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新空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396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创新,是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调整教材,变换其先后顺序;可整合教材,融合成新的主题;还可解构教材,发掘其深层意义。
  【关键词】教材;调整;整合;解构
  
  教材虽然为我们安排了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却是一个个相对静止的“知识点”,与学生接受、构成新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的执行和传递,而是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特点与知识难易程度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创新,即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老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教材
  
  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动,只是变换教材中个别篇目的前后顺序。
  如在教学《离骚》时,我对教材做了如下调整。因《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所以学习《离骚》,学生有必要先了解屈原的生平以及《离骚》的写作缘由。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不是简单地口头介绍或资料显示,而是将第六册文言文《屈原列传》调整到此,让学生正音断句,疏通前三段。学生在吟读“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中走进了屈原,在背诵“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时解读了《离骚》。且在诗歌单元中穿插文言文学习,也能力避单调,有激趣之效。
   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是按诗歌的发展脉络编排的。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自然编排在汉魏晋五言诗《迢迢牵牛星》之后。在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我将《鹊桥仙》从第二单元调整到第一单元,将这一诗一词进行对此鉴赏。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者皆取材于“牛郎织女”这一美丽传说,都根据传说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但立意不同,《迢迢牵牛星》表现的是离愁别恨,而《鹊桥仙》却独辟蹊径,以全新的角度、别致的情调赞颂了纯洁高尚的爱情。最后引导学生写作时对同一话题,要学会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读写结合迁移训练,使得语文课堂摇曳多姿,意趣盎然,也使学生感悟颇深,收获颇丰。
  
  (二)整合教材
  
  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是将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没有拘泥于文言文教学三读法(一读准音断句、二读疏通文意、三读欣赏写法)的传统模式,而是将读本中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引入课堂进行整合,融合成一个新的主题即细节描写。
   这两篇回忆性散文,皆取材于日常生活细节,都是用细微的动作语言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情感的。然而两篇散文一古一今、一文一白、一悲一喜。在对此鉴赏中我引导学生咀嚼涵咏,沉潜到作品深处体会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并引入《背影》《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细节加以赏析,让学生通过探究来提炼、积累鉴赏方法,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衔接。
   这样整合教材之后,《项脊轩志》由“文言文知识教学”提升到“现代文阅读鉴赏”的层面,用“赏析写法”带动“疏通文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这一整合理念也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
   学习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将这一文一词进行整合,融合成“苏轼与赤壁”这个专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大量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加工、提炼。于是《苏轼与豪放派》、《苏轼与道家思想》、《东坡突围》、《百家讲坛苏轼》等等汇集案头。最后学生在随笔中记道:“赤壁记载了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因东坡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
   语文课本中关于孔孟、老庄、屈原、李杜等历史人物的篇目皆可如此整合进行专题研究。正是有了这样的篇目整合,才使得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也丰厚了学生的人文积淀。
  
  (三)解构教材
  
  解构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以扬弃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潜心解读,发掘出教材的多重意义,现仅举二例如下:
  (1)教材即是写作素材
  为使教科书编排线索简明,序列清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将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开编排。但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往往使课本阅读篇目只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任务。其实,只要潜心解读教材,不难发现,高中语文1-6册课本即是一部精粹的中华文明史。
  《诗经》时代的爱情吟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风骨卓然独立,盛唐之韵气度恢弘,宋元词曲意蕴绵长,明清小说世情百态,五四文化直面人生……
  当我们合上六册语文课本,故事萦绕脑海,人物跃然案头,给我们带来了不尽的思考和永远的答案:语文教材确是一个快捷便利的写作素材来源渠道。
  现仅以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五册第一、五、六单元为例,加以诠解,即可见一斑。
  
  由上表可知:不同的话题作文,我们皆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写作素材。从课本中汲取写作素材,就是在人类文明的土壤中挖掘宝藏,它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教材即是试题
  解构高考试题与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高考试题考点与教材的重点、难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就高中现代文而言,有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高一的理解分析能力,高二的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的研讨评价能力。这三者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往往我们到了高三备考时才会叹惋“学生审题意识不强”、“不明确试题指向”等,却忽略了平时课堂教学中应有的试题意识,即将教材当试题。
   如高中第二册科技文阅读单元中,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即是高考考点之一。学习这一单元时,我选出三篇课文作为讲读篇目,将知识点能力点渗透其中,而剩余一篇课文精心设计为仿真考题,将其与高考真题一并让学生训练完成。这样,高一学生就会感到:原来高考并不遥远,高考试题也并不陌生。如此在讲练结合的形式中既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又提前备考,效果极佳。
   当然,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绝不仅限于此。因为语文学科每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语文教学是一种艰苦细致而又带有一定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由学科本位转为人的发展本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更新观念,具有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教师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教材只能成为例子,教学时不能拘囿于教材而要灵活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读本》,是根据新《大纲》精神,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一套与高中语文新教材配套使用的辅助读本,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这套《语文读本》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可是在实际教与学当中,绝大部分语文老师和学生不够重视这套《语文读本》的教与学。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指导学生阅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阅读 习惯 《语
贝尔(Bell)说:“提出好的问题对教师来说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听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并在做出反应之前,对这些回答进行分析和评价。”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及时有效地回应、理
【摘要】准确、科学的教学切入点,能够将学习者迅速带入学习、探究的情境,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利于师生共同学习、研究、探讨教材,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能够将所学化难为简、化整为零,降低学习难度。科学确定教学切入点,还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符合文本阅读规律,利于学习者在考场上迅速宏观把握文意,迅速进入阅读与理解文本的情境。  【关键词】科学;确定;教学;切入点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