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访诗仙李白故里中亚碎叶城
当我还是个顽童时,父亲用很大的白纸写了几句诗文,就贴在我家窗户的玻璃上,我天天朗读背诵,没曾想连窗帘也省去了。上小学了,我知道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读到中学,我知道李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仰慕和爱戴的诗仙。
也就在那时,我知道了李白的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盛唐大诗人,祖居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其祖先在隋朝炀帝时因罪被流放到现在中亚碎叶城,李白出生在碎叶城,在那生活了5年,他5岁时,跟随父亲迁居四川,居绵州彰明(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镇。青莲居士即由此而来。那时中亚碎叶这个地名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记得当时还问过老师:“李白原来是个外国人啊?”老师肯定地说,李白是中国人。再后来我从一些史书上陆续看到了唐代碎叶城的沿革,得知西域遥远的碎叶城曾是中国的疆土。
据史书记载,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贞观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同时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到李白出生时,西突厥已经被唐灭,并且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碎叶城是安西都护府最西边的城镇,它与龟兹、疏勒、于闯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
从李白出生到今天,1300年过去了。丝绸之路上曾经繁华兴旺商贾聚集的碎叶城在哪里,谁都说不清楚。直到1994年俄罗斯考古人员在吉尔吉斯首都附近的托克马克市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做田野调查时发现一块石碑,上有“安西都护府侍郎”的字样,记载着唐朝年间驻守在碎叶的一位侍郎为自己母亲建塔的经过。碎叶遗址的地点才被正式确定了下来。
中国历代王朝的使节、商人和军队沿着天山北麓的峡谷西行到碎叶河谷
9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五人抱着凭吊诗仙李白,寻访千年碎叶城的目的兴高采烈地踏上了行程。从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朝东北方向行驶了10多公里,外籍驾驶员萨沙就高兴地说:“看,这是你们中国工人修的路,实在是好极了。”
沿着这条据说是目前吉尔吉斯境内质量最好的等级公路朝东走了几公里,我眼前出现了一条河,河床较宽,但感觉水不太深。司机告诉我们这就是楚河,早时也叫碎叶河。遥想当年玄奘西行取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阿克苏出发,翻越凌山到伊塞克湖,走的正是这条“难以全生的危险道路”。中国历代王朝的使节、商人、僧侣和军队曾一批又一批在这条古道上沿着天山北麓的峡谷西行到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国。当时说的碎叶河谷(又名楚河)就是我们面前的这片谷地。它呈东西走向,长200公里,最宽处80公里,两边雪峰平均高度3700米,这里风景秀美,在山水映衬下,堪称丝绸之路上又一个河西走廊。
托克马克小城到了,远远就看见一架退役的战斗机被固定在一条道路的中心处,旁边巨大的红色字母非常醒目。
托克马克是吉尔吉斯的第三大城市,是比什凯克通往著名的旅游胜地伊塞克湖的必经之地。它1927年建市,距比什凯克60公里,1938年建成铁路通往比什凯克,人口10万左右,是个中亚古城,也是个工业城,这里有汽车修配、制糖、玻璃、纺纱和肉类联合企业等。
事先联系好的托克马克市议员王树·卡伊萨尔已经在路口等着我们。王树·卡伊萨尔是东干人,是陕甘回民起义后西迁到中亚的第五代后裔。他热情而健谈,这几年因为经商常回中国,他的汉语比一般东干人说得好。他兴奋地告诉我们,从祖爷爷那里学会了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十几年前他回到中国,才知道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他说:“吉尔吉斯人把李白叫做李博,这几年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中国人寻访李白出生地,只是那里什么都没剩下,我们东干人在托克马克有将近3万人,也曾经商议过大伙儿出些钱,修个纪念碑或者什么的,可是一直没做呢。”
在王树·卡伊萨尔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开车绕过托克马克小城,直向南走了几百米,然后又朝东驶去。美丽的托克马克小城紧挨楚河古道,小城宁静而祥和。楚河源于高山融化的雪水,河面浅宽但水流湍急,多少年来,甘甜的楚河水滋养着沿岸的百姓,逆流而上,便是层峦叠嶂的天山山脉,天山山脉从东南西三面环抱了一马平川的楚河谷地,庇护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我们沿着楚河谷地一直向东行驶,大约走了7公里,远远看见田间地头有不少劳作的人,一刹那真以为自己来到了中国北方的乡村。我们停车走近一看,竟然是一群东干人。我们热情地大声招呼着,询问李白出生地在哪儿?一个年长的东干人带着满口的陕西腔说:“不远咧,跑过前面那个小山梁就是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马平川的田园间,有一大片高出平原的黄土高地。急忙谢过这群东干同胞,又驱车行驶了三四分钟,我们终于看见一块用俄语和英语书写的大铁牌,上面锈迹斑斑,勉强能辨认出上面的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英俄两种文字书写的公元5~7世纪,碎叶城遗址字样。铁牌的中间还标有地图,可惜已经不太清晰了。
我们一行人击掌欢笑:“哎呀,终于找到了。”王树·卡伊萨尔深情地望着大伙儿说:“回家难啊。我现在明白了,他为啥要写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伙望着王树·卡伊萨尔点着头,眼光里透出了深深地理解和同情。
今日碎叶难觅李白遗迹
我们一行过了铁牌,眼前出现了一扇几乎起不了什么作用的铁管铸焊的大门。王树·卡伊萨尔说:“进了这儿,就到了碎叶城,原来这里也有个牌子,现在都没有了。”
从铁门里打眼望去有个七八平方米的大沙土场子,除东南角有一个二三十米高的大土墩,眼前什么都没有。1300年啊,岁月流逝,将丝绸古道上繁华商贾的聚集地碎叶城吞噬殆尽,留下的只是雪山楚河沃土和一岁一枯荣的野草。
我们一行默默无语,弯腰弓背地爬上了高达20多米的土墩包,这是一片建筑的残垣断壁,大概有四五百平方米。从这些残墙中,我们还能依稀地辨出中间有个一二百平米的大厅。从残存的断墙和土丘中我们判断,这片土包里至少有20多间房子,对外有三处大的出口,靠近东北角还有一个极小的出口。站在这个土墩台上,放眼望去,南面是绵延逶迤的黛色阿尔美金山脉,北边是遥遥相对的天山雪峰,两山之间夹着蜿蜒西去的楚河和一望无垠的田园,好美的风光。 细细想来,李白的性格及魅力凝结,真是离不开出生地风土人情的潜移默化。李白一生可以说嗜酒如命,豪饮狂歌,游历天下,酷爱交友,这些也多多少少暗合了诸多游牧民族的性情。
唐朝周边国家的人都向往中原文化,以是唐人为荣。李白幼年时,他父亲教他读司马相如的辞赋,这说明那时候碎叶的文化与内地很相似。
据史料记载,西域的碎叶城当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城镇,并多次修筑城墙。它是仿照长安城建的,甚至工匠和部分瓦当都来自长安。遥想千年,这里是多少文人墨客,商贾名家进入中亚,通向西方文明的必经之地,不知曾创造出多少世间的辉煌成就,又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今天全都化作了尘埃,灰飞烟灭了。
走下土墩包,我们一行人神情肃穆地绕着大土墩走了一圈,算是对诗仙李白的凭吊和祈祷吧。土墩包的南北两边已经被开垦的土地紧紧地包裹了,附近的麦地离它不过两三米,我们慢慢地祈祷着,竟然在麦田里发现了几片破碎的瓦当。我们好激动,这可是今天看到的好似西安古城建筑的片瓦啊。无奈,谁都不懂考古,只有拿在手里不停地摩挲着,想象着,感知着当年碎叶城傲立于西域那神奇威武的模样。
离土墩台30米处有一个低洼的水坑,长满了芦苇,除此之外,四周几乎全是良田,在离它近百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农家院落,还能望见门前拴着牛和马,隐约听到狗吠和鸡叫声。这方圆10多里仅有的一户人家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决定拜访一下。
我们走近了那户农家,一条大狗狂吠了起来,就连那只小牛也瞪着黑乎乎的大眼睛嗷嗷地扯着脖子叫起来。我们只好站住了,农家院里跑出来一个小伙,然后又出来了一对夫妻。他们笑着呵斥着自家的狗,一边冲着小牛扔了块石头,四周立刻安静了下来。当得知我们是来看中国的诗人李白时,就笑着说,今年已经来了两拨人。他问我们:“你们为什么不修个纪念馆呢,他指着自家院门前鸡窝上的不少瓦当说,看吧,那个东西都烂了,保存不下了。当年政府确定这个地方是1000多年前的古城时,来了很多人,还开了会,后来立了几个牌子,就再也没有人管了。我家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几年,自个儿看管一下,只能不让别人到这儿挖土,也没有其他什么办法。”我们苦笑着,无言以对。末了,只能说,谢谢,谢谢了。我端起了相机和他们留了影。
望着远处天山山脉飘逸的轮廓,我知道,江山易主,岁月更换。今天的碎叶城已早不是中国的领土。在这里修建李白纪念馆可不是以一国之力就能办到的事情。近年来,国内几个地方争抢李白故里的冠名已闹得沸沸扬扬,无非为抢占商机,创建文化产业甩出的一张响亮的牌。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郭沫若老先生考证的李白出生地是中亚碎叶城的定论,倒被国人抛到了九霄云外。
近年来,吉尔吉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托克马克市有个碎叶城,在托克马克市东南8公里处。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将李白诗集以中、俄、吉三种语言出版发行。走在吉尔吉斯的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读过这本书。尤其是东干族学生他们还会用汉、俄两种语言朗诵李白的诗。李白是中国人民的,也是世界的。
看着身后渐渐远去碎叶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吉尔吉斯大街上随处可以看见中国餐馆,商店出售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中国的。中国国力大大增强的今天,国人千万不要忘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是诗人李白的出生地。
离开了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人叫的阿克一贝希姆城,我们一行又来到了托克马克大街上,准备找个餐厅吃饭,这时路边一块金黄色的大宣传栏吸引了大伙的目光。
这是一块巨型的用钢板和钢柱焊接成的永久性橱窗式宣传栏,上面悬挂着1941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托克马克城牺牲的烈士的照片。上面写着四行俄文大字格外醒目。意思是谁都不能忘记他们,更不应该忘记他们做出的什么。我们静静地读着,思索着,是啊,多少年了,光阴如梭,岁月流逝,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谁都不应该忘记啊!13亿中国人,千年的碎叶城还在你们的心灵深处吗?
当我还是个顽童时,父亲用很大的白纸写了几句诗文,就贴在我家窗户的玻璃上,我天天朗读背诵,没曾想连窗帘也省去了。上小学了,我知道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读到中学,我知道李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仰慕和爱戴的诗仙。
也就在那时,我知道了李白的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盛唐大诗人,祖居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其祖先在隋朝炀帝时因罪被流放到现在中亚碎叶城,李白出生在碎叶城,在那生活了5年,他5岁时,跟随父亲迁居四川,居绵州彰明(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镇。青莲居士即由此而来。那时中亚碎叶这个地名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记得当时还问过老师:“李白原来是个外国人啊?”老师肯定地说,李白是中国人。再后来我从一些史书上陆续看到了唐代碎叶城的沿革,得知西域遥远的碎叶城曾是中国的疆土。
据史书记载,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贞观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同时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到李白出生时,西突厥已经被唐灭,并且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碎叶城是安西都护府最西边的城镇,它与龟兹、疏勒、于闯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
从李白出生到今天,1300年过去了。丝绸之路上曾经繁华兴旺商贾聚集的碎叶城在哪里,谁都说不清楚。直到1994年俄罗斯考古人员在吉尔吉斯首都附近的托克马克市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做田野调查时发现一块石碑,上有“安西都护府侍郎”的字样,记载着唐朝年间驻守在碎叶的一位侍郎为自己母亲建塔的经过。碎叶遗址的地点才被正式确定了下来。
中国历代王朝的使节、商人和军队沿着天山北麓的峡谷西行到碎叶河谷
9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五人抱着凭吊诗仙李白,寻访千年碎叶城的目的兴高采烈地踏上了行程。从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朝东北方向行驶了10多公里,外籍驾驶员萨沙就高兴地说:“看,这是你们中国工人修的路,实在是好极了。”
沿着这条据说是目前吉尔吉斯境内质量最好的等级公路朝东走了几公里,我眼前出现了一条河,河床较宽,但感觉水不太深。司机告诉我们这就是楚河,早时也叫碎叶河。遥想当年玄奘西行取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阿克苏出发,翻越凌山到伊塞克湖,走的正是这条“难以全生的危险道路”。中国历代王朝的使节、商人、僧侣和军队曾一批又一批在这条古道上沿着天山北麓的峡谷西行到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国。当时说的碎叶河谷(又名楚河)就是我们面前的这片谷地。它呈东西走向,长200公里,最宽处80公里,两边雪峰平均高度3700米,这里风景秀美,在山水映衬下,堪称丝绸之路上又一个河西走廊。
托克马克小城到了,远远就看见一架退役的战斗机被固定在一条道路的中心处,旁边巨大的红色字母非常醒目。
托克马克是吉尔吉斯的第三大城市,是比什凯克通往著名的旅游胜地伊塞克湖的必经之地。它1927年建市,距比什凯克60公里,1938年建成铁路通往比什凯克,人口10万左右,是个中亚古城,也是个工业城,这里有汽车修配、制糖、玻璃、纺纱和肉类联合企业等。
事先联系好的托克马克市议员王树·卡伊萨尔已经在路口等着我们。王树·卡伊萨尔是东干人,是陕甘回民起义后西迁到中亚的第五代后裔。他热情而健谈,这几年因为经商常回中国,他的汉语比一般东干人说得好。他兴奋地告诉我们,从祖爷爷那里学会了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十几年前他回到中国,才知道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他说:“吉尔吉斯人把李白叫做李博,这几年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中国人寻访李白出生地,只是那里什么都没剩下,我们东干人在托克马克有将近3万人,也曾经商议过大伙儿出些钱,修个纪念碑或者什么的,可是一直没做呢。”
在王树·卡伊萨尔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开车绕过托克马克小城,直向南走了几百米,然后又朝东驶去。美丽的托克马克小城紧挨楚河古道,小城宁静而祥和。楚河源于高山融化的雪水,河面浅宽但水流湍急,多少年来,甘甜的楚河水滋养着沿岸的百姓,逆流而上,便是层峦叠嶂的天山山脉,天山山脉从东南西三面环抱了一马平川的楚河谷地,庇护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我们沿着楚河谷地一直向东行驶,大约走了7公里,远远看见田间地头有不少劳作的人,一刹那真以为自己来到了中国北方的乡村。我们停车走近一看,竟然是一群东干人。我们热情地大声招呼着,询问李白出生地在哪儿?一个年长的东干人带着满口的陕西腔说:“不远咧,跑过前面那个小山梁就是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马平川的田园间,有一大片高出平原的黄土高地。急忙谢过这群东干同胞,又驱车行驶了三四分钟,我们终于看见一块用俄语和英语书写的大铁牌,上面锈迹斑斑,勉强能辨认出上面的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英俄两种文字书写的公元5~7世纪,碎叶城遗址字样。铁牌的中间还标有地图,可惜已经不太清晰了。
我们一行人击掌欢笑:“哎呀,终于找到了。”王树·卡伊萨尔深情地望着大伙儿说:“回家难啊。我现在明白了,他为啥要写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伙望着王树·卡伊萨尔点着头,眼光里透出了深深地理解和同情。
今日碎叶难觅李白遗迹
我们一行过了铁牌,眼前出现了一扇几乎起不了什么作用的铁管铸焊的大门。王树·卡伊萨尔说:“进了这儿,就到了碎叶城,原来这里也有个牌子,现在都没有了。”
从铁门里打眼望去有个七八平方米的大沙土场子,除东南角有一个二三十米高的大土墩,眼前什么都没有。1300年啊,岁月流逝,将丝绸古道上繁华商贾的聚集地碎叶城吞噬殆尽,留下的只是雪山楚河沃土和一岁一枯荣的野草。
我们一行默默无语,弯腰弓背地爬上了高达20多米的土墩包,这是一片建筑的残垣断壁,大概有四五百平方米。从这些残墙中,我们还能依稀地辨出中间有个一二百平米的大厅。从残存的断墙和土丘中我们判断,这片土包里至少有20多间房子,对外有三处大的出口,靠近东北角还有一个极小的出口。站在这个土墩台上,放眼望去,南面是绵延逶迤的黛色阿尔美金山脉,北边是遥遥相对的天山雪峰,两山之间夹着蜿蜒西去的楚河和一望无垠的田园,好美的风光。 细细想来,李白的性格及魅力凝结,真是离不开出生地风土人情的潜移默化。李白一生可以说嗜酒如命,豪饮狂歌,游历天下,酷爱交友,这些也多多少少暗合了诸多游牧民族的性情。
唐朝周边国家的人都向往中原文化,以是唐人为荣。李白幼年时,他父亲教他读司马相如的辞赋,这说明那时候碎叶的文化与内地很相似。
据史料记载,西域的碎叶城当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城镇,并多次修筑城墙。它是仿照长安城建的,甚至工匠和部分瓦当都来自长安。遥想千年,这里是多少文人墨客,商贾名家进入中亚,通向西方文明的必经之地,不知曾创造出多少世间的辉煌成就,又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今天全都化作了尘埃,灰飞烟灭了。
走下土墩包,我们一行人神情肃穆地绕着大土墩走了一圈,算是对诗仙李白的凭吊和祈祷吧。土墩包的南北两边已经被开垦的土地紧紧地包裹了,附近的麦地离它不过两三米,我们慢慢地祈祷着,竟然在麦田里发现了几片破碎的瓦当。我们好激动,这可是今天看到的好似西安古城建筑的片瓦啊。无奈,谁都不懂考古,只有拿在手里不停地摩挲着,想象着,感知着当年碎叶城傲立于西域那神奇威武的模样。
离土墩台30米处有一个低洼的水坑,长满了芦苇,除此之外,四周几乎全是良田,在离它近百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农家院落,还能望见门前拴着牛和马,隐约听到狗吠和鸡叫声。这方圆10多里仅有的一户人家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决定拜访一下。
我们走近了那户农家,一条大狗狂吠了起来,就连那只小牛也瞪着黑乎乎的大眼睛嗷嗷地扯着脖子叫起来。我们只好站住了,农家院里跑出来一个小伙,然后又出来了一对夫妻。他们笑着呵斥着自家的狗,一边冲着小牛扔了块石头,四周立刻安静了下来。当得知我们是来看中国的诗人李白时,就笑着说,今年已经来了两拨人。他问我们:“你们为什么不修个纪念馆呢,他指着自家院门前鸡窝上的不少瓦当说,看吧,那个东西都烂了,保存不下了。当年政府确定这个地方是1000多年前的古城时,来了很多人,还开了会,后来立了几个牌子,就再也没有人管了。我家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几年,自个儿看管一下,只能不让别人到这儿挖土,也没有其他什么办法。”我们苦笑着,无言以对。末了,只能说,谢谢,谢谢了。我端起了相机和他们留了影。
望着远处天山山脉飘逸的轮廓,我知道,江山易主,岁月更换。今天的碎叶城已早不是中国的领土。在这里修建李白纪念馆可不是以一国之力就能办到的事情。近年来,国内几个地方争抢李白故里的冠名已闹得沸沸扬扬,无非为抢占商机,创建文化产业甩出的一张响亮的牌。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郭沫若老先生考证的李白出生地是中亚碎叶城的定论,倒被国人抛到了九霄云外。
近年来,吉尔吉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托克马克市有个碎叶城,在托克马克市东南8公里处。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将李白诗集以中、俄、吉三种语言出版发行。走在吉尔吉斯的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读过这本书。尤其是东干族学生他们还会用汉、俄两种语言朗诵李白的诗。李白是中国人民的,也是世界的。
看着身后渐渐远去碎叶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吉尔吉斯大街上随处可以看见中国餐馆,商店出售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中国的。中国国力大大增强的今天,国人千万不要忘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是诗人李白的出生地。
离开了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人叫的阿克一贝希姆城,我们一行又来到了托克马克大街上,准备找个餐厅吃饭,这时路边一块金黄色的大宣传栏吸引了大伙的目光。
这是一块巨型的用钢板和钢柱焊接成的永久性橱窗式宣传栏,上面悬挂着1941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托克马克城牺牲的烈士的照片。上面写着四行俄文大字格外醒目。意思是谁都不能忘记他们,更不应该忘记他们做出的什么。我们静静地读着,思索着,是啊,多少年了,光阴如梭,岁月流逝,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谁都不应该忘记啊!13亿中国人,千年的碎叶城还在你们的心灵深处吗?