想道德课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要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走进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关注他们的人生问题。这就决定了思想道德课,需要不断面对和回答时代发展及社会现实所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因此应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关注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社会舆论。在大学校园,借助于先进的媒体,社会舆论在道德发挥的作用中越来越显著。通过对有利于校园建设,符合基本道德原则和要求的行为进行赞赏;对违背基本道德规范和损害群体利益的行为,则进行谴责,进而在校园形成抑恶扬善、激浊扬清的良好校风。同时,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一种“强制性力量”,传递一定的行为价值信息,促使行为当事人深刻反思行为后果,迫使行为人接受善恶裁决和准则性指导,对当事人和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2]。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如果在大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时期,总是出现“噪音”、“杂音”,甚至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校园就很难和谐。要求所有的媒体都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高校要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建设,运用传统的舆论力量,在校园内依然是主要的舆论宣传渠道;高度重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舆论功能。网络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学生选择余地大,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作为思想道德课教师,应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狠下工夫,通过深入学生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第一手材料,追踪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社会、人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学生的热门话题为切入点,做好引导工作,着力回答学生的实际问题。
四、思想道德建设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提高大学生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大主体是大学生,必须依靠大学生的力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所在。学校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大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提高。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校园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大学生的素质提高上,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大学生素质,就要用先进的文化培育、塑造大学生。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两部分。思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规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支配文化发展的走向,是先进文化的主要标志。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确立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规范其行为方式,提高其思想境界,从而使大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学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每个学生自由充分的成长,校园的和谐发展。
“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3]。在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大学生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天性、个性、潜能;那么,科学文化教育就是关于“做事”的教育。“做人”与“做事”对大学生素质来说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必须坚持人的和谐发展原则,用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所谓人的和谐发展,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自身发展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要探索学生的自主性与社会化结合发展的和谐状态,既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竞争性、克服依赖性;又要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性、合作性,克服自由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强化学生统筹发展意识,提升对自然的责任,反对物质享乐主义,引导学生探索与自然和谐发展。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就是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业和谐发展。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对现代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但是,目前大学生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扰。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急需树立现代学习理念,因为入大学后学习方面问题均与深层次的学习理念有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困扰问题,应从理念开始。从学校角度来看,必须针对具体专业、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渠道,强化学习目标教育,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开展切实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活动和个别心理辅导。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学校的教学事业,在高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韩东屏.追求和谐[J].道德与文明,2005,(1):11.
[2]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