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月来,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段时间,陆陆续续地读了一些书。
《西游记》1—4回。想一想读《西游记》文本时恐怕还是在小学时代,就完整地读完《西游记》的年代似乎已经很难回忆起来了。只记得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西游记》电视剧出来时,狠狠地看过一遍,后来每到暑假都要陪儿子看至少一遍电视剧,而文本一直没有细看过。几十年过去了,当我再读《西游记》文本时,我没有了童年时的那种惊奇与想象,只是细细地沉醉于《西游记》文本的精致语言中。我看得很慢,就连里面的诗词我也一个不放过。我想通过我自己的阅读来重构某种阅读经验上的发见与洞悟。这就是我到底会从一个时隔几十年的阅读回味中发现《西游记》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对我的原有语言“情绪”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尽量放慢速度。我在寻找自己的感觉。我需要揣摩吴承恩密布在文字中的某种我需要的蛛丝马迹。我对里面的故事已经不再感兴趣,我只对语言本身“负责”。但四回的阅读,我终发现自己的徒劳与无功。因为,《西游记》叙述壁垒根本就不容我进去,或者说,吴承恩的话语世界本能地拒绝我的进入,我没有办法恢复对他的语言的一点自信。读过以后,我发现我的大脑还是白板一块,没有存留一点关于吴承恩的语言碎片。所以只看四回,就转移了。
第二本书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第283页到第334页。到第364页就完了,所以还得下一次继续看才能看完。恩格斯的文风犀利尖锐,充满浓烈的批判意味。我喜欢他的修辞,那么刻薄地挖苦杜林,这实在让我感到有点意外。他的文字里,没有我想象的那种温文尔雅的敦厚陈述与分析,每一个文字似乎都弥漫着火药味。拿来作为文学读本读,倒不失为一件趣事。因为这与我读的马克思的《资本论》正好构成一种语言上的对立,我不太在意他们陈述的政治经济学问,我只想接收一种语言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翻译的精到与老成。这是后来我读到的其他翻译文本所少有的。
第三本书是黑格尔的《美学》第二卷。说起这套书,我一直很遗憾。因为当年从书店买的时候,三卷四册的《美学》,只有第二卷和第三卷两册,还有第一卷的两册不知弄到哪里去了。于是我就让书店老板找,他说一定抽空来找,可是第二次去问时,他又说没有了,找不到了。于是我就让他去配,他说下次去合肥一定配。可是等我再去的时候,他又说配不到。所以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残缺的《美学》站在书架上,最后不得已只好买下来了。以后又多次去书店,希望老板为我配齐,但是两年时间过去了,一直没有配齐。我一直希望什么时候配齐了,再从第一卷看起,所以2005年中就买过的《美学》一直到现在才看。这次我看了第1页到第39页。黑格尔的著作我一直心怀敬意,我在读的还有他的《逻辑学》和《哲学史讲演录》。早先读完的《精神现象学》两本,我真是如读天书,但是我仍然敬佩里面的思维跳跃与精密。也许是读得多或者是这本《美学》本身就简易的缘故,我读得很通透。这倒使我有点适应。
刚刚放手的是《圣经》旧约第113页到第152页。我读《圣经》很艰难,艰难于那种表达方式和语言上的重复。但是看着看着我知道了里面的虔诚,在字里行间的对耶和华的虔诚与服从,以及摩西出埃及的艰难历程。我喜欢这种虔诚的文字。虽然没有什么连贯的故事情节,但是当你读着读着的时候,你就自然有一种感觉。我买的这本《圣经》质量很好,薄薄的纸张,显示了高贵的气质。黑色的硬面封面和烫金的“圣经”二字,让我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带着几分崇敬的心情去读。我知道一本有质量的好书,需要很大的耐心去读。1200多页的《圣经》,我才读了十分之一。
下一本顺手拿起的是安徽师范大学祖保泉先生的《文心雕龙解说》一书。已经看了两章。内容是“宗经”、“正纬”和“辨骚”三节。祖保泉先生对刘勰的文字做了非常详细的注释,但是我一般没有耐心去看他的注释。我只想凭自己的感觉来读刘勰的原文。刘勰的文字非常难懂,我读过之后也只是一个囫囵吞枣。但是我十分惊诧刘勰的文句之美,其突出的特征是对句非常精妙,让你不由得流连于他的文字整体之美。对祖先生的解说,我看得比较细,但是看过之后还是如过眼云烟,记住的也是不甚了了。由于我只是看,所以思的成分不是很多。这是我读书的一个缺点。现在回头想想祖先生对刘勰文意的解说,似乎只知道个大概。祖先生的解说属于那种四平八稳的风格,这样的文字不太容易催动我的阅读兴味。“宗经”是刘勰对文章“归属”问题的一个认识,他认为古今文章在立意的时候,最好取法于那些经典,只不过刘勰的经典范围指称是比较狭窄的,只在儒家经典之内。就我个人理解,孔子的思想基本上说“尽”了人类对待自然与社会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后人的文章大约都“应该”顺着圣人的思想演绎。祖先生的解说基本上属于一种“平面”的讲解,所以你很难从祖文里读出什么新颖别致的见解,也就是说祖文的解说还是停留在“原在”的观点陈述之上,缺少自己独立的创见。“正纬”在我看来是刘勰对那些谶纬迷信的“辩证”。祖的解说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对谶纬迷信的文章存在剖析得还不够独到。谶纬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时代文人骨气的低迷与堕落的表现,是文学成为政治奴仆或附庸的产物。政治伪化的文学形态现在仍然存在,其留绪仍充斥着我们的视线。这是文人缺乏独立精神气质的自然反映。“辨骚”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对屈原的褒扬和推崇,里面动荡着刘勰对屈原的尊崇与心向。这本解说共1036页。
《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第23页到76页。郭永玉的述评让我在两天内看了53页,看得很振奋,也比较刺激。我喜欢弗罗姆的学说与我们当下精神状态的同质。他似乎处处都在描画我们现实的人生处境。我惊诧于他的预见性,仿佛我们今天的精神状态就是他曾经“经历”过的。这种精神的共振很得我心。所以看弗罗姆的思想,你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他不是上个世纪的人,而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员,他见证了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而郭文的分析也非常精到。我喜欢郭文的老到与娴熟,那种对原文的驾御和表述的才情,让人心向往之。
《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A卷)第221页到236页。一共四篇作品。分别是《一种浸染》《风抚菊花淡影影》《阿思丽的蛇》和《忽而天亮》。我喜欢这些文章所呈现的诡谲的文字之美,一种闪烁的妖冶的媚态,让你觉得语言也可“性感”十足,就像一位打扮得很艳丽的女子,你忍不住要回头看她的“漂亮”一样。我喜欢“败坏”常规的文字,读这样的文字,你须得用心去跟踪作者飘忽而诡艳的语言切换。在我看来,叙述语言的非常规运用乃是一个人的天赋所得,不是后天所能学得的,但我仍然坚持认为阅读这些作品能够从中得到一种浸染。这也是我一直坚持阅读新概念的原因。还是在早些年的时候,大约是在2002年前后,我读过安徽太和县一中学生刘卫东的《接近一种本质》一文,我惊讶他语言上深入而怪异的组合。我将此文打印出来,然后复印发给学生看,当时发给的学生多为高年级学生,但是没想到他们几乎都说看不懂,这让我很失望,也使我早些年想组织学生参加新概念作文竞赛的愿望泯灭了。一个连获奖作文都看不懂的人,还想去参加竞赛,胜算太渺茫了。我甚至感觉我们一些学生的作文语感还停留在他“爷爷”辈水平上,老化得非常厉害。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解读》,钟启泉主编的。我一直在看,看了不下五六遍了。但是感觉还是比较恍惚。一共有三本,分为ABC本。两本放在家里,一本放在办公室里,三本交错看。这是一本很有见地的书,里面的观点新颖而独到,许多观点我要反复看才能使我原先的观念得到一点矫正。
这期间还看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另还有两本连环画,一本是《杨家将演义》,一本是《东周列国志》。
(作者单位:安徽舒城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赵霭雯
《西游记》1—4回。想一想读《西游记》文本时恐怕还是在小学时代,就完整地读完《西游记》的年代似乎已经很难回忆起来了。只记得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西游记》电视剧出来时,狠狠地看过一遍,后来每到暑假都要陪儿子看至少一遍电视剧,而文本一直没有细看过。几十年过去了,当我再读《西游记》文本时,我没有了童年时的那种惊奇与想象,只是细细地沉醉于《西游记》文本的精致语言中。我看得很慢,就连里面的诗词我也一个不放过。我想通过我自己的阅读来重构某种阅读经验上的发见与洞悟。这就是我到底会从一个时隔几十年的阅读回味中发现《西游记》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对我的原有语言“情绪”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尽量放慢速度。我在寻找自己的感觉。我需要揣摩吴承恩密布在文字中的某种我需要的蛛丝马迹。我对里面的故事已经不再感兴趣,我只对语言本身“负责”。但四回的阅读,我终发现自己的徒劳与无功。因为,《西游记》叙述壁垒根本就不容我进去,或者说,吴承恩的话语世界本能地拒绝我的进入,我没有办法恢复对他的语言的一点自信。读过以后,我发现我的大脑还是白板一块,没有存留一点关于吴承恩的语言碎片。所以只看四回,就转移了。
第二本书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第283页到第334页。到第364页就完了,所以还得下一次继续看才能看完。恩格斯的文风犀利尖锐,充满浓烈的批判意味。我喜欢他的修辞,那么刻薄地挖苦杜林,这实在让我感到有点意外。他的文字里,没有我想象的那种温文尔雅的敦厚陈述与分析,每一个文字似乎都弥漫着火药味。拿来作为文学读本读,倒不失为一件趣事。因为这与我读的马克思的《资本论》正好构成一种语言上的对立,我不太在意他们陈述的政治经济学问,我只想接收一种语言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翻译的精到与老成。这是后来我读到的其他翻译文本所少有的。
第三本书是黑格尔的《美学》第二卷。说起这套书,我一直很遗憾。因为当年从书店买的时候,三卷四册的《美学》,只有第二卷和第三卷两册,还有第一卷的两册不知弄到哪里去了。于是我就让书店老板找,他说一定抽空来找,可是第二次去问时,他又说没有了,找不到了。于是我就让他去配,他说下次去合肥一定配。可是等我再去的时候,他又说配不到。所以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残缺的《美学》站在书架上,最后不得已只好买下来了。以后又多次去书店,希望老板为我配齐,但是两年时间过去了,一直没有配齐。我一直希望什么时候配齐了,再从第一卷看起,所以2005年中就买过的《美学》一直到现在才看。这次我看了第1页到第39页。黑格尔的著作我一直心怀敬意,我在读的还有他的《逻辑学》和《哲学史讲演录》。早先读完的《精神现象学》两本,我真是如读天书,但是我仍然敬佩里面的思维跳跃与精密。也许是读得多或者是这本《美学》本身就简易的缘故,我读得很通透。这倒使我有点适应。
刚刚放手的是《圣经》旧约第113页到第152页。我读《圣经》很艰难,艰难于那种表达方式和语言上的重复。但是看着看着我知道了里面的虔诚,在字里行间的对耶和华的虔诚与服从,以及摩西出埃及的艰难历程。我喜欢这种虔诚的文字。虽然没有什么连贯的故事情节,但是当你读着读着的时候,你就自然有一种感觉。我买的这本《圣经》质量很好,薄薄的纸张,显示了高贵的气质。黑色的硬面封面和烫金的“圣经”二字,让我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带着几分崇敬的心情去读。我知道一本有质量的好书,需要很大的耐心去读。1200多页的《圣经》,我才读了十分之一。
下一本顺手拿起的是安徽师范大学祖保泉先生的《文心雕龙解说》一书。已经看了两章。内容是“宗经”、“正纬”和“辨骚”三节。祖保泉先生对刘勰的文字做了非常详细的注释,但是我一般没有耐心去看他的注释。我只想凭自己的感觉来读刘勰的原文。刘勰的文字非常难懂,我读过之后也只是一个囫囵吞枣。但是我十分惊诧刘勰的文句之美,其突出的特征是对句非常精妙,让你不由得流连于他的文字整体之美。对祖先生的解说,我看得比较细,但是看过之后还是如过眼云烟,记住的也是不甚了了。由于我只是看,所以思的成分不是很多。这是我读书的一个缺点。现在回头想想祖先生对刘勰文意的解说,似乎只知道个大概。祖先生的解说属于那种四平八稳的风格,这样的文字不太容易催动我的阅读兴味。“宗经”是刘勰对文章“归属”问题的一个认识,他认为古今文章在立意的时候,最好取法于那些经典,只不过刘勰的经典范围指称是比较狭窄的,只在儒家经典之内。就我个人理解,孔子的思想基本上说“尽”了人类对待自然与社会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后人的文章大约都“应该”顺着圣人的思想演绎。祖先生的解说基本上属于一种“平面”的讲解,所以你很难从祖文里读出什么新颖别致的见解,也就是说祖文的解说还是停留在“原在”的观点陈述之上,缺少自己独立的创见。“正纬”在我看来是刘勰对那些谶纬迷信的“辩证”。祖的解说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对谶纬迷信的文章存在剖析得还不够独到。谶纬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时代文人骨气的低迷与堕落的表现,是文学成为政治奴仆或附庸的产物。政治伪化的文学形态现在仍然存在,其留绪仍充斥着我们的视线。这是文人缺乏独立精神气质的自然反映。“辨骚”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对屈原的褒扬和推崇,里面动荡着刘勰对屈原的尊崇与心向。这本解说共1036页。
《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第23页到76页。郭永玉的述评让我在两天内看了53页,看得很振奋,也比较刺激。我喜欢弗罗姆的学说与我们当下精神状态的同质。他似乎处处都在描画我们现实的人生处境。我惊诧于他的预见性,仿佛我们今天的精神状态就是他曾经“经历”过的。这种精神的共振很得我心。所以看弗罗姆的思想,你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他不是上个世纪的人,而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员,他见证了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而郭文的分析也非常精到。我喜欢郭文的老到与娴熟,那种对原文的驾御和表述的才情,让人心向往之。
《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A卷)第221页到236页。一共四篇作品。分别是《一种浸染》《风抚菊花淡影影》《阿思丽的蛇》和《忽而天亮》。我喜欢这些文章所呈现的诡谲的文字之美,一种闪烁的妖冶的媚态,让你觉得语言也可“性感”十足,就像一位打扮得很艳丽的女子,你忍不住要回头看她的“漂亮”一样。我喜欢“败坏”常规的文字,读这样的文字,你须得用心去跟踪作者飘忽而诡艳的语言切换。在我看来,叙述语言的非常规运用乃是一个人的天赋所得,不是后天所能学得的,但我仍然坚持认为阅读这些作品能够从中得到一种浸染。这也是我一直坚持阅读新概念的原因。还是在早些年的时候,大约是在2002年前后,我读过安徽太和县一中学生刘卫东的《接近一种本质》一文,我惊讶他语言上深入而怪异的组合。我将此文打印出来,然后复印发给学生看,当时发给的学生多为高年级学生,但是没想到他们几乎都说看不懂,这让我很失望,也使我早些年想组织学生参加新概念作文竞赛的愿望泯灭了。一个连获奖作文都看不懂的人,还想去参加竞赛,胜算太渺茫了。我甚至感觉我们一些学生的作文语感还停留在他“爷爷”辈水平上,老化得非常厉害。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解读》,钟启泉主编的。我一直在看,看了不下五六遍了。但是感觉还是比较恍惚。一共有三本,分为ABC本。两本放在家里,一本放在办公室里,三本交错看。这是一本很有见地的书,里面的观点新颖而独到,许多观点我要反复看才能使我原先的观念得到一点矫正。
这期间还看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另还有两本连环画,一本是《杨家将演义》,一本是《东周列国志》。
(作者单位:安徽舒城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