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攻关的“大豆疫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课题于2000年11月通过了由省科技厅主持的专家鉴定。rn 该项研究经过4年时间从大豆疫霉病的发生、危害、病原鉴定、抗源筛选、生理小种鉴定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rn 该项研究在我国首次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鉴定出我国大豆疫霉病菌主要生理小种和优势生理小种,其主要生理小种是1号、3号、9号、11号、17号、21号、24号,优势小种是1号生理小种。筛选出一批抗大豆疫霉病的优异抗源,这些抗源既有国外材料,也有国内材料;既有生产上主栽品种,也有将要推广的新品系。鉴定筛选出的抗病品种有绥农8号、绥农10号、绥农11、嫩丰15、抗线1号、抗线2号、垦农4号、合丰34、丰收10号、合丰17、红丰6号、红丰8号等。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疫霉病的发生趋势和发生区域,大豆疫霉病在哈尔滨市郊区、呼兰、双城、阿城、宾县、讷河、克山、克东、佳木斯郊区、富锦、同江、汤原、桦川、桦南、牡丹江郊区、林口、海林、穆棱、鸡西、虎林、密山、集贤、宝清、黑河、嫩江、北安、五大连池、逊克、孙吴、九三农垦分局、红兴隆农垦分局、建三江农垦分局、宝泉岭农垦分局、北安农垦分局等29个县市和5个农垦分局都有发生。统计被调查地块田间发病率,一般为1%~3%,个别严重地块可达75%甚至绝产。大豆疫霉病病情发展快,据全省统计1994年发病面积为0.67万hm2,1995年为2万hm2,1996年已达到6.7万hm2,1997年为8万hm2,并有逐年加重趋势。明确了疫霉病发生与品种、土壤水分、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是大豆疫霉病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种子包衣技术,其防效可达85%以上;同时建立了综合防病体系。rn 本项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大豆疫霉病菌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氧酶,淀粉酶的谱带类型。进行了大豆疫霉病菌分子标记研究,明确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P.sojac种的鉴定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该种的一个辅助鉴定手段。rn 本项研究在国内对大豆疫霉病进行系统研究尚属首次,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rn(苗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