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u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对印度的印象,完全出自一个憧憬旅游的人的想象。譬如泰姬陵,譬如印度门之类。抑或有另一番想象,认为那里脏乱差等等。总之,对于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的那个神奇的国度,人们对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即便是去过印度的人,也往往如此。毕竟,流连几日,做一番旅游,與深入探视一个国家,完全是两回事。何况,印度又是那么大一片国土,并且有着十多亿人口和古老文明的大国。


  学者讲座,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番不足。只需要短短一个多小时,就能对印度有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何乐而不为呢?日前,当我来到位于上海虹口北外滩的建投书局,聆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尚会鹏主讲《印度文明与当代世界》,着实感到获益匪浅。
  我们对“印度文明”充满了误读
  这是在一个春雨蒙蒙的周末午后。我真没有想到,位于北外滩的建投书局,会来了这么多人。
  我原来想,作为建投书局“JIC讲堂”第二季的第一讲,北京大学尚会鹏教授主讲的《印度文明与当代世界》,应该是一个学术讲座。毕竟,尚会鹏多年来致力于文化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国际政治理论、南亚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印度文化史》《种姓与印度教社会》《一应俱全印度人》《心理文化学要义》《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而眼前的百余位读者、听众中,许多看似与学术无关。


  我只能说,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市民的水准还是颇高的。
  而尚会鹏教授为听众揭开印度充满魔幻色彩与异域风情的神秘面纱,则让我等很有不虚此行之感。
  尚会鹏开宗明义:“我们对‘印度文明’充满了误读!”
  何谓“印度文明”?何谓“印度河文明”?何谓“印度教文明”?
  尚会鹏说:“这是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其实,印度河文明的遗址并不在如今的印度共和国,而在巴基斯坦。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印度文明,主要指恒河流域的文明。我们经常会说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其他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都已经消亡。这个说法中消亡的印度文明,其实指的是印度河文明。至于印度文明,直到今天仍延续着,并在南亚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仍有巨大影响力。”
  这就难怪当我们欣赏位于印度境内的建筑艺术,诸如泰姬陵等,却往往感觉其与印象中的印度文明格格不入。一般人可能只是有这样的感觉,却说不出所以然,经尚会鹏点拨,我明白了,原来,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毕竟,所谓古印度,包括了如今印度次大陆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诸多国家。


  尚会鹏说:“泰姬陵固然是印度共和国境内最有名的建筑之一,但它其实是伊斯兰文明的建筑,并不能代表印度文明。我们通常认为印度的佛教很兴盛,这个观点其实也很有问题。佛教的确产生于古印度,但后来在印度本土,佛教几乎已经灭亡了。现在印度的佛教是18世纪以后从外面回传过去的。而印度信仰佛教的人数也只占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几,非常低。在印度真正有影响力的宗教,其实是印度教。但关于这个宗教,大多数中国人其实都很陌生。”
  何为印度的超自然社会
  了解一个国家的艺术,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是一个地方人的生活方式。具体谈到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尚会鹏说:“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逻辑和中国人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直接去体察会觉得很难理解。但如果认识到印度是一个超自然社会,并以这个点出发来思考,就会更容易理解印度人的生活。”
  说印度是超自然社会,无疑让人感到神秘兮兮。在尚会鹏的理解,其主要是指印度的多神思想和丰厚的宗教信仰传统。尚会鹏介绍,在印度文明中有很多神,从最高的超神之神、到三大主神—— 湿婆、梵天、毗湿奴,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其他神明。同时在印度,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民族认同。“我们甚至可以说,在印度是物以宗教定性,人以宗教分群。当你到印度旅游时就会发现,最好的观光胜地就是神庙,最精的艺术品就是祭品。而这种对于神的信仰深刻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比如大批印度教信徒会到恒河朝圣沐浴。”


  此外,尚会鹏认为,印度的人神关系也影响到了人际关系。尚会鹏举例说:“我们中国人朋友一起出去吃饭,老一辈人家讲究轮流请客,年轻人讲求AA制,但无论哪种,总归是彼此互不亏欠。印度人则不然,印度人的交往中,如果你地位在我之上,比我尊贵,比我富有,那么我就理所应当地向你索取,并且无需偿还,因为神会替我偿还给你。我也不需要因此感谢你,因为神会替我对你表示感谢。朋友之间形成的友谊平衡,在印度人那里是依靠朋友双方及神三者共同达到的。这一点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原则中是难以想象的。”这就是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上的单方面依赖。
  当印度文明遇上西方文明
  关于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的特点,尚会鹏教授也都做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中国文明是重视人伦关系的文明,在中国古典的艺术品中,往往会体现出这些概念。比如中国画中以谐音作为吉利的象征——画鱼,象征年年有余;画橘,象征吉利云云。


  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不同,其完全是一种重视人与超自然关系的文明。在尚会鹏看来,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都是古老的文明。当这两种古老的文明发展到如今,在当代社会里都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那就是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对于印度这个人口大国来说,西方文明的入侵固然摧毁了印度人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为印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印度总理莫迪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即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性,因而他提出了著名的“修厕所比修神庙更重要”的发展与改革口号。
  在讲座的最后,尚会鹏老师还指出印度文明自身具有某种分裂的特点,比如一个印度人很少会说自己是“印度人”,他更多地会强调自己是“吉拉特人”或者“锡克人”“泰米尔人”等。这种分裂性所导致的问题就是印度的地域、民族、种姓、教派之间的矛盾冲突频发。但同时它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文化多元性。

其他文献
记得高中时代,一幅黑不溜秋的肖像画闪电般“击中”了我!  肖像叫《父亲》,油画,画面的主人公是“阿拉上海人”倍感陌生、土得掉渣的乡下人,尺寸却辉煌如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像。精细刻画苍老皱纹的画像,瞬间触动了我的心底,让我意识到,日常所见的千万个平凡“父亲”,哪怕卑微如野草,也值得颂扬。  毫不夸张地说,它与《伤痕》为代表反思“文革”与人性的小说一样,开启了我的心灵历史,促使我“问个不休”,也懂
期刊
从美学上理解美式精髓:自由开放爱混搭,多元实用不拘束  首先,“美式风格”是一个统称。在风格上,有古典也有现代的美式;按区域分,美式在不同地域也有区别;就年代说,从殖民时期到当代,美式气质也有很大不同。因而任何谈美式不谈具体装饰风格归类的聊天,都是耍流氓!  其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美式殖民风”、“美式田园风”,或者“20世纪60年代现代美式风”啦,诸如此类。  其次,理解美式要从美国民族性格与其
期刊
计量艺术财富的价值,需要设定适当的计量标准。计量在中国古代称为度量衡,分别计量长度、重量、容量。上古时期的度量衡,大多利用人、动物或植物作为计量标准。《孔子家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即手指一节为一寸,拇指中指张开为一尺,两臂伸开为一寻。《孙子算经》解释长度为“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所生,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解释容量为“量之所起,
期刊
Antonio Marras  天才设计师的奇思妙想  开幕式正式开始之前,笔者先在商场里随意闲逛了一会,猝不及防地就遇上了Antonio Marras。其实那时候我并没有见过他真人,网上流传着的照片也是他年轻时候的模样。彼时他正在同名品牌的精品店门口仔细端详着里面的每一件服装摆设,并进行适时的调整——认真的样子和与众不同的气质让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玩转秀场,实现各种元素的混搭  对于设计师来说
期刊
法国博物馆的漫长传奇故事绵延数百年,始于1793年卢浮宫的建立。这是在我们的首都巴黎建立起来的第一座博物馆。既此,在之后的100年里,法国每一个主要的城市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型卢浮宫。1793到1902年间,大约有70家美术馆,博物馆设立,遍布在法国每个大区省市。博物馆,文化机构的迅速发展也正是19世纪城市化进展的主要标志。  回望法国博物馆的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漫长而辉煌。巴黎,被誉为博物馆之城,现
期刊
2017年4月,应易居中国之邀,前往费城,考察易居沃顿中国房地产实战研修项目。而之前之后的行程,亦曾在纽约、华盛顿流连。除了在沃顿商学院听了一些课程之外,亦对沃顿商学院,以及其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大博物馆进行了一番探究,还走了走费城老城区,并去了费城艺术博物馆。  华盛顿是美国首都,纽约、费城都是美国故都。三都之行,结合易居沃顿新近推出的50万字的中文版《沃顿商学院:中国房地产顶尖案例》,抚卷
期刊
藝术,从来都是自带神秘的属性。艺术品中总是满含隐语,艺术市场更是攀枝错节地由一些无法言说的规则和制度架构着,在这些并不透光的屏障之下,艺术市场野蛮生长却也有条不紊。但当人们突然间发现,在频繁爆出的震惊众人的洗钱犯罪中,艺术市场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并试图规范这个深不见底的特殊范畴。  《纽约时报》曾做专刊评论,题为“艺术市场是否已经变成了洗钱犯罪不知情的帮凶?”  但很快
期刊
不知不觉间,采访报道纽约春拍夜场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自从全球艺术市场受到2009年金融危机冲击以来,2013年逐渐回暖,2014、2015年间达到新的高峰(拍卖天价频出),再到2016年的市场收缩,一路跌宕起伏,让人难以捉摸。去年受到英国“退欧”以及美国大选影响、略显平淡的纽约秋季拍卖为今年的全球艺术市场走向设置了悬念。  2017年以来,全球艺术市场与艺术圈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重磅新闻一个接着一
期刊
在开幕式的艺术沙龙中,艺术家罗中立、著名美术批评家王林和艺术评论人林明杰一起拉开了一场关于《父亲》创作背后的故事、罗中立后期艺术画风、新时代当下艺术教育等多个话题的对话。现场不仅吸引了很多喜爱罗中立作品的艺术爱好者,也有许多青年艺术家特地前来就自己目前所遇到的困惑与艺术前辈求教探讨。  用当代的绘画语言记录中国精神  《財富堂》:为什么此次会选择这些手稿作品来展出?  罗中立:选择手稿是因为我们那
期刊
在中国当代绘画领域,张晓刚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其作品不仅有清晰的线索与个人语言的发展轨迹,并且构建了个人的绘画图像系统。事实上,张晓刚的绘画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史情景是紧密维系的,譬如“后文革美术”时期的转变、“新潮时期”的变革、1990年代初在“后冷战”氛围与“后殖民”语境下面对的新的挑战,以及 2000年以来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对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等等。在这些重要的节点,张晓刚都是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