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就“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的“钱学森之问”,分析了我国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和教育体制中所遇到的问题,从教育的行政化、教学的应试化和人才的创新性方面进行论述,最后阐明了笔者的观点:中国要培养人才,尤其是大师级人才,现行教育体制必须改革。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创新 教育体制 改革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①这是2005年3月29日,95岁的钱学森在病床上所做的,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之问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②
笔者个人认为,中国对人才的培养问题上的主要弊端还是在于其教育体制。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于科技,对于综合国力,以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来说,都可以说是载舟之水、植木之壤 。水涨而船高,土沃而木荣。
教育将在更根本的层次上,制约和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及质量。如果教育这个主高地失守,那么这个国家不但不可能向前发展,甚至可能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倒退。
2009年高考前一天,教育部发出“五项禁令”,但随后的“吉林松原高考群体舞弊事件”清楚的告诉世人,当教育官员、巡考、监考、甚至是同考场的部分考生都被买通时,禁令就是一纸空文。同时又发生“重庆民族加分造假事件”、“罗彩霞冒名顶替案”等,这一切将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再一次推到公众眼前。
当“一切为了高考”成为中国教育的目标后,我们得到了近乎残酷的结果:大学形成严重的等级制,高等教育的所有竞争都围绕在掠夺前端经费、土地、师资、生源,教育缺乏生机,学术腐败频发,课程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这种机制下培养出的学生若不实习几乎就成了废品。③
问题一:教育的行政化
“学而优则仕”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所走的路线,也是一种无形的知识分子价值观,普遍而实惠。读书功利化,不应该归咎于人们对教育功利追求,而是来源教育长期被扭曲的价值观。
在现行教育體制下,学生受制于教师和校长,教师和校长受制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们是教育领域的主宰。
教育部门非一般行政组织,教育部门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人才,教育要以人文本,而现实社会,我们的大多数教育机构(尤其如高校)却以权力为本,以经济利益为本。以权力来追求经济利益,以经济利益来追求权力。权力和经济利益是教育界行政部门针对教员使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手段。人本教育也因此成为权力教育和利益教育。④
问题二:教学的应试化
中国教育最大的特色,莫过于用全面发展的碗,盛应试教育的汤,结果是全面应试。当前的学校教育,以创收、升学率、就业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考什么和如何考,决定了教什么和如何教,
考试制度决定着教学制度,教学制度则决定着学生受教育的命运。应试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二是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
没有人性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就没有人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没有人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学生就会受到非人性的对待。
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这种风气对学生影响极大,在这种风气之下的学校是绝不能培养出新人的。
问题三:人才的创新性
“能领兵者,谓之将才;能领将者,谓之帅才”。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传统教育强调灌输,强调教师的人格影响。这当然有很大的缺陷,使得中国学生贫于独立思考,穷于研究方法。⑤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学生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从实际出发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的培养不能从高等学校才开始,中小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
钱学森强调,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创新能力,“人云亦云不是科学精神”,“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领域的大跨度联想激活的。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惟其如此,才能‘集大成,得智慧’”。
中国要培养人才,尤其是大师级人才,教育必须要改革
国际经济竞争、教育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不同教育制度的竞争。无论大国的崛起还是大学的崛起,都是制度文明的产物。
因此,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体制的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从培养人出发,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整体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上。在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坚持为人人成才提供公平的机会,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合格,是企业的失败。教育培养不出适用人才,是教育的失败。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适用人才,这是教育追求数量、规模,不求质量、品质而产生的危机,有可能演化为社会危机。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
因此,个人认为,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方向。教育从政治性、行政性、工具性转为人文性、公共性、学术性。教育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应以学生为本。教育是一项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不是政府的特权,不能由政府垄断。教育是心智、思维、智慧的开启与训练,需要自由与创造,不允许压制与管制。
其次要制订规划,建立机制。根据改革方向与目标,确定实施的步骤。中央多次做出教育改革的决定,但都没有相应的实施规划,必然流于空谈。可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制定总体改革规划和年度改革规划,保障改革有序推进。同时,对教育行政机构建立约束机制,办教育毕竟与办企业不同。办教育无法实行质量三包,必须由政府与社会承担监管责任,并发挥专家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技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第一推动力,人才则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因此,需要改变强烈影响我国教育现实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经济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恢复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宗旨。将身心健康、人格陶冶、道德养成、文化传承等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进行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和有用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改变重理轻文、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盛行的状况。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以及跨文化的国际理解。
“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前刚刚发表的温家宝总理今年教师节期间的谈话音犹在耳。他要求教育部门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钱学森的一生,正是造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范本。仔细品味这位杰出科学家留给生者的嘱托,践行其人才培养理念并着力开创人才辈出的创新时代,当是后人对前人最大的纪念。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周海涛,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新特点、影响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2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0-2020).
[3]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J],民主与科学,2009.5.
[4]教育体制改革:从行政垄断到教育自由,晚霞[J],2009.9.
[5]郭敏,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J],2009.8.
[6]谈松华,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人民网(北京),2010.3.29.
[7]孙绵涛,关于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
[8]顾峥,李霞,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9]陈开华,聂国朝,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探析[J],求实,2004.
注释:
①遗言中的“钱学森问题”,CCTV《新闻周刊》,2009.11.
②为什么我们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南方日报,2009.10.12.
③ 韩雪,蒋卫武,中国教育体制亟待改革:由行政垄断转向自由教育,中国改革,2009007期.
④ 郑永年,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及其后果,联合早报,2007.4.11.
⑤ 钱学森,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科技日报,2009.11.06.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创新 教育体制 改革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①这是2005年3月29日,95岁的钱学森在病床上所做的,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之问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②
笔者个人认为,中国对人才的培养问题上的主要弊端还是在于其教育体制。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于科技,对于综合国力,以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来说,都可以说是载舟之水、植木之壤 。水涨而船高,土沃而木荣。
教育将在更根本的层次上,制约和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及质量。如果教育这个主高地失守,那么这个国家不但不可能向前发展,甚至可能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倒退。
2009年高考前一天,教育部发出“五项禁令”,但随后的“吉林松原高考群体舞弊事件”清楚的告诉世人,当教育官员、巡考、监考、甚至是同考场的部分考生都被买通时,禁令就是一纸空文。同时又发生“重庆民族加分造假事件”、“罗彩霞冒名顶替案”等,这一切将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再一次推到公众眼前。
当“一切为了高考”成为中国教育的目标后,我们得到了近乎残酷的结果:大学形成严重的等级制,高等教育的所有竞争都围绕在掠夺前端经费、土地、师资、生源,教育缺乏生机,学术腐败频发,课程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这种机制下培养出的学生若不实习几乎就成了废品。③
问题一:教育的行政化
“学而优则仕”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所走的路线,也是一种无形的知识分子价值观,普遍而实惠。读书功利化,不应该归咎于人们对教育功利追求,而是来源教育长期被扭曲的价值观。
在现行教育體制下,学生受制于教师和校长,教师和校长受制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们是教育领域的主宰。
教育部门非一般行政组织,教育部门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人才,教育要以人文本,而现实社会,我们的大多数教育机构(尤其如高校)却以权力为本,以经济利益为本。以权力来追求经济利益,以经济利益来追求权力。权力和经济利益是教育界行政部门针对教员使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手段。人本教育也因此成为权力教育和利益教育。④
问题二:教学的应试化
中国教育最大的特色,莫过于用全面发展的碗,盛应试教育的汤,结果是全面应试。当前的学校教育,以创收、升学率、就业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考什么和如何考,决定了教什么和如何教,
考试制度决定着教学制度,教学制度则决定着学生受教育的命运。应试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二是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
没有人性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就没有人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没有人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学生就会受到非人性的对待。
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这种风气对学生影响极大,在这种风气之下的学校是绝不能培养出新人的。
问题三:人才的创新性
“能领兵者,谓之将才;能领将者,谓之帅才”。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传统教育强调灌输,强调教师的人格影响。这当然有很大的缺陷,使得中国学生贫于独立思考,穷于研究方法。⑤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学生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从实际出发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的培养不能从高等学校才开始,中小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
钱学森强调,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创新能力,“人云亦云不是科学精神”,“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领域的大跨度联想激活的。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惟其如此,才能‘集大成,得智慧’”。
中国要培养人才,尤其是大师级人才,教育必须要改革
国际经济竞争、教育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不同教育制度的竞争。无论大国的崛起还是大学的崛起,都是制度文明的产物。
因此,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体制的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从培养人出发,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整体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上。在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坚持为人人成才提供公平的机会,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合格,是企业的失败。教育培养不出适用人才,是教育的失败。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适用人才,这是教育追求数量、规模,不求质量、品质而产生的危机,有可能演化为社会危机。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
因此,个人认为,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方向。教育从政治性、行政性、工具性转为人文性、公共性、学术性。教育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应以学生为本。教育是一项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不是政府的特权,不能由政府垄断。教育是心智、思维、智慧的开启与训练,需要自由与创造,不允许压制与管制。
其次要制订规划,建立机制。根据改革方向与目标,确定实施的步骤。中央多次做出教育改革的决定,但都没有相应的实施规划,必然流于空谈。可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制定总体改革规划和年度改革规划,保障改革有序推进。同时,对教育行政机构建立约束机制,办教育毕竟与办企业不同。办教育无法实行质量三包,必须由政府与社会承担监管责任,并发挥专家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技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第一推动力,人才则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因此,需要改变强烈影响我国教育现实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经济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恢复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宗旨。将身心健康、人格陶冶、道德养成、文化传承等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进行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和有用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改变重理轻文、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盛行的状况。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以及跨文化的国际理解。
“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前刚刚发表的温家宝总理今年教师节期间的谈话音犹在耳。他要求教育部门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钱学森的一生,正是造就和培养科技人才的范本。仔细品味这位杰出科学家留给生者的嘱托,践行其人才培养理念并着力开创人才辈出的创新时代,当是后人对前人最大的纪念。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周海涛,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新特点、影响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2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0-2020).
[3]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J],民主与科学,2009.5.
[4]教育体制改革:从行政垄断到教育自由,晚霞[J],2009.9.
[5]郭敏,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J],2009.8.
[6]谈松华,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人民网(北京),2010.3.29.
[7]孙绵涛,关于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
[8]顾峥,李霞,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9]陈开华,聂国朝,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探析[J],求实,2004.
注释:
①遗言中的“钱学森问题”,CCTV《新闻周刊》,2009.11.
②为什么我们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南方日报,2009.10.12.
③ 韩雪,蒋卫武,中国教育体制亟待改革:由行政垄断转向自由教育,中国改革,2009007期.
④ 郑永年,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及其后果,联合早报,2007.4.11.
⑤ 钱学森,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科技日报,20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