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9日,江苏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位徐姓医生为出生16个月的幼儿开出“一毛钱处方”——5片“痢特灵”。事件报道后迅速被网友热捧。
但这一纪录很快在四天后被打破,四川成都双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花9分钱,就为一77岁老人治好感冒发烧,处方是5片“扑热息痛”。
6月13日,另一篇题为《患者腹痛医生处方不足1元 另一医院开109元药》的文章,报道了长春一个医生为患者开出9毛2分钱的四支庆大霉素。
截至目前为止的最新纪录是杭州市第一医院的一位王姓医生,她只用6分钱的抗过敏药——酮替芬,就治好了一名儿童的咳嗽。
“就是要这样的好医生,连查血都不应该。”
“医生不宰病人,坚守职业道德,实在是奇迹。”
“向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徐医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些是网民们对“一毛钱处方”的代表性评价。而《中国青年报》一篇评论更是指出:“‘最便宜处方’,恰如安徒生童话中那个男孩,无意间道出了药市赤裸裸的暴利。原来,廉价至此也可以治病;原来,患者当了那么久被宰的羔羊。”媒体对此事评论呈一边倒之势。
其实在医生看来,很多功能性疾病、心因性疾病,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药物,仅凭饮食起居的调整或者接受心理安慰,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一些自限性疾病,如普通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发烧,也可以通过多休息、多饮水等方式获得缓解,乃至痊愈。
因此“6分钱处方”的纪录肯定还会被打破,新纪录的处方将是1分钱都不花;如果医生再自己掏钱为患者垫付,这个纪录将变为负值。
可惜,这一切都并不新鲜,“回家休息”的确是早就存在的“零费用”处方,而医生为患者垫付医药费用,也并不稀罕,只是在媒体上不大见得到罢了。医生开具合理处方,而不必关心价钱高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治疗疾病,这才是正常的医疗形态。
之所以“一毛钱处方”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并被视为某种“进步”,是因为“以药养医”的制度已经把部分医生的心态扭曲,医疗行业确实存在回扣,这导致医疗行为趋利化。同时,羸弱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承受社会庞大的医疗健康需求,大部分药费还是由个人承担。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媒体和社会更加关注“一毛钱”的噱头,而忽视了“处方”的合理性。在媒体眼中,“一毛钱”体现的是医生的良知和善心,而这种良知是现在社会所匮乏、所急需的。
有趣的是,媒体看到的“善心”,却经不起医生的推敲。在医生眼中,处方的合理性更为重要。拿“一毛钱处方”来说,“痢特灵”能导致多种严重副作用,如损害造血系统、导致多发性神经炎等,属于因副作用太大而被淘汰的药品,中国农业部也早已在2002年禁止该药用于兽药。而且在尚未明确病原体究竟是细菌还是病毒的情况下,开出“痢特灵”处方难免有滥用抗生素之嫌。
同理,普通的感冒发烧属于自限性疾病,根本不必服药,因此“扑热息痛”也属于多余;“不足1元处方”中的庆大霉素,更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肾毒性和耳毒性,而在临床中几乎不作为首选药出现在处方里;至于6分钱的抗过敏药酮替芬,则由于其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对心脏有毒副作用,因此在防治儿童哮喘中早已属于不被推荐药品。
——更重要的是,这些“很便宜”但有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药物,如今都有了相对安全的一线替代药物,尽管它们的价格会更高一些。
作为医生,仅有善心是不够的,更要强调专业,因为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决定了患者的健康生死。
另一方面,从医生角度看,如果“一毛钱处方”没有治好病,医生很可能会背上“敷衍了事,粗心大意”的骂名,再度引发一轮社会对医生的唾骂,而且由于没有相关的临床检查,可能会产生医疗纠纷;而在“举证倒置”的特殊国情下,医生必输无疑。
“一毛钱处方”折射的是社会对公平医疗体系的期盼,其实医生也同样期盼这个公平体系早日到来——毕竟谁都不愿意在一个饱受诟病、没有任何尊严的行业工作。
作者为医学博士
但这一纪录很快在四天后被打破,四川成都双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花9分钱,就为一77岁老人治好感冒发烧,处方是5片“扑热息痛”。
6月13日,另一篇题为《患者腹痛医生处方不足1元 另一医院开109元药》的文章,报道了长春一个医生为患者开出9毛2分钱的四支庆大霉素。
截至目前为止的最新纪录是杭州市第一医院的一位王姓医生,她只用6分钱的抗过敏药——酮替芬,就治好了一名儿童的咳嗽。
“就是要这样的好医生,连查血都不应该。”
“医生不宰病人,坚守职业道德,实在是奇迹。”
“向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徐医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些是网民们对“一毛钱处方”的代表性评价。而《中国青年报》一篇评论更是指出:“‘最便宜处方’,恰如安徒生童话中那个男孩,无意间道出了药市赤裸裸的暴利。原来,廉价至此也可以治病;原来,患者当了那么久被宰的羔羊。”媒体对此事评论呈一边倒之势。
其实在医生看来,很多功能性疾病、心因性疾病,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药物,仅凭饮食起居的调整或者接受心理安慰,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一些自限性疾病,如普通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发烧,也可以通过多休息、多饮水等方式获得缓解,乃至痊愈。
因此“6分钱处方”的纪录肯定还会被打破,新纪录的处方将是1分钱都不花;如果医生再自己掏钱为患者垫付,这个纪录将变为负值。
可惜,这一切都并不新鲜,“回家休息”的确是早就存在的“零费用”处方,而医生为患者垫付医药费用,也并不稀罕,只是在媒体上不大见得到罢了。医生开具合理处方,而不必关心价钱高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治疗疾病,这才是正常的医疗形态。
之所以“一毛钱处方”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并被视为某种“进步”,是因为“以药养医”的制度已经把部分医生的心态扭曲,医疗行业确实存在回扣,这导致医疗行为趋利化。同时,羸弱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承受社会庞大的医疗健康需求,大部分药费还是由个人承担。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媒体和社会更加关注“一毛钱”的噱头,而忽视了“处方”的合理性。在媒体眼中,“一毛钱”体现的是医生的良知和善心,而这种良知是现在社会所匮乏、所急需的。
有趣的是,媒体看到的“善心”,却经不起医生的推敲。在医生眼中,处方的合理性更为重要。拿“一毛钱处方”来说,“痢特灵”能导致多种严重副作用,如损害造血系统、导致多发性神经炎等,属于因副作用太大而被淘汰的药品,中国农业部也早已在2002年禁止该药用于兽药。而且在尚未明确病原体究竟是细菌还是病毒的情况下,开出“痢特灵”处方难免有滥用抗生素之嫌。
同理,普通的感冒发烧属于自限性疾病,根本不必服药,因此“扑热息痛”也属于多余;“不足1元处方”中的庆大霉素,更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肾毒性和耳毒性,而在临床中几乎不作为首选药出现在处方里;至于6分钱的抗过敏药酮替芬,则由于其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育,对心脏有毒副作用,因此在防治儿童哮喘中早已属于不被推荐药品。
——更重要的是,这些“很便宜”但有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药物,如今都有了相对安全的一线替代药物,尽管它们的价格会更高一些。
作为医生,仅有善心是不够的,更要强调专业,因为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决定了患者的健康生死。
另一方面,从医生角度看,如果“一毛钱处方”没有治好病,医生很可能会背上“敷衍了事,粗心大意”的骂名,再度引发一轮社会对医生的唾骂,而且由于没有相关的临床检查,可能会产生医疗纠纷;而在“举证倒置”的特殊国情下,医生必输无疑。
“一毛钱处方”折射的是社会对公平医疗体系的期盼,其实医生也同样期盼这个公平体系早日到来——毕竟谁都不愿意在一个饱受诟病、没有任何尊严的行业工作。
作者为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