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根源,西方人的主导价值观与《圣经》密不可分。《圣经》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译制本最多、影响力也最大的书籍,以《圣经》为题材的电影有很多,除了传播教义的福音电影,许多好莱坞影片也涉及圣经思想。
一、《圣经》简介
《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历经1600年左右,作者共有40多位。《圣经》的主题是上帝与人类的关系, 其内容“都是神所默示的,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各行各样的善事。” (《新约圣经》)
《旧约》包括律法书、历史书、智慧书和先知书,记载神创造天地、人类犯罪、犹太人的历史、诗篇与箴言、以及关于世界的预言。《新约》包括福音书、教会历史、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其中福音书记载耶稣基督及其门徒的言行。
二、以《圣经》为题材的西方电影分类
1.旨在诠释《圣经》、以布道为目的的福音电影
1994年到2002年,由欧美多家影视机构联合制作、德国风塔电影公司出品的圣经系列故事片是迄今为止最庞大和最忠实于《圣经》的一套作品。圣经系列故事片共有13部:《耶稣》、《保罗》、《摩西》、《约瑟》、《雅各》、《亚伯拉罕》、《大卫》、《启示录》、《耶利米》、《参孙》、《创世纪》、《所罗门》和《以斯帖》。
这些福音电影忠实圣经的历史背景,力求完美再现《圣经》的历史脉络。《创世纪》诠释上帝创造天地的磅礴气势,使世人不禁颂赞上帝的奇妙与伟大。影片《耶稣》再现主耶稣基督在马棚中出生、在旷野中传道、被犹大出卖、为世人受难被钉于十字架、以及三日后复活,这些圣经情节的真实演绎不仅使教徒获得新的感悟,而且使无数教外人士被救主耶稣的仁爱之心所感化,进而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2.经过艺术加工的《圣经》故事片
这类影片取材于《圣经》,但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情节更加精彩,属于商业片。如《霸王妖姬》(Samson and Delilah) 是根据圣经旧约故事《士师记》中力士参孙(Samson)的故事改编,由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1949年出品。本片耗资巨大,场景奢华,在拍摄上采用大量科技手法,服装、道具和色彩是影片的亮点,使该片获得第23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服装设计奖,以及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效果三项提名。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赋予黛利拉(Delilah)更加鲜活的个性,刻画其对参孙又爱又恨的微妙情感。黛利拉向参孙求爱无果,便由爱生恨,将参孙出卖给非利士人,参孙被剜去双眼后黛利拉后悔不已,所以当参孙与敌人同归于尽之时,她深情地凝望着参孙,以死殉情。(任东升、马月兰:《圣经与西方电影》,载《世界文化》2011年版7期)
《圣经》故事片《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是1956年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的另一部史诗电影,取材自《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精彩再现了以色列民族英雄摩西充满传奇的大半生。导演德密尔曾在1923年导演了同名的无声电影《十诫》,这部重新制作的彩色影片既具宗教意义又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服装、舞蹈等影视艺术元素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电脑特技效果为影片赢得第29届奥斯卡最佳效果奖,以及最佳音效、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等六项提名,使该片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西方电影中不乏对圣经故事改编过多而偏离《圣经》思想的作品,这些影片用商业价值取代其所应承载的文化价值,因此必然受到教内人士的批判,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
3.涉及圣经思想的现代西方影片
这类影片基于有限的圣经故事线索,演绎圣经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994年出品的《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时至今日,该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网站的电影排行中始终稳坐前十。影片讲述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陷害入狱并判为无期徒刑,19年后终于越狱成功,重获自由。安迪的经历与圣经人物摩西有相似之处。《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在流浪中洗涤罪恶并获得重生;而在影片中,安迪把挖墙用的锤子恰好放置在《圣经》中的《出埃及记》章节,暗示其要向摩西一样重获自由的决心。该片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希望和自由这两个主题贯穿整部影片,由摩根·弗里曼扮演的另一名犯人名叫Red,即英文单词Redemption (救赎)的前三个字母,安迪成功越狱后,这名入狱近30年的老者Red最终也赢得了自由。
《七宗罪》(Seven)是大卫·芬奇在1995年拍摄的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曾获奥斯卡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天主教中有七种原罪,即傲慢、妒忌、愤怒、懒惰、贪婪、贪食和色欲。该片讲述一起离奇的连环杀人案,受害者分别死于这七宗罪中的一种,两名警探力图在凶手谋杀第七名受害者之前将其缉拿归案。影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宗教影响也极为深远,观众在跟随警探破案的同时,对人生观有了进一步的思索,不禁反思并告诫自己远离这七宗罪。
2009年上映的《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影片逼真的世界末日场景曾引发观众的极度恐慌。该片描述一颗行星与地球相撞进而引发地球上火山爆发、强烈地震和海啸,人们想尽办法挤进政府制造的方舟躲避灾难。影片中,人们躲避世界末日来临的诺亚方舟源于《圣经》。《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于是神决定降雨在地上四十昼夜,把所造的各种活物都从地上除灭。但准许义人诺亚建造一只方舟,让其同家人一起进入方舟保全生命,并将有血肉的活物,一公一母每样两个带进方舟,因此这只可以躲避灾难的方舟被世人称为诺亚方舟。(《旧约圣经》,1998年版,5-6页)
结语
《圣经》中记载的历史、传记、哲学、预言和励志文章,为西方电影艺术家提供无穷的创作灵感。通过对《圣经》的诠释,电影艺术家们创作出一部部经典杰作,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了解《圣经》思想的同时,引发其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新思索,使其灵魂得到神圣的洗涤。
一、《圣经》简介
《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历经1600年左右,作者共有40多位。《圣经》的主题是上帝与人类的关系, 其内容“都是神所默示的,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各行各样的善事。” (《新约圣经》)
《旧约》包括律法书、历史书、智慧书和先知书,记载神创造天地、人类犯罪、犹太人的历史、诗篇与箴言、以及关于世界的预言。《新约》包括福音书、教会历史、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其中福音书记载耶稣基督及其门徒的言行。
二、以《圣经》为题材的西方电影分类
1.旨在诠释《圣经》、以布道为目的的福音电影
1994年到2002年,由欧美多家影视机构联合制作、德国风塔电影公司出品的圣经系列故事片是迄今为止最庞大和最忠实于《圣经》的一套作品。圣经系列故事片共有13部:《耶稣》、《保罗》、《摩西》、《约瑟》、《雅各》、《亚伯拉罕》、《大卫》、《启示录》、《耶利米》、《参孙》、《创世纪》、《所罗门》和《以斯帖》。
这些福音电影忠实圣经的历史背景,力求完美再现《圣经》的历史脉络。《创世纪》诠释上帝创造天地的磅礴气势,使世人不禁颂赞上帝的奇妙与伟大。影片《耶稣》再现主耶稣基督在马棚中出生、在旷野中传道、被犹大出卖、为世人受难被钉于十字架、以及三日后复活,这些圣经情节的真实演绎不仅使教徒获得新的感悟,而且使无数教外人士被救主耶稣的仁爱之心所感化,进而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2.经过艺术加工的《圣经》故事片
这类影片取材于《圣经》,但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情节更加精彩,属于商业片。如《霸王妖姬》(Samson and Delilah) 是根据圣经旧约故事《士师记》中力士参孙(Samson)的故事改编,由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1949年出品。本片耗资巨大,场景奢华,在拍摄上采用大量科技手法,服装、道具和色彩是影片的亮点,使该片获得第23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服装设计奖,以及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效果三项提名。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赋予黛利拉(Delilah)更加鲜活的个性,刻画其对参孙又爱又恨的微妙情感。黛利拉向参孙求爱无果,便由爱生恨,将参孙出卖给非利士人,参孙被剜去双眼后黛利拉后悔不已,所以当参孙与敌人同归于尽之时,她深情地凝望着参孙,以死殉情。(任东升、马月兰:《圣经与西方电影》,载《世界文化》2011年版7期)
《圣经》故事片《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是1956年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的另一部史诗电影,取材自《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精彩再现了以色列民族英雄摩西充满传奇的大半生。导演德密尔曾在1923年导演了同名的无声电影《十诫》,这部重新制作的彩色影片既具宗教意义又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服装、舞蹈等影视艺术元素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电脑特技效果为影片赢得第29届奥斯卡最佳效果奖,以及最佳音效、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等六项提名,使该片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西方电影中不乏对圣经故事改编过多而偏离《圣经》思想的作品,这些影片用商业价值取代其所应承载的文化价值,因此必然受到教内人士的批判,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
3.涉及圣经思想的现代西方影片
这类影片基于有限的圣经故事线索,演绎圣经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994年出品的《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时至今日,该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网站的电影排行中始终稳坐前十。影片讲述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陷害入狱并判为无期徒刑,19年后终于越狱成功,重获自由。安迪的经历与圣经人物摩西有相似之处。《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在流浪中洗涤罪恶并获得重生;而在影片中,安迪把挖墙用的锤子恰好放置在《圣经》中的《出埃及记》章节,暗示其要向摩西一样重获自由的决心。该片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希望和自由这两个主题贯穿整部影片,由摩根·弗里曼扮演的另一名犯人名叫Red,即英文单词Redemption (救赎)的前三个字母,安迪成功越狱后,这名入狱近30年的老者Red最终也赢得了自由。
《七宗罪》(Seven)是大卫·芬奇在1995年拍摄的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曾获奥斯卡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天主教中有七种原罪,即傲慢、妒忌、愤怒、懒惰、贪婪、贪食和色欲。该片讲述一起离奇的连环杀人案,受害者分别死于这七宗罪中的一种,两名警探力图在凶手谋杀第七名受害者之前将其缉拿归案。影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宗教影响也极为深远,观众在跟随警探破案的同时,对人生观有了进一步的思索,不禁反思并告诫自己远离这七宗罪。
2009年上映的《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影片逼真的世界末日场景曾引发观众的极度恐慌。该片描述一颗行星与地球相撞进而引发地球上火山爆发、强烈地震和海啸,人们想尽办法挤进政府制造的方舟躲避灾难。影片中,人们躲避世界末日来临的诺亚方舟源于《圣经》。《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于是神决定降雨在地上四十昼夜,把所造的各种活物都从地上除灭。但准许义人诺亚建造一只方舟,让其同家人一起进入方舟保全生命,并将有血肉的活物,一公一母每样两个带进方舟,因此这只可以躲避灾难的方舟被世人称为诺亚方舟。(《旧约圣经》,1998年版,5-6页)
结语
《圣经》中记载的历史、传记、哲学、预言和励志文章,为西方电影艺术家提供无穷的创作灵感。通过对《圣经》的诠释,电影艺术家们创作出一部部经典杰作,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了解《圣经》思想的同时,引发其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新思索,使其灵魂得到神圣的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