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担负起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责任。学生语文能力中重要的一项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分不开。教学大纲里面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阅读途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会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基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
理解课文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是真正阅读的基础,但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对于一节课,教师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会这一节课的阅读方法,真正掌握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会了这一节课,是初步实现了当堂的教学目标。课本是一个例子,目的是通过这一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教的是“一”,而不能让学生仅仅学会“一”。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达到“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可以由这一课推及到其他的课文,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进一步阅读课本以外的报刊、杂志。教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学生具备了这个能力才能称得上阅读教学的成功,也才算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掌握阅读的方法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前提。对于一位学生来说,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首先得从识字开始,掌握字的读音,了解词语的含义。学生还要积累丰富的词语,并在语文活动中能够自主地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是有区别的,有的词语用的是基本的意思,有的用的是它的引申义,还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是重要的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对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争取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词语教学,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助于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句子,一定要重点训练。
2.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每个句子都是由词语连缀而成的,每一个句子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对理解课文的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就是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的句子。所谓重点的句子,就是那些与表达中心思想有着密切关系的句子,那些有着深刻含义的句子,还有一些与学生的认识理解有偏差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重点分析,有效领会,因为抓住了句子的理解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础。
3.理解段落有助于把握全文的思路。段落的划分有的可以从自然段上考虑,看一看每一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其基本的段意是什么。如果每一个段落都能够理解清楚,课文的基本思路也就明确了。还有一些句子,它对前后的段落起着勾连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这些句子往往是过渡句,本身即是内容的概括,有时是前后内容的衔接。
4.理解篇章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在学生理解词语,把握句子,掌握段落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篇章要把握好段落之间的衔接,要准确归纳段落的含义,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几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缺一不可,也可以说是环环相扣,逐步提升的。
三、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好的阅读方法,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做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由此可见,仅是学习而不加思考,阅读就不会深入,而边读边思考,则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在阅读中,需要思考的内容很广泛,从字词句到篇章,从内容的理解到写作方法的运用,都在思考之列。大凡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就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注意课文前后内容的联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的不同阶段,学生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可以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指导学生阅读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
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具体的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含义就只能是词典中的含义,而不能真正体现作者的思想。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理解作者的思想。例如,《长城》一课“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中的“凝结”一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是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
总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抓住词语理解是基础,掌握阅读方法是捷径,并需要学生去思考、探索、领悟。只有如此,学生在阅读中才会触类旁通,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责编 张翼翔)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基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
理解课文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是真正阅读的基础,但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对于一节课,教师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会这一节课的阅读方法,真正掌握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会了这一节课,是初步实现了当堂的教学目标。课本是一个例子,目的是通过这一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教的是“一”,而不能让学生仅仅学会“一”。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达到“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可以由这一课推及到其他的课文,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进一步阅读课本以外的报刊、杂志。教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学生具备了这个能力才能称得上阅读教学的成功,也才算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掌握阅读的方法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前提。对于一位学生来说,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首先得从识字开始,掌握字的读音,了解词语的含义。学生还要积累丰富的词语,并在语文活动中能够自主地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是有区别的,有的词语用的是基本的意思,有的用的是它的引申义,还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是重要的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对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争取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词语教学,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助于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句子,一定要重点训练。
2.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每个句子都是由词语连缀而成的,每一个句子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对理解课文的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就是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的句子。所谓重点的句子,就是那些与表达中心思想有着密切关系的句子,那些有着深刻含义的句子,还有一些与学生的认识理解有偏差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重点分析,有效领会,因为抓住了句子的理解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础。
3.理解段落有助于把握全文的思路。段落的划分有的可以从自然段上考虑,看一看每一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其基本的段意是什么。如果每一个段落都能够理解清楚,课文的基本思路也就明确了。还有一些句子,它对前后的段落起着勾连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这些句子往往是过渡句,本身即是内容的概括,有时是前后内容的衔接。
4.理解篇章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在学生理解词语,把握句子,掌握段落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篇章要把握好段落之间的衔接,要准确归纳段落的含义,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几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缺一不可,也可以说是环环相扣,逐步提升的。
三、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好的阅读方法,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做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由此可见,仅是学习而不加思考,阅读就不会深入,而边读边思考,则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在阅读中,需要思考的内容很广泛,从字词句到篇章,从内容的理解到写作方法的运用,都在思考之列。大凡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就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注意课文前后内容的联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的不同阶段,学生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可以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指导学生阅读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
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具体的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含义就只能是词典中的含义,而不能真正体现作者的思想。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理解作者的思想。例如,《长城》一课“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中的“凝结”一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是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
总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抓住词语理解是基础,掌握阅读方法是捷径,并需要学生去思考、探索、领悟。只有如此,学生在阅读中才会触类旁通,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